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百年古镇大二号像是一位尊者,见证着历史年轮的沧桑巨变;大二号天空曾经掠过的飞燕,让岁月翻开美丽的传说;列队横天的雁队带着悠悠的思念梦回秦关,仿佛述说着百年古镇的忧伤和欢乐。这是一段记忆,是一段永恒的留恋。
2013年的冬天,天气异常的暖和,没有风,没有雪,也没有一丝云彩,这是我的记忆中最暖和的冬天。11月下旬的一天,应《百年古镇•大二号》编辑组之约,和几位友人来到古镇大二号去寻找已被尘封了的历史片段。
古镇大二号,原是北方草原边贸商业古镇,也是宗教文化古镇,现为沽源县唯一的民族乡。这里居住着回、汉、满、蒙等几个民族,汉族居多,回族次之,是沽源县多元文化的发祥地。
我们进了大二号村,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灰砖绿瓦和门楹古铺,而是和其他乡镇相差无几的建筑,那敞亮的门店,平坦的街道,穿梭的人流,一幅现代小镇的生活蓝图。当我们按事先约定的地点,到了“清真寺”的刹那间,一种古朴肃然的情调悠然而生。
清真寺聚集了很多的人,当知道我们的来意后,聚集的回族老人们都有些激动,他们满怀激情的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关于大二号的故事。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过去大二号的自然生态,听着他们的讲述,我仿佛看到曾经在生态环境中不知疲倦的春燕和列队横天的秋雁。是啊,燕子是春天盎然的象征,雁队是金秋收获的印记。
多少年来,在民间也一直流传着“玄鸟生商”或“燕而生商”的说法。我们不管这些说法是否真实可信,燕子是益鸟这是无疑的。燕子不吃粮食,专吃害虫,一只燕子可吃上万只害虫,在历史上就有过燕子帮助人们战胜虫害的记载。所以在农村也就有了对燕子的崇拜。燕子多以村庄聚集,在户家筑巢而居。
大二号这片美丽的土地,草肥水美。两条小河由村西向东缓缓流过,一路柔情放歌。一到春天,万物苏醒,碧草连天,环境非常怡人。听老人们说,大二号在在清代初期这里就有了人烟。作为候鸟的燕子也随着人们来到这里。有的在商铺的屋檐下衔泥筑巢,有的在农户土屋里的房梁上衔泥垒窝,就连后来建的庙宇里也住上了燕子。晨钟未鸣燕子出巢啄虫,暮鼓一响燕子归巢休息。
到底谁家先住了燕子,没有人能说清楚,但是谁家住的燕子最多,老人们回忆着,盘算着,数念着,最后老人们的结论是谁家人品好,谁家的买卖大谁家住的燕子就最多。原因是这些人家房子多,家业大,也知道爱护燕子。燕子的灵性极高,谁家善待它们,就常驻谁家。所以在大二号村把爱护燕子作为产业兴旺,家庭和睦的标准。要是谁家毁了燕子的巢穴,产业就会败落,谁家孩子掏了燕卵或者抓住燕子玩耍,就会患眼疾。从此燕子和大二号人们的生活世代相容在一起。
早春的清晨恬静、温馨,麦苗刚刚泛绿,树木刚刚冒芽,农家的房屋上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仿佛是一团披着薄薄轻纱的梦。苏醒的燕子轻盈地飞出窝巢,叽叽喳喳的叫声划破山野的寂静,相伴着勤劳的庄稼人到田野里捉虫,捍卫着农田里的庄稼,迎接着秋天的丰收。春天是农家最繁忙的时节,耕种的人们天不亮就下地了,耕田、播种、除草,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着。但不管怎么忙碌,农户家的大门虽然紧锁着,而堂屋的门或窗户却是敞开着。那时农户的堂屋没有顶棚,乖巧的燕子就在他们家堂屋的横梁上筑巢建窝。主人怕妨碍燕子出出进进,下地劳动时干脆把堂屋的门或窗敞开。谁家住着燕子,谁家就住着福气和吉祥,就守候着丰收和喜庆的欢乐。燕子也体谅着房主东家,从不给农家添麻烦,连窝里的垃圾也一点点地叼到野外。商铺家主人怕有燕子的粪便掉在门口,客户来了不好看,在门头处钉一块木板,供燕子停歇和方便。燕子也懂事,从不往门口的地上滴粪便。主人在家时,燕子躲在燕窝里呢喃细语温文尔雅,天要下雨,燕子们总是喳喳叫着,在你面前反复低飞,仿佛是给东家预报天气。即使下雨天羽毛被淋湿了,总是在进屋之前先抖抖翅膀,把雨水抖落,免得进屋后弄得屋里有雨水。
青葱的夏季更是燕子们欢乐的天堂,太阳刚露出半个脸,燕子们便飞出了巢穴,一会儿工夫,绿丛中,屋顶上,到处都是燕子飞翔的身影。时而在空中箭一般上下翻飞,冲散缕缕炊烟;时而低首俯冲在水泡子里仰俯几次,喝几口甘甜的清水,之后一个滑行,在水面上来个蜻蜓点水,水泡子便有了一圈圈涟漪;时而在墨绿的庄稼地里捉捉飞虫;时而栖落屋顶门前四处张望。就这样燕子与大二号的勤劳的人们和谐共处,构建了原始生态中的自然与平衡。
大二号的秋天来了,原野一片金黄。这时节燕子们也忙碌起来,燕子夫妻带着儿女在田野里快乐地啄食草籽和地里遗落下的粮食,为的是养到膘肥体壮,孩子们有了独自飞行的本领,做好秋季远行的准备。
