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概说沽源的生态(2)
时间:2017-11-09   作者:贾富海   来源:沽源网   点击:

  我们认识沽源的生态,应该从最早的那一天开始。
  大约早在35亿年之前,沽源陆地还没有形成,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古海,在地质学上叫做古阴海,或兴安古海,在那时沽源也许是海底的一块礁石,不知是被海水冲泡了多少年的岩层,也许什么都不是。历经数亿年的地史演变,经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沽源开始从古海中隆起,海水自北向南退去。到了中生代的2亿年之后,沽源随华北台地整体上升,陆地环境基本上形成,成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在大地貌上总的趋势是南高北低,东高西低。阴山余脉横贯东西,南部与燕山山脉相接,形成的山峰高度在海拔1700米—2100米之间,成为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这条绵延千里的分界线被称为坝。在地貌上,以坝头为界,形成截然不同的地貌景观。东南坝头一带,山高坡陡,属中、低山地形;中部山低坡缓,山顶拱圆,属低山形丘陵地形;九连城、黄盖淖、平定堡、小河子、白土窑、高山堡、大梁底一线平坦开阔,孤峰残丘绵延,淖泊沼泽广布,为波状高原景观。就地貌形态成因类型而言共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侵蚀构造地型:东南部长梁、丰源店、小厂南、莲花滩、西辛营西南,由于地壳上升幅度较大,水流切割较深,形成中、低山地形,最高冰山梁海拔2211米,一般山的高度都在1700—2100米之间,岩石裸露,山与山相连处多为V型沟谷发育,河流溯源侵蚀较为强烈。
  构造侵蚀地型:由于地壳上升,长期风化侵蚀,在县境小厂、莲花滩、西辛营北部、小河子、高山堡一线形成长垣状低山山垄形的丘陵地形,山丘圆秃逶迤,相对高度200—300米,坡度一般在15—20度之间。山脚有较多的风积物所覆盖,多为箱状型沟谷,开阔平坦。
  剥蚀堆积地形:地壳缓慢上升长期受剥蚀,在火山岩、变质岩区堆积成孤山残丘地形,其上多被风积物所覆盖,平均坡度3—5度,相对高度50——100米。孤山残丘零星分布,这种地形多在县境西部的白土窑、黄盖淖、平定堡西北、高山堡北部地区。
  堆积地形:此类地形多分布于构造断陷带内,大致为三种类型。(1)山前湖盆斜地,在残丘剥蚀的前缘,微向山前倾斜,坡度为1—2度,人们习惯叫成山圪梁。闪电河两岸,由于河流反复下切,形成冲积阶地;(2)湖盆洼地,在中、西部盆地中心,由于长期的水流、风搬运作用堆积成为较厚的松散岩层,形成湖积盆地,低洼处有淖泊,湖泊周围有大面积沼泽、盐渍地。九连城淖和囫囵淖周围有1—2级高出水面6—8米的湖积阶地;(3)冲积河谷,闪电河两岸,因河水长期侵蚀堆积,河曲发育,局部地段形成洼地,河漫滩也近傍沼泽地,呈盐渍化现象。
  风成地形:多在迎风山坡或背风山谷中。由风力搬运堆积而成,呈零星岗状沙丘,坡度为3—5度,分布标高1400米左右,多在二道渠、大二号、塞北管理区境内。
  这几种地形,组合成了现如今沽源的地表全貌。在地形运作成就的同时,由于得益气温、降水、光合的共同作用,开始在不同类型的地表上生长出茂密的植物,大地披上了绿色,岁月有了春、夏、秋、冬。经过周而复始的轮季交替,各种生物遵循着原生性—再生性—续生性的法则(这种原生性、再生性、续生性的观念是作者本人提出的,仅供参考),自行组合了各自的群落。沽源的地面上于是就有了森林、有了花草、有了乔灌、有了荆棘,有了流淌不息的河,有了大大小小的湖,河中有了鱼,林中有了鸟,草原中有了昆虫,山野中有了走兽。
  历史发展到更新世中晚期,沽源境内开始有了人类,生态环境中有了人文因素。就其原始性的生态结构板块而言,其为山地森林、丘陵草地、湿地草原三大系统组成。空气清新、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适宜,昼夜温差不大,为古人类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全新世时代,正是人类历史的新石器时代,沽源的先民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繁衍生息。在滦河早期文化时代,沽源的先人虽进行农业生产,但未大片开垦土地,只是在松散的森林边沿处采集原始的植物棵粒和可食的根茎维持生命,对生态没有丝毫的破坏。那时沽源的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水肥草丰,山地间、原野里长满了草,开艳了花,鱼儿在河水中游来游去,鸟群在草地间飞起飞落。
  随着岁月的跨越,自然气候不断地发生巨变,干旱不断加剧,原始的锄耕农业,远不能满足先民的生存所需;到了北方文化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代,也正是沽源滦河文化的前水泉文化后期,他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从定居走向了游牧。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