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工程建设治理效果。在工程建设中,项目实施单位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理念,始终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治理工程的全过程。在技术上,大力推广和应用科技新成果,提升科技含量。针对全县自然条件差,造林种草成活率不高和管护费用高的实际,我们摸索出在降雨300毫米左右、无灌溉条件下的干旱造林“三水”技术(收集雨水、覆膜保水、严重干旱期根部注水),采用这种技术,营造的落叶松、枸杞、柠条等乔、灌林成活率均在80%以上。经专家评估,“三水”造林技术具有变无效降雨为有效降雨,极大地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减少蒸发量,提高了树木成活率,节省了投资,是干旱地区造林技术的新突破。同时,造林前先整地,通过开挖水平沟、鱼鳞坑和聚集径流法进行整地。造林施工中,采用植苗锨“三锨半”植苗法,有效地提高了造林质量。草地治理施工中,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适宜的优质草种,深翻播后镇压,达到了既保墒又蓄水,效果很好。围栏采用新式标准并增设金属中柱、角柱,用机械动力拉直丝网,极大地增强了坚固性和稳定性。小流域治理采用“缓坡地灌木林缠腰、地埂地绿林草锁边、沟底水保林穿靴”的治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治理效果。所有工程在苗木使用上严把质量关,严禁不具备“一证两签”的种苗用于造林种草。用苗全部使用一、二级好苗、壮苗,出圃前用泥浆生根粉沾浆,并增加容器苗的比重。 落实惠农政策,及时将粮款兑现到农户。为提高退耕还林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一是对退耕还林的合同、检查验收结果以及粮款兑现数量,以村为单位进行三次张榜公布;二是公布无异后,向退耕户发放粮款领取证、验收合格卡;三是及时兑现补助粮款。增强了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基本实现了“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的。10年间共为退耕户发放现金补助6.35亿元(含补助粮折款)。 精心组织指导,切实搞好生态移民建设。在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过程中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确立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群众自愿、灵活多样”的搬迁方针,努力做到生态移民搬迁与发展主导产业相结合,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收到了明显效果。在这项工程的实施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就地搬迁、整村搬迁、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搬迁、合并到主村、零散搬迁五种形式。就地搬迁就是受水患、沙患等自然灾害严重侵扰的村在本辖区内择地避害搬迁。整村搬迁就是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村可打破行政区划,整村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带。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搬迁就是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把各搬迁村有发展某一主导产业愿望和基础的村民,集中搬迁在一起,建立专业村。合并到主村就是把人口较少的自然村整体搬迁到行政村。零散搬迁就是根据群众意愿,插花搬迁。实施就地搬迁,实现了当年完工,当年搬迁,农民安居乐业,原村旧址实现封禁治理。之后我们结合圈舍改造、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的原则,在全县16个乡镇分别规划建设了不同类型的养殖小区,为每个进区从事养殖的农户每人提供生态移民补助3500元用于建设住房,其余1500元用于公用设施建设,圈舍改造资金用于建设圈舍,并合理安排扶贫资金,适当解决养殖户资金不足问题。小区为每个生态移民户提供2间住房3间圈舍及配套的青贮窖等设施。为保证生态移民搬得进、住得稳、能致富,我们认真落实生态移民的有关政策规定,对整村搬迁的,由村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物料,降低成本。对于零散搬迁的,则由个人自由选择,手续齐全后,到移民办分户领取移民搬迁补偿金,这两种方式很受农民欢迎。农户移民后,允许搬迁户继续拥有原籍所在地耕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收益权,但大部分耕地要退耕还草发展舍饲畜牧业。 新世纪以来,沽源在国家累计投入2.42亿元资金的支持下,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取得了“生态整体恶化趋缓,治理与保护区域明显好转”的治理效果。在过去的10年中,全县共退耕造林51万亩,荒山匹配造林48万亩。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30万亩,草地治理100万亩,建设养畜暖棚20.3万平方米,配置饲料机械2250台,完成小流域治理144平方公里,建设水源工程492处,节水灌溉工程648处,实施生态移民2247人,全部完成了规划期的建设任务。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