一场秋雨一场寒,大二号村的秋天就要过去了,农历霜降前后燕子也要走了。它们不愿惊动邻居,也不愿邻居因它们离去而伤心,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徙,走得无声无息,不留任何声响和只言片语,甚至连一支轻柔的羽毛也不留下,只把一种相约的期待留下,一种美好的记忆留下。
燕子恋人也恋家。无论东家贫富,不管房子高矮,只要选中谁家,就在谁家筑了巢,明年春天必定不远千里万里,不顾风雨飘摇历经磨难,继续回到老房东家,那屋梁上的燕巢也必定完整如初。农户虽然每年都有新燕子来,可主人与新燕子的父母却是老相识、老邻居。燕子与农家相敬如宾,相处和睦,共同度过从春到秋这段美好的时光。
大雁南飞列队横天是大二号的又一个生态景观。大二号的几位老人们回忆,每到秋收将近的时候,一队队大雁开始南归。村子后面的几个水泡子是南归雁队的憩息地,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憩息后又不知道它们又到哪里去,只知道它们飞在天上,不断地变幻着队形。
大雁是有名的候鸟,它们的老家在北方,因为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在春季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冰天雪地,大雁找不到食物吃,便在深秋时节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向南方飞去。
漫坡的荒草在秋风中显得异常萧瑟,寂寞的山中再也听不到秋虫的呢喃。此时大雁开始南归,不知它们是舍不得这一泓水泊,还是留恋这一方土地,那凄凉的长鸣让所有听见的人都为之动容。一群群大雁一直向南飞去,有经验的老雁做“领导”在前面带队,其余的在后面排成“一”字或“人”字的队型整齐的飞行。它们边飞边叫,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那叫声由强变弱,掠过山林后隐没在山后的萧瑟中。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在此落居生活的先民们面对大雁南归,也许心中会燃起一丝思乡的情愁,然而为了生计,就让那乡愁化作来年劳作的动力。
一年又一年,在大二号这片热土上,来自不同地方的先民们生产耕种,世代延续。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渐渐形成了属于大二号的特有农耕文化。大二号的先民们不能像燕子和大雁一样岁岁往返,为了忘记那份乡愁,为了有一份心灵的寄托,也为了防虫祈雨祈祷丰收,村民修筑庙宇,把所有的怀思和期盼都付诸于神灵。慢慢的大家忘却异乡的孤独,从此在这里和谐生活,传承开来。
百年沧桑巨变,大二号原始的农耕方式也逐渐改变,气候环境也在变化。白瑞德老人说,曾经清冽的泡子没了,春燕逐渐少了,大雁南飞的景象也看不到了,曾经经常出没的狍子,野猪也早没了踪影。老人两眼盯着窗外的天空,似乎在回味那个自然和谐的年代。不过白瑞德老人告诉我,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庄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他们逢年过节回来,带回来的不只是花花绿绿的钞票,也带回了外面的新消息和新见识,这些新的东西弥补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现在更是新的时代了,村里家家都有电视,不少人家还安装了宽带。手机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许多老年人也有了手机,他们常常眯起老花眼,笨拙地按着手机键接听着子女来自远方的问候,这就是岁月的融合。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一些东西必将消失,一些东西又必将出现。
时间已晚,依依不舍的辞别了几位老人。老人们的讲述的故事仿佛就像一串珍珠,串起了我对这百年古镇大二号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的唯美项链。过去的一切都已近成为一种记忆,一种对曾经拥有或已逝去的岁月沧桑的回味。虽然水泡子消失了,春燕和雁群没了踪影,但是,我深信,勤劳朴实、和睦相处、和谐生活的氛围在大二号这片土地上将永久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