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收藏,四大平面收藏中两项颇精,一是邮票,二是烟标,此外还迷恋婚书收藏。所谓婚书,现在不外乎就是一个小小的结婚证而已,然而过去婚书的复杂与庄重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也许在那个时代,契约精神和礼仪精神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记忆。而且书写婚书有固定格式,一般为八折或六折,一纸婚书满满是传统文化的延生,更是一种消散的乡愁。那么就让我们开启婚书的记忆……
图1:贴有印花税的官制婚书
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究礼节仪式。仪式沉淀着厚重的责任感,是承诺的见证,内涵的载体。于丹说:“祖先留下的仪式,能让我们完成一种朴素的回归”。的确如此,过去结婚是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程序,现在觉得有些封建,但是其庄重感和文化感远比现在沉重,同时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庄重的文化也逐渐消亡。但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在现在一些农村的婚礼中还能点滴的体会到传统婚俗文化的一息尚存。
古人视婚姻为神圣之事,称作“人伦之事”。 周《礼记·婚义》载:“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同时其还规定婚礼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后历代大体沿袭这一礼制。“六礼”,是从求亲到成婚要走的六个程序,纳采类似于求婚;问名即为讨八字;纳吉为占卜;纳征为定婚;请期为确定结婚日期;亲迎即为结婚。伴随“六礼”还有“三茶”,谓之“三茶六礼”,为何婚礼用茶,因为古人对茶树习性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因此把茶树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以茶作为男女订婚的茶礼。首先是提亲时的“下茶”,即提亲时男方给女方家送茶礼,现在婚礼中“下茶”这个称谓一直还在沿用;其次是“定茶” ,此茶礼其实就是现在订婚后的“彩礼”;最后是“合茶”,即到了结婚入洞房,夫妻共饮一杯茶,警示双方将同甘共苦。
过去结婚是没有自由恋爱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了父母之命还得有媒妁之言,所以先找媒人是必须的。古代“三姑六婆”中单有媒婆之职业,而在文化气息极浓的婚书上是不称媒婆的,而是称谓“冰人”。为何叫“冰人”呢?首先是古代士子娶妻的时间一般都选在冰雪未融化时的仲春二月。因为古人认为这段时间正是阴阳交接之际,阳气刚开始萌生,阴气正渐渐消退,万物即将发育蓬勃生长,所以在这期间成婚不但合乎阴阳之道,更符合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还有一个故事提到了冰人,讲得是一位老先生梦见自己站在冰上,跟冰下面的人说话。于是,他找人来解梦,解梦的人说:“冰上属于阳,冰下属于阴,所以冰上冰下对话就是有关阴阳之事。按《诗经》上说‘士如归妻,适冰未泮’,即士子如果要娶妻,赶在冰未化开时。梦见冰就是有关婚姻的事,你又站在冰上与冰下的人交谈,这就代表了阴与阳发生了关系,那应该是做媒之类的事情了。这样看来,你将会替人保媒,而且在冰未解冻时,这门亲事便会谈成了。”因此有后来就把媒人称作“冰人”了。 媒人除了冰人这个俗称外,还有“红娘”、“媒妁”、“月老”、“保山”等多种别称。
在整个六礼过程中,男女双方的信息交换都是通过婚书传递的。整个婚礼中要要用到几种婚书,礼书(礼品清单)、聘书(订婚文书)、迎书(娶亲文书)、其他婚书(乾坤书、纳吉书等)。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清末、民国时期才有了官方固定样式的婚书。就让我们在婚礼的过程中了解老婚书的作用和样式。
男方有了媒人,便让媒人就去女方探口风,也就是“下茶”,要携带茶礼,一般为谷物、酒、食品等。男方“下茶”,女方“受茶”。如果女方不愿意便“退茶”,如果女方愿意,男方便可进行下一步纳采了。现在的婚俗基本上把传统的步骤颠覆了,“问名、纳吉”提前进行了,“下茶、纳采”合并了。
