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概说沽源的生态(4)
时间:2017-11-09   作者:贾富海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古代沽源的生态如此的优越,主要得益于水源的充沛。在生态系统中水是一项最主要的结构单元,沽源的水资源非常充沛,水资源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大气降水。远古时期的降水量要多于现在。虽说沽源的地理位置在年降水400毫米的圈带里,但沽源优质的生态环境形成的小气候区,降水量要远远大于400毫米。
  二是地表水众多。主要有三大水系,滦河水系,白河水系,内陆河葫芦河水系。每大水系中又有很多的支系河流。除这三大水系外,山谷间、丘陵的沟谷处都有溪水流出。我曾记得四十年之前,大部分村落里一般都有1—2处“大水坑”,用来饮牲口,妇女们洗衣服,孩子们趟河戏水都在村子里的大水坑里。秋天用来沤麻。这些大大小小的“大水坑”水源的补给,一是大气降水,每到雨季人们就把从山坡上流下来的水引到一个低洼处蓄起来;二是从山坡脚下或是沟谷里流出的小溪汇聚在一起。“大水坑”里的水常年不断。可现在这些水坑都不见了。究其原因一是大气候日趋干旱;二是生态链失衡,植被严重退化。
  除三大水系外,沽源境内淖泊众多,这些淖泊的水量要远远地大于现在。就现在的囫囵淖而言,水域面积大约要延伸到现在的四喇嘛营子一带。有人发现四喇嘛营子的耕地有大量的水生贝壳,从这些大量的贝壳可以推断出在远古时期囫囵淖的水域面积应该包括这里。在辽、金、元时代多次把囫囵淖称为白色的海,并在海面上升起遮天蔽日的雾,如果没有足够的面积何以称得上海,又何以能腾升遮天蔽日的雾呢?过去的九连城淖水域面积也是很大的,比现在的面积要大数十倍。史书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辽,天赞二年(923年)三月,辽兵讨奚,获其部长胡核,射以鬼箭,杀其党300余人,沉于狗泊(今九连城淖),试想没有足够水域面积和水的深度,何以沉没300多人。由此可见九连城淖在辽代水面既广而且也深。
  三是草原生水。绿色的草原是生水的母体。草原上植物的枝叶败落后,与其它枯死的生物(如死去的昆虫、动物粪便、动物遗体等等)以及所有残积物混合在一起,经腐化分解后生成“生物源冰核”。这种“生物源冰核”不断地聚集再聚集,就生成了水,也促进了大气降水。充足的水分滋养了草原,草原上植物也促进了降水,不断的生成水,沽源湿地草原的表层积水和山谷中的小溪,都和残积物再生的“生物源冰核”有直接关系。
  沽源原始的自然生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天然合一,没有人为干预,自身优化,形成了天然的生态文化。这种美好的生态环境在沽源的沃野中延续了亿万年之久。
  沽源生态遭到人为的干预和破坏是以农耕文化的进入开始的。清代中叶大批农耕人进入沽源垦殖种地,在为沽源注入新文化元素的同时也给生态文明带来了灾难。大面积开垦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植被,从那时起沽源的生态开始了逐步的退化。
  纵观沽源生态沧桑变化的历史过程,使其退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是自然大气候的变化,降水量逐年减少,干旱日益加重,大风日数增多。降水量的减少,使草原上的植物群落得不到充足水分的补给,使植物生态群落中的抗旱能力差的植物枯萎减少,地表面上的植被覆盖面相对也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水土流失。干旱持续时间长,使植物群落得不到相应的复活的机会,失去了植物生命吸取水营养的有利时机,致使一些脆弱的生物失去了生命力,慢慢地就枯败,甚至绝迹了。
  大风日数的增多,使地表植被面遭受到严重的侵蚀。肥腴的沃土被吹走了,剩下的就是砂粒,砂粒是长不出什么植物的,没有植物哪来的植被?没有覆盖的植被,水的蒸发量就会增大,本来就不多的水分,再被蒸发,更加重了旱情。
  其二造成沽源生态恶化的第二个原因则是人为对自然界的强制性干预和践踏。这种干预是从开荒垦殖开始的,在沽源境内大面积的开荒大体经历了三个高潮期。第一个高潮期在清代中叶。最初的垦殖起于清代雍正初年,口外之地始行招民垦殖,盛行于光绪二十八年。官垦、民垦、商垦一齐而上,沽源肥沃地域的草原大面积地变成了农田,草原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第二个高潮期是民国初年。民国三年(1914年)沽源正式建置,专设垦务局,把招民垦殖种地作为一件头等大事,鼓励民人开垦,并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新开地三年不收税,再加之大批村落相继而建,人口猛增,给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三个高潮期是建国后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大跃进时期的深挖地,拓展耕地面积的生耕地,六十年代初期的私开小片荒,农业学大寨时期的人造田,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20多年。期间虽有一些阻止开荒的政策但屡禁不止,对生态的人为强制性干预日趋严重,一直到八十年代开荒现象才被有效的控制。由于连续250多年的开垦(清雍正初年1724—1980年),沽源境内除仅有一些供耕畜牧放的小面积草场外,较大面积的草原几乎就没有了。耕地从平原开到山脚,又从山脚开到了山腰,有的地方从山腰还一直开到山顶。直到山顶上全是石头了,开不动了,才住手。
  另一方面对生态进行强制性人为干预的是交通公路的建设。就目前而言,公路建设用地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尤其是近几年风电项目的引进,把路修到了大山顶上,路是修好了,交通也方便了。去年我和我们编辑组在考察坝缘山地的生态时,站在高高的大山上,看到似条条玉带般的砂石公路,从山脚盘缠到山腰,又从山腰蜿蜒又上到了山顶,又从脚下的山顶延伸到远处的山顶。这些密密麻麻的砂石公路不再象什么玉带,而象蜘蛛吐出的丝,织成的网,罩在翠绿的山坡上。我们在为修路人的付出发出感慨的同时,更多是为这山、这坡的绿色忧虑重重,不是感慨而是伤感!
  人口数量增多,载畜量过重当然也是造成生态退化的一个原因。
  造成生态环境退化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在众多的原因中,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的是客观的是不能避免的。不开垦土地农民就没饭吃,不建房就没处住,不修路经济就不能向前发展,不引进风电,沽源风能源就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引进风电项目,就得上山,上山就必须要修路,要发展就得搞建设,是凡建设总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我们不能说出谁是谁非,我们只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反映记述存在的现象。提醒人们对生态多一份责任,并能找到解决问题,解决生态与建设矛盾的办法。在推进沽源经济建设中更加合理化,更加科学化。
  时任政协常务副主席刘春芳与郭振刚同志合作撰写的《沽源县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年回眸》一文中对沽源生态恶化的现象进行了总结归纳。文中说:沽源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危及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并且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生态危机呈全面性和整体性;二是生态危机的趋势仍在加剧;三是生态危机的程度还在加深。具体表现在: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森林质量不高;草原生态十分脆弱;“以粮为纲”与草争地的路子走到尽头;水资源严重缺乏;人畜践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贫困化。这段文字如实地归纳了沽源生态恶化的现状。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