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底村位于二道渠乡政府所在地东偏北12.5公里处,距离沽源县城35公里。西、北毗邻塞北管理区,东接二道渠乡的糜地沟村。金界壕长城从村北穿过,发源于丰宁县苇子沟的沙井子河自村东南流过,蜿蜒流淌十几公里后汇入闪电河。 大梁底村原名五大家。1913年,北京华兴公司开始在此放地。1915年,贫苦农民李炳祥、张殿成、刘光有、孙万财、赵显林到此租种该公司土地,取村名五大家。因为该村位于附近的山梁之下,后又改名为大梁底,沿用至今。大梁底村村民多数来自承德的围场、丰宁两县,有的为避解放前热河频繁的战事而来,多数则是拖家带口逃荒而来。 大梁底村在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重要活动区域,辽朝统和十年(992年)颁诏,募民在旷野建廓,耕田种地,十年不交赋税。大梁底村的饮马井自然村内现在仍存一口古井,曾经是供萧太后及辽国军队行军饮马的专用井,清朝末年被一名叫郭靠山的放牧人发现,便在此搭建临时毡房居住,后来其他人闻讯也陆续迁来,逐渐形成现在的饮马井村落。 金与西夏联合擒获辽国的末代皇帝耶律天祚,辽朝宣告结束,大梁底所在的地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金称闪电河流域一带为凉陉,称闪电河流过的绵延数百里的草原为曷里浒东川。大定初年(1161年),金世宗游幸至此,见遍地盛开着一种野花,“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芯,若莲而小,”遂曰:“莲者连也。”取金枝玉叶相连之义,名之金莲花,后改曷里浒东川为金莲川。现在大梁底村周围草滩上依然遍布金莲花、口蘑、山野菜等特色产品。滩里还有黄花菜,又名萱草、金针菜,黄花因色而称,金针因蕊而得。每当夏至,黄花盛开,碧波荡漾的草原上映衬着一抹金黄,非常漂亮。现在大梁底村年近八十高龄的老人就有六十多位,与该村的生态环境、水域植被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素。 金朝曾以沙井子河为依托抗拒不断进犯的蒙古人。金太宗天会年间(1123-1135年)修筑的界壕是当时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构筑别具一格,由外壕、主墙、内壕、副墙组成,主墙高5-6米,界壕宽30-60米,主墙每60-80米筑有一处马面,每5-lO公里筑有一处边堡。现在残墙高1.5-2.5米,大梁底村子北面及正蓝旗境内的金界壕遗址,壕墙和边堡旧址清晰可见,仍不失磅礴之势。 元朝退守漠北后即历史上的北元时期,也曾一度在金界壕和沙井子河一线阻击北上的明军。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实施了对口外的土地开垦政策。清政府有计划地招募汉民来沙井子河流域开垦农田。以沙井子河为界,分南五排、北五排,南北均按天、地、人字为序,即一号为天字号,二号为地字号,三号为人字号,四号又为天字号……以此类推。土地开垦政策实施以后,直隶、山西一带的商人、流民纷纷涌入,使得这片草原有了村落。 据温殿禄老人回忆,大梁底饮马井自然村在明国初年就凭借地理优势,筑围而居。围墙高两米有余,并在四角建有炮楼。如今村东北角的炮台基座仍清晰可辨。 大梁底村的土地属于沙壤质栗钙土,为草原腐化物沉积而成。1999年全村部分耕地退耕还草后,农业生产开始向蔬菜种植转型。现在村里户均种植蔬菜25亩,年均收入每户达20万元左右。 从历史烟云中一路走来的大梁底人始终秉承着勤劳的传统,乘着新时代政策的东风,一路前行!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