纳采”即为男方托媒人带礼,到女方家试探是否有意结婚。古代纳采礼中最重要是雁,用雁的原因一是认为雁“木落南翔,冰沣北组”,顺乎阴阳往来;二是认为雁失配偶,终身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图2:写有礼品明细的礼书
后世便改了这一规矩送其他礼品,此时男方所送礼品便成列于贴,这便是整个婚礼中第一份婚书。而礼书有两份,第一份便是纳采之礼品清单,第二份是定茶之礼品清单。男方提供的聘礼记录的非常精确,其实这时的婚书扮演的是“契约”的角色,记录详细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女方反悔不认或者骗取钱财。
此后,若女方有意,则进行第二步“问名”。问名就是向女方讨要生辰八字。有了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就会和本人的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五行相生,八字相合等。这也称之为“开红庚”,交换男女主角生辰八字等信息。男家开“乾书”,女家开“坤书”,有的附红色条格笺纸,带上祝福:“秦楼风雨,洽逢鸾笙,武陵春色,同谐鱼水。”等到迎亲拜堂日,将两书合在一起压在神龛,就统称乾坤书,象征着一份终生契约。列有乾坤之名,定有良辰吉日,“开红庚”和“乾坤书”都有自己的法律约束力,毁约得承担相应的惩罚。只有占卜新人相合,程序才会继续,若不相克便选择吉日“下聘传柬”,订下终身。这便是“纳吉”。纳吉也会有帖子,即为“纳吉贴”,帖子上书写“论翁命相不犯天罡福寿大吉”、“论姑命相不犯河魁福寿大吉”等,并指示办喜事时碰到具体情况应该怎样做才能“大吉”,如“新人沿路若逢井石庙宇,用花红盖之大吉”、“新人床帐倘有不堪,用神箭押镇四角大吉”等等。
图3-1:男方红庚贴
图3-2:乾坤书
纳吉相亲之后,婚礼进入主要程序便是“纳征”。纳征即为订婚,民间又称“传启”,通俗点讲,就是男方在女方应允婚事后,通过向女家送财物的方式,使婚姻关系得到正式确定。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下定”、“下聘”或称“过帖子”,帖子一份是礼书,一份是订婚书即聘书。下聘礼等同于婚姻缔结的承诺,聘礼的程序分为“放小定”和“放大定”,放小定,又称“文定”,出自,《诗经?大雅?大明》:“文定阙祥,亲迎于渭。”放小定的主要是男家向女家赠送相对简单的订婚礼物,如酒、肉、米、面等主、副食品、四季衣服等。放大定,也叫“过大礼”或者“换帖”。放大定主要是男方向女家送聘礼和男女双方交换婚书两项。此份婚书为订婚书,是具有法律效益的,一般婚书上写“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以证”等等。
图4-1:文定厥祥婚书
图4-2:纳采礼书
订了婚,下了贴,之后便是“请期”。两家缔结婚约后,双方开始就忙于筹备婚事了,等到准备就绪,就选择一个好日子成婚。何时是好日子大多是算命先生根据两人八字来诹合的,即男家送聘礼后又托媒人请女家择定迎娶的时间,故民间称“选日子”。请期的依据是“择吉”,古人既然认为婚姻关系的确立乃“天作之合”,所以结婚的日期与时辰也应顺应天时才会有好结果。
图5:迎娶贴即日子贴
定了日子,便准备迎娶,这个过程为“亲迎”。男女双方定妥了吉日良辰,喜庆大典的一应准备工作随之开始。 男家要做的头一件事,便是为儿子娶媳妇准备新房。新房的重头戏就是铺床,是一种兼备祝吉与求嗣的礼俗。铺床是在结婚前一晚上有夫妻俱在儿女双全的妇人操作。首先按既定方位安放婚床,程序是:铺毡褥、展床单、折被衾、放枕头、红红绿绿,满坑满谷,像是办嫁妆展览。除了装扮新房外,还要贴大红喜字。这些喜字不仅要贴在大它使得整个家庭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女方也要准备嫁妆的,嫁妆包含着日常生活用品和新娘出嫁当天所穿的嫁衣,主要包括嫁妆的多寡取决于女方的经济条件,女方家一般都会把嫁妆、嫁衣置办的体面些。
期间往来婚书为“迎书”即迎娶文书,后来发展成为结婚书。还有请帖、红包等杂项婚书。
图6:迎娶文书
图7:请帖
