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沃土佳话
清代坝头飘荡的牧羊曲调(5)
时间:2017-04-01   作者:郝艳芳   来源:沽源网   点击:
五、坝头清代的牧业商贸繁荣
 
  清乾隆中叶以后,坝上草原的官牧日渐衰落。乾隆四年(1739年),直隶总督孙家淦巡视坝上后上奏朝廷:“开平红城之间(沽源一带)可耕之田不下数万顷。”建议住扎满兵,招民开垦,开垦之地由坝缘地带蔓延到东房子、小厂、小河子地域,并沿闪电河流域向东北部拓展,进入沽源腹地。光绪二十八年,石柱子牧场有牧地56000亩,除留1万亩蒙人养赡以外,其余草原全部开垦。
  随着官私牧厂的大面积退出,沿坝头的村民的羊群、牛群已形成规模,每个村落家家户户都有羊群、牛群。因为毛色和肉品的特质,黄牛群、黑牛群还是严格控制的,因为沿坝的大山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牧养草场,坝头肥沃的黑土地生长着高于坝上草原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精细草料。从春到秋,羊儿回栈休息,牛儿归棚反刍,马儿在山坡上啃食着夜草。
  清朝中晚期,张库大道形成之前,有三条通往库伦的商贸道路,其中第二条商道就是就是从沽源坝头到独石口的必经之路。坝头上的村民打听好驼队经过这里的时间,他们提前把羊群、牛群赶到这里会场。悠扬的驼铃声由远而近,有卖草的,有买卖牛羊的,还有出售牛羊毛皮的。商队一过,来往的生意红火好几天,光打扫驼粪就能卖上十几大车。大人给孩子们换回蒙古草原的奶食品,沿坝的村民把他们的牛羊毛制品卖给商贸驼队,每个商贸驼队都是他们贸易的中心。
  独石口,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从清代到民国经济的繁荣,沿坝的村民们利用这一大好机遇,把他们在坝上牧养的鲜美羊肉卖到皇城,甚至更远的南方。顺着大运河,坝头的活羊来到了秦淮河边。秦淮河边就有专门出售坝上草原牛羊的门店,清代在江南就能品尝到正宗的草原牛羊肉。
  张家口的羊贩子们,常常是在沽源坝头选好羊群,谈好价钱,雇好赶羊趟子的人,赶羊趟子小群也得四五个人,大一点的羊群十几人,羊贩子们骑着马,护送着羊群,一路押送回到张家口,因为沽源坝头离张家口是最近的路程,而且羊肉质量是鲜美无膻味的,沿坝头的牛羊群就成了商贩们最佳的选择。
  沿坝那绵延几百里的山区,一派富足繁忙景象,因为漂移在山前岭后的洁白羊群,啃食着嫩草芽、野韭菜、车前子、蒲公英。膘好体硕的蒙古公羊,在沿坝的村落中一代又一代地繁育着纯种的蒙古羊群。放羊人划破天空的牧羊口哨,清脆的牧羊鞭声,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勤劳朴实的沿坝村民。他们延续了游牧民族4000多年的牧业生活,因为他们知恩图报,没有破坏大自然对他们的馈赠。
  他们生活在长城脚下,仰望长天,他们回眸一笑,把坝上的游牧生活变成了唯美的童话,点缀在“燕北长城”、“北魏长城”、和“金代长城”的山腰间,那翻山而行的牛羊群,就像遥远的童话故事,在今天的真实展现。沿坝的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着农耕自给,牧业兴家的安康生活。他们背靠大山,脚踏溪水,仰望蓝天白云,一年又一年,演绎着坝头牧羊的静美,哼唱着牧羊曲调的悠扬和穿越,传承着坝头生活的充实和富足,延续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和谐交融。北方的汉子们不惜路途遥远,携家带口或逃荒或跑反,落户在这景色秀美的沿坝村落,共同唱响牧羊曲调的总旋律。一代又一代,传承着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奇观。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沽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