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的历史进入游牧文化时代后,生态环境仍然保持着完好的状态。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沽源自然环境的一些现象推断,在沽源境内有很多的树木森林,在辽代多以松树搭建凉棚、营帐。根据我们在小河子乡石头城杏沟里观察被盗掘的辽、金时代的墓穴看,大多的墓穴内都有很多的木料,有方木厚度达50多公分,也有枕木。仅这座小小的山沟里被盗掘的墓穴就有400多处,这些木头不可能从很远的地方运来,那时的运输能力也达不到远途运输大型木材的水平。那时的人们除了进行战争掠夺就是放牧,也不可能去贩运木头。就看到的这些木材质地看,大多都是松、柏之类。那就说明在古代沽源这个地方的松树森林是很多的。至于这些森林毁于什么年代,为什么到现在就没有一点踪迹,我们无从考证,也答不出合理的缘由。但从辽、金时代那些大大小小墓葬中出土的木头分析,这些东西都是就地取材,都是从沽源森林中寻来的。从这一点上看,在远古时代,森林系统是沽源原始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至于这些森林都长在什么地方,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但是我们认定在沽源南、东部长梁一线的山谷、坡面上都会有很茂密的森林。现在沿坝一线老掌沟、莲花滩仅存的一些原始森林均为次生林,这些森林耐旱能力强,而且生长的地域抗风侵剥蚀作用能力也强,土质、水分保存完好,所以这些次生林一直保存到现在。而生长在地域较为开阔地带的森林、树木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现在有一种说法:辽代肖太后在沽源境内毁了大面积的林,这仅仅是一种猜测性的说法,事实上关键还是在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大自然气候的剧变是造成森林面积减少,甚至灭迹的主要原因。根据沽源历史现象分析,大约在全新世中、晚期沽源的森林面积就开始减少了。主要的根据是,在西辛营火石梁生存的先民们,开始向九连城榆林沟一线移居的现象,说明了森林不再是古人们唯一的生存依靠,不再是他们理想的生活场所,森林中的表层植物越来越少,森林面积也就开始减少了。 在远古时代沽源境内最大、最完善、兼容量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湿地草原。除坝缘山地外,沽源的中、东、西、北部为湿地草原类型,上百种的植物群落组合成翠绿、厚重的植被面层,严严实实地覆盖在地面上。星罗棋布的淖泊周围都长着高高的芦苇,古代的少数民族都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放牧生息,看重的就是这片绿色的草原,优越的生态环境。数以千年的游牧产业,使沽源的生态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和影响。虽然驼、马、牛、羊漫野,成为庞大的植物消费群体,但又是植物再生性的源泉和动力。这些动物的粪便经腐化后又成了草原上的肥料,由此而产生的生物、微生物又为牧草的生长增添了很大的效力。另一方面牧人在从事牧业生产中的不断迁徙,在客观上也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牧人的不断迁徙是为了发展牲畜,但也是让已放牧过的草原得到恢复,比如当年牧放过的草场,次年牧人就不到这里来了。等上一年再来,放过羊的草场,不再放羊,而改为放牛,等过一年后再重新放羊,就这样牲畜在草原上不停地轮换牧放,使草原的植物群落得以充足的休养生息。由此可见沽源的先民们非常懂得爱护生态,保持生态的永久性平衡。 在远古时期沽源境内的另一个生态系统就是丘陵间的山地草甸系统。这个结构单元在沽源境内占有很大的比重。过去的丘陵、孤山都被厚厚的植被覆盖着,有效地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保证了大生态系统长久的优化。这个生态板块多是各种鸟类的栖息地,陆地野生动物也都在这个生态板块区域内安家落户,它们既是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的消费群体,又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捍卫者和经营者。没有它们的存在,大自然界内就少了灵气,少了生机,这是自然生态中的法则。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