“喜日子”终于来到了。婚前礼俗中最重要亦是仪式程序最为繁琐的“迎亲”程序开始了。迎亲也叫“亲迎”、“接新娘子”是六礼中的最后一项。迎亲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也可以称为迎亲;第二种是新郎不亲自去,而是派其兄弟或叔侄到女家接新娘,可以称之为等亲;第三种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是由女家把新娘送来,可以称之为“送亲”。
迎亲是婚礼的重头戏,新娘被新郎接到家里,这也是婚礼正式开始的序曲,过去如此,现在亦然。在过去,婚礼一大早晨,男女双方家里就开始忙碌起来,因为有“抢头”一说。那意思就是娶亲要越早越好,过日子和别人家相比也能争个先。待到事先都约好的娶亲时间,男方家的婚轿与迎亲的人就来到新娘的家了。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略备烟茶稍待,待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泣别父母,方上轿回程。新娘上轿时脚步落地,谓之“不沾娘家土”,女方还要向婚轿或婚车前泼水,谓之“泼出去的水”。新娘跟着新郎到了婆家,彩轿到家不许落地,先放鞭炮驱邪。新娘下轿。新娘下轿,红毡铺地,由两十全妇女搀扶,旁有丽妇将麦麸伴铜钱撒向新娘头上,谓之“撒喜钱”。时正堂前置一彩桌,高堂旁坐。新郎、新娘走至桌前,有司礼者主持婚礼,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三拜之后即算礼成,这便成立真正合法的夫妻了,之后便把新娘进入洞房。现在的迎亲形式和过去差不多,只不过省去了那些繁文缛节而已。
在当天下午(有在第二天上午),新娘还要“绞脸”亦称“开脸”,由一巧妇用红线给新妇绞脸。然后用新脸盆洗脸,有小辈倒洗脸水,脸盆里要放铜钱,一次倒不完还的接着放,直到倒完为止。接着新郎新娘两人要吃长寿面,还得加上两个荷包蛋。此时吃面条取之又长又顺溜,是讲究过日子舒心、两人长寿的意思,荷包蛋象征着新郎新娘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有“上马饺子下马面”之说。
图8-1:杂役名单
插图8-2:见面红包
之后新娘顶着盖头等待新郎。而此时婚宴开始,等婚宴结束后,新郎回到洞房,要用秤杆挑开新郎盖头。
傍晚还要“闹洞房”,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所谓闹洞房,也就是来宾贺客可以不讲礼法,对新娘新郎恣意戏谑取乐,进行一场新房中的狂欢。
婚礼结束后三日要回门,又称“三朝回门”。成婚后三日,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妻子的父母及亲属。在民间俗称“回娘家”。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当日返回。回门结束后,婚礼仪式才宣告圆满完成。
伴随整个婚礼过程婚书随处可见,到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许多涉及婚书的过程逐渐省略或取消,而且婚书简化到只有订婚书和结婚书。后期婚书名称各异,有叫“鸾凤谱”的,有叫“伉俪证书”的、“结婚证书”的等等。形式上除手写以外,还有用油墨印刷的,词藻华丽优美,富有中华民族传统色彩和韵味,制作也很丰富,有绢面、宣纸、毛边纸、硬本等不同的版本,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但现存已较少。可谓陌上徘徊,天涯翘盼,待有缘人解缠绵悱恻。一纸婚书,书尽两家社会关系喜结蒂,书尽男女相濡以沫共婵娟,书尽连理为夫为妇同一心。
而今婚庆除了绚丽多彩,真正的文化内涵所剩无几,婚书也只剩下结婚证了。这种文化的消散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而我们除了感叹,剩下的只是从婚书藏品中体验和品读那曾经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一种文化乡愁吧!
注:关于书写婚书的称谓解释
双方家长相比,男家比女家辈长,自称侍生。男家比女家辈晚,自称晚生。男家和女家平辈,自称姻眷弟,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眷弟为敬。大德望某翁,翁前是名不是姓,翁后的字是写女家主婚人之姓。
图9:保存完好的娟制双方订婚书和结婚书 图10:制作精美的带皮的双方伉俪证书 图11:用于存放婚书的婚书筒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