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二号
大二号的民间传说(6)
时间:2017-11-04   作者:温秀荣   来源:沽源网   点击:

  捡牛粪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大二号的商人用马车拉着粮食去蒙古地换皮子,有一天走了很远的路,饿坏了,就进了一户牧人家里准备打打尖(用自己的米面做饭),蒙古人家里不锁门,谁来了,可以直接进家的,他们认为他们那里人烟稀少,客人来了进不了家,是不厚道的。商人进了门,拿出面,找到了水,可就是找不到柴禾,肚子咕咕叫,人也要急死了。傍晚时候,放羊的牧人才回来,很热情的问他怎么不做饭吃,他说找不到柴禾,牧人哈哈大笑,把他拉到院子里,跟他说,这大草原上到处都是柴禾呀,说着就捡起一摞干牛粪回家了,先烧奶茶,后烧火做饭,烧没了,就出去捡,方便得很,晚上又把冒过烟的牛粪掏进一个泥盆子里放屋里取暖,火盆上坐着奶茶锅子,一会儿烧开一锅,这个商人真是看呆了,牛粪咱们那里也有啊,怎么就不懂得烧火呢,第二天,他高高兴兴告别了牧人,走了。
  他回到大二号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告诉乡亲们,牛粪是很好的柴禾,他挨家挨户去教给人们怎么烧牛粪,从那以后,我们这儿的汉人才懂得烧牛粪。从那时开始,勤快的庄户人就都胳膊上挽个筐,满街满巷地捡牛粪,把自己房子的四周都堆满了,他们用牛粪烧火做饭,灶火塘里的剩火掏出来放火盆里,白天取暖,也可以坐砂锅炖菜、熬稀粥,牛粪灰做肥料。庄户人捡牛粪渐渐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捡了还捡,一有空就捡,看见地上有牛粪就眼睛放光,不捡是要难受的。他们把牛粪垒起来,像房子,像山,像粮仓,有了一垛垛的牛粪,就像有了温暖和依靠。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骆驼店的传说
  传说大二号街上最早的时候,只有两家旅店,每家一个掌柜一个小伙计,两家的店规模差不多,都不太大,每天的营业量也差不多,两家旅店门对门,街上来了客人有时进南店,有时进北店。
  有一年深秋季节,街上来了一位步行走的客人,穿着白茬皮袄,腰里系着麻绳,戴着狗皮帽子,衣裳不算太差,但是油脂斑斑脏得不像样子,人也是面黄肌瘦,疲惫不堪,好像累得腿都拉不起来了,他先走进南店,有气无力地说想要住宿,碰巧掌柜的不在,小伙计瞧他的样子,也不像个体面人,爱搭不理的。客人实在太疲劳了,想和伙计讨口水喝,伙计没有好气的说:想喝院子饮牛巢里有的是水,还不够你喝吗?客人好像喃喃地说了一句,恐怕真的是不够。小伙计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白了客人一眼。客人最后生气了,强打精神出了门,进了对面的北店。北店的小伙计非常客气热情地接待了他,又让座又倒茶,客人当即决定住下了,并且告诉小伙计多烧热水,多做饭,后边还有五十个人、五十匹骆驼呢,小伙计心里半信半疑,但是还是爽快地去安顿了伙房的大师傅,过了两个时辰,果然听到叮叮当当的铃铛响声从远处传来,一大队驮着货物的骆驼走进了二号街,拉骆驼的人和骆驼一样的疲惫。他们在店里住下了,虽然挤了点,但是掌柜和小伙计都热情礼貌,这班客人住得心情舒畅。他们从蒙古地远途贩货回来,钱是挣着了,人也累垮了,在这小店里吃了几顿口外的莜面和黄米面炸糕,就着大锅的羊肉炖白菜山药,这才缓过来。这带着骆驼队的老板跟掌柜的每顿互相邀请着喝酒,都是义气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几天后启程往北京走,主宾已经结成好朋友。
  从那以后,这老板去蒙古地往返都要赶着路住在这里,再以后,不仅他自己的骆驼队住,他还介绍别的骆驼队住,掌柜的在后院加盖了牲畜棚子、大房子,盘了大炕,安了大锅,挂了骆驼店的招牌,这家北店就成了骆驼店,再以后,那个老板就带着掌柜的也去蒙古地做买卖了,骆驼店让小伙计管理,他们的家业也越来越大了。

  流传在大二号的绿帽子故事
  清朝的时候,大二号街上有一家颇有特色的店,管理者是店主夫妇,还雇着伙夫、小二几人,客人住宿,店主挣钱,本无稀奇,但是这店接待的是清一色的穷人,外来的短工、乞丐、背包提篮的小贩,赶毛驴的小贩都嫌阔,都不要。店钱仨瓜俩子,没钱可能也行,所以来客盈门。这店里一年四季总显得人多锅小,嘴多饭少。镇子里的农民来这里雇短工帮收秋,商铺也来找临时帮手。夫妇俩的小日子过得忙忙碌碌,丈夫经常出外,可能也做点其他生意。妻子在家里管理店的生意。夫妻俩有时好几天也见不着一面。某一天,丈夫在外边老感觉心里有事,就连夜赶回了家,进门点灯一看发现自己的妻子跟一个老头儿睡在炕上,他愤怒极了,操出菜刀,把那老头儿砍死了。妻子跪地求饶,他有些心软,伙夫悄悄的跟他说,捉奸拿双,你只杀了那老头儿是杀人罪,丈夫觉得有道理,狠了狠心又把妻子杀了。第二天他找来靠近亲属,说明了情况,安排了后事,打发了伙夫、伙计,自己找来一担大箩筐,装了那老头儿和自己妻子的尸体,蒙上麻袋片,用肩膀挑着,一路向多伦走去。他要去投案自首,估计自己也活不成了。
  没有想到,当时清朝皇帝领导下的多伦诺儿厅作出如下判决:打四十大板,赐他一顶绿帽子,并戴着那顶绿帽子在大二号街上游行示众三天。
他活下来了。继续开他的薄利多销的特色店。这个故事也流传下来了。大二号的老人们觉得非常有意思,你觉得呢?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