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县交流会是沽源县人民每年一度的大型盛会,它集文化、生活、娱乐于一身,它是百姓民间自发组织和流传下来的一个夏季盛大节日。后来演变成有政府组织的民间娱乐商贸活动。 沽源县的交流大会由来已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几百年的历史。老百姓历来就有“赶会”的习俗,其实它的雏形是古代百姓在幼苗生长期间赶庙会唱大戏祈求神灵降雨保丰收的祭祀活动,也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沽源县是一季作物,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农民锄完地就等着老天爷下雨滋润禾苗。坝上地区十年九旱,唱几天大戏就是期盼老天爷给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解放以前“赶会”在沽源县最上讲究的就是莲花滩乡丁庄湾村的大戏,因为它们地处沽源、崇礼、张北交界处,地里位置决定了它们外联的灵活性,至古就有村民看大戏唱大戏的习惯,戏楼也很讲究有几百年的历史。县城小河子、平定堡都要错开时间陆续赶会唱大戏。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开唱,会期七天。当时邀请的主要是山西的晋剧团,河北梆子,京剧等。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戏词,讲出几段家喻户晓的戏剧段子。由戏台围成的会场就是百姓一年中最想往的地方。戏台周围方圆几十公里的老百姓不管穷福都要赶着自家的马车,牛车去会场看戏。在马车牛车上搭一个篷子一是为了防晒二是为了避雨,全家人穿上最干净漂亮的衣服都挤坐在车里,那心情比中了头彩还高兴。当时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 拉大剧、扯大剧, 姥姥门前唱大戏, 搬闺女、请女婿, 外甥小子也要去。 舅舅捎了肉脚子,(猪蹄) 掰给外甥一豁子。 外甥吃了还要去, 赶会看戏舞鞭子。 坝上人热情好客,在“赶会”期间把家里的亲戚朋友都邀请来看戏,台上真情投入,台下牵肠挂肚。有看戏的也有看角的,更有泣不成声的。有戏台就有会场,货棚都搭在离戏台较远的地方,卖镰刀磨石、绳子耙子、马鞍子牛套引子等等所用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戏台两边是饭棚,胡麻油炸油饼,来一大盘猪头肉,再来一碗凉拌荞粉,男人们当然是要大碗喝白酒的。全家人坐在饭棚里狼吞虎咽地吃上一顿那才叫真正的赶会。有钱人家的公子哥在会场上溜达一圈亮一亮自己的行头,显摆一下自己的时尚。地主家的少爷是要比着飙坐骑的,看会场有哪几家的少爷来,有没有超过自己宝驹的。他们可不是来看戏的,少爷们一是来比赛的,二是来选妃的。我二姑的婚姻就是在小河子赶会时,被身为大地主家的少爷相中了。促成了大地主家少爷和佃户家小姐的奇妙姻缘。 我爷爷是一九零零年生人没文化,可他能讲出十几部大戏,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就连戏里和历史的人物也不差分毫。这也得益于他从小就爱看戏,戏剧文化在百姓生活中奠定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赶会”真正成了沽源老百姓的最大乐趣和享受。 解放以后交流会在各乡村,各乡镇、县城陆续举行,它没因政治运动而流失。十年动乱结束后在交流会期间上演的第一部大戏就是晋剧《十五贯》,娄阿鼠的名字是家喻户晓,老百姓就像在品尝久违的甘泉。这时会期是十天,大戏还是每天中午,晚上各一台。看戏的人要提前摆好凳子占好有利位置,提前一二个小时进入戏场,买点瓜子唠唠家常。你要想进出戏场一趟把过年的好话都的说完:“劳驾碰到你了,对不起。麻烦你让一下,谢谢!”那时看戏几乎是全家总动员,扶老携幼。台上演的精彩纷呈,台下看的如痴如醉。老百姓看戏几百人上千人的聚在一起那自发的热情是对中国戏剧文化最高的奖赏。 七八十年代的交流会牲畜交流最为火爆。每年的七月份是大牲畜膘情最好的季节。沽源独特的地里位置,灵活的牲畜贩子把内蒙太仆寺旗、蓝旗、多伦、白旗、锡林郭勒盟膘肥体壮的纯草原优良牛马贩运到了沽源的牲畜交易市场。押运队当中的“押子”在牲畜交易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牲畜市场就这样悄然诞生了。天南海北的客商和“押子”都在袖筒里讨价还价,“押子”两边忙乎,买家这边刚抽出手,又伸进卖家的衣襟下边两手详谈。成交价是多少只有他们三人知道,无语的牲畜买卖做成了。一匹匹彪悍的高头大马,一头头口里含钱的草原黄牛就这样成交了。驴、骡的成交量也大的惊人。在七八十年代每天走几车,十几车牲畜那成交量是很庞大的。农民也把自家的牲畜拉来交易,牲畜交易市场就在县城平定堡南村。喂牲畜需要草料,割一小筐子草就能卖三角钱,再多就论斤卖了。以后的几年里一直有以卖草为生的县城居民。火爆的牲畜交易市场也给沉闷贫困的百姓带来很多生机。 牲畜市场每天都会有来至本县和外地的卖主和买主达几百人。一个长着一对乌黑大眼睛的漂亮男童手里提着一大壶冷水口里高喊着:“一分钱管饱。”穿梭在客商中间。下午稍凉快一点他就铺开自己提着的小人书,一分钱一本做起客商的生意。这个可爱的小男孩是牲畜交易市场平静时最大的亮点,客商们也为他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大家其乐融融。交流会卖凉水也成了赶会期间的一道风景。 会场内的物资交易大棚布满了戏台的四周,大家买的最多的是独石口的锅刷子,因为家家都有一口大铁锅,这个锅刷子是用一种很坚硬的灌木梆制的。蔚县做棉鞋用的薄毡子,木制的压粉条的床子。吹糖人的货架前挤满了好奇的孩童。涿鹿的杏,沙城的桃都是在交流会期间才能买到的。有很多物品都是在交流会期间才有,赶完会就买不到了。赶末会买廉价东西成了普通百姓交流会的习惯。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沽源县真正迎来了物资交流大会。会场在不断地扩大,商户遍布祖国各地千家之多。会期也延长到十五天,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以前看大戏的热闹场面已被娱乐、歌舞、马戏、杂技、车技所代替。看戏的都是中老年人,买东西逛会场成为了主流。交流会期间看管自行车、摩托车的生意异常火爆。烧烤店,烧烤摊在交流会期间宾客如云。夜晚会场的歌舞,车技,杂技马戏棚比比皆是。这十五天是沽源人民真正的不夜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也正好是学生们放假的日子,学生们三五成群都要在交流会期间玩个开心快乐。这里是人的海洋,儿童的游乐场,大孩子青年人喜爱的碰碰车。套圈的、打枪的、射箭的、等各种娱乐摊位为沽源县物资交流大会添彩助兴。 过去沽源县赶会就是去看戏,是人看人。是心灵的愉悦。是文化生活贫乏的具体表现。是百姓尊重历史和尊重艺术的真实表达。是对人文和历史的崇尚,是沽源百姓休闲生活的体现。 最可怀念的是沽源县那庞大的牲畜交易市场的流失,是沽源县一个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也是草原文化的流失。那定格的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记忆。 最庆幸的是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文化多元性,精神食粮不在匮乏。物资交流大会这个盛大的百姓流传节日会在我们这一代人很好的传承下去,读懂它的内涵,了解它的历史。沽源的交流会会代代相传。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