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四乡八道的群众,骑马骑车的,步行赶马车的到脑包山观看耍龙灯。他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涌上街头,汇成了浩浩荡荡的人流。太阳西坠,天空挂满了星星。这时龙灯开始上街了,霎时,鞭炮齐放,在晚间的夜空中,组成了壮丽的花海。唢呐高奏,锣鼓冬冬,这些音涛响彻云霄,但见那十余丈长的龙灯,摇头摆尾,飞腾闪跃,灯光亮处,龙鳞闪烁,起伏蜿蜒…… 脑包山的龙灯,是在解放初期从山西省灵丘县流传上来的。那时我们国家的经济还很困难,灵丘县地少人多,一些群众阖家出外,到地广人稀的坝上谋生。脑包山村有很多农民就是山西灵丘人,他们把原籍耍龙灯的技术带到了坝上高原。耍龙灯这一民间活动很受当地人民群众的欢迎。每年正月十五要痛痛快快的玩一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破除迷信、砸烂旧风俗的浪潮中,耍龙灯这一纯朴的群众迎新春的活动也被迫停止了。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又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龙灯是用竹子或木棍扎成骨架,纸糊龙头,龙身用白布围住,然后加以彩绘。多画的是青龙,为的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身长约十余丈分十几节。这一庞然大物,要由二十多名身强力壮的男子舞弄。每个成员各擎竹竿把龙托起,竹竿上接一支蜡烛,装在龙肚子里,龙头对面有一人用长竿举一颗赤珠(赤珠用红纸糊成圆球形,里边点一支蜡烛) 指挥,其余的人随着赤珠的指挥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龙灯后面跟随着旱船灯和其它各种灯。耍灯时伴奏的乐器主要有唢呐、锣鼓、二胡、四胡等。耍灯的人随着鼓点走动,这样龙灯就活龙活现了。旱船灯跟在龙灯的后面,船前船后各点两支蜡烛。旱船灯也是用竹棍扎成骨架,用纸糊,船里边坐着(实际是走动着)一位美丽的姑娘,边唱边做着划船的动作,旱船就象真船在大海中行驶一样,平而稳,飘飘荡荡,看上去犹如进入仙境,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跟着旱船灯后的是, 装扮成各种历史故事中的人物, 如《西游记》中的孙猴子、猪八戒等,还有大头娃娃,它摇动着大脑袋,做出天真、幼稚、滑稽的动作,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在耍龙灯晚会中,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是那精采的狮舞,狮子张着血盆大口,瞪着铜铃般的大眼十分威武,闪辗腾跃,生动活泼。在狮子前头,有个小伙子手拿晶莹红亮的绣球灯,戏耍翻滚,招引狮子张牙舞爪做各种有趣的逮球的动作。 月夜星光闪闪,明亮的龙灯,起伏蜿蜒。群众的欢声笑语响彻夜空。相信,随着党的改革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指引下,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传统的娱乐活动将会大放异彩。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