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寒冷,不宜种植庄稼,所以造就了一个个食肉喝乳的民族。他们以养畜为主业,这就为食肉喝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加之草原野草丛生、地广人稀,为飞禽走兽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就使得北部民族在饮食上独具一格。草丛中有的是飞禽走兽,不要说催动坐下快骑,搭弓射箭,就是随意甩出一条棍子也可猎到可食的东西。当年开发北大荒时曾有过这样的歌谣:“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种情景对昔日的草原一点都不夸张。 食肉喝乳比吃面食方便多了,猎获一只野兽或宰杀一只家畜,着了急不必用锅,从草滩里拣几块牛马粪点着,大烟冒过,把肉一烤,片刻就能食用。这种吃法,不但实惠,而且其乐无穷。 蒙古族一般不吃马肉,形成这种风俗据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成吉思汗在世时是吃马肉的,不然他的远征就不会取得胜利,后汗崩,他的子孙们用马肉祭典, 所以马肉为后人所忌食。另一种说法是, 黄教的传入。黄教把马视为“天驹”、食之有罪。除了马肉,蒙族人几乎无肉不吃,有趣的是,北部民族无不好食鼠。鼠是塞北“四大野味” 之一, “天鹅、地鵏、鸽子肉、黄鼠。” 所说的鼠, 是一种野生哺乳动物, 俗称“黄耗子”、“大眼贼”。黄鼠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速度也快得惊人。食鼠,最早起源于匈奴时,当时黄鼠的名号还不是什么太响,黄鼠身价百倍当在辽代,按文献记载说, 黄鼠极肥, 其国以为殊味, 穴地而取, 以供国王之膳。北部王朝除恩准南朝来的特使可以吃外, 自王公以下皆不得偿。故此,把个黄鼠弄得闻名遐尔。到了元代,朝廷依然把黄鼠列为玉食。明代,汉族皇帝不习惯吃黄鼠,随之取消了民间不可吃黄鼠的禁令,于是民间纷纷品尝“玉食”。奇怪的是从取消禁令后,蒙民也不喜欢吃黄鼠,而更有兴趣的则是居住在北部汉人更爱吃黄鼠,深究原因,蒙民有的是肉,不屑吃什么黄鼠,而汉民则不然了。北部汉民吃黄鼠起码在六十年代还盛行着。 蒙民在一天的食物上,晚餐主要是肉食。羊肉、牛肉是他们最主要的肉食品。牛肉一般是炖着吃。羊肉却花样甚多、特色显著。最令人垂涎的是“手扒羊肉” 和“羊背子”。“手扒羊肉” 是察哈尔蒙古的家常便饭,“三月三,六月六;三月三的骨头,六月六的肉。” 一到阴历六月,羊肉就没有膻气了,变得肥美、嫩,一到这时蒙民几乎每天都吃“手扒肉”。 “手扒肉”的做法:将羊切成若干块(头、蹄、下水除外) 白水下锅,大火煮至红肉变色即可食之。“手扒肉”香美鲜嫩,不油不腻,容易消化。 “羊背子”是蒙古族最佳美的盛宴。据《蒙古秘史》记载: “成吉思汗定天下,大享功臣,设全羊名为乌查之宴。” 看来此宴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放“羊背子”,汉人称放“乌查”,即把全羊卸七大件(除去胸叉),然后白水加盐,煮熟而食。祭祀、婚嫁喜事和老人过寿,或亲朋贵客临门,牧家才有这等宴席。 对于储藏肉食,蒙人自有自己的独特方式。他们把肉切成细条,在阴凉处阴干,或用烟熏干,装入皮囊,或者把肉磨成肉粉,饿时在马肚或牛肚底挤一碗鲜奶一泡,自然是一顿美餐。挤奶对于蒙古人来说犹若拧自来水一样方便。奶子多,一时吃不了,就需相应地炼制一些奶制品。奶食分食品和饮料。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