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史话沽源 >

小宏城遗址普录三篇

时间: 2017-11-10 08:44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杨永鹏 点击:
  河北坝上沽源闪电河畔一个山村叫小宏城,又称小红城,亦名乌兰城。村北有一处古代遗址,周围土垒规则有形,虽经风雨溶蚀、战争侵毁,仍如饱受创伤的圆明园门楣傲然矗立,顽强地突出在苍茫的原野上,村民不知其详,外人不晓其故,知者不解其谜,留给后人的只有历史间的宏壮和史诗般的遐想,这就是小宏城遗址。
独具韵味的风景篇
 
  小宏城地处锡林郭勒草原南缘、金莲川腹地,此间以其山色迥异、水势独特、域周无遮,深受有识者青睐,历代帝王皆以此为风水宝地。北靠辽阔雄厚的蒙古属地,南倚横亘连绵的屏障要塞,中间贯通缓进、蜿蜒曲折的闪电河水,东西漫铺延展、坦阔如海的茂盛草原。春季万物复苏,冰河溶融,花草绽露,绿境益浓,紫气腾云;夏日草长莺飞,花团锦簇,碧波荡漾,微风拂拭,怡情舒扬;秋时天高云淡,雁影成行,白绿相间,禾香四溢,物我两忘;冬月瑞雪纷飞,天地一色,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界外风光。这里亦不乏牛羊散落、牧歌悠扬,炊烟袅袅、长河落日,浣妇捣衣河边、渔夫泛舟水上,耳边是清幽的百鸟争鸣、眼中是浩渺的水天相照、脚下是旖旎的绿映彩霞的醉人景象。就是这隅富庶神奇的土地,吸引和滋育着匈奴、乌桓、鲜卑、室韦、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衣冠不同、习俗各异的边陲部族留恋不疲。
  辽代称此“曷里浒东川”,也叫凉陉。辽道宗耶律洪基曾赞“清暑曷里浒,川中长满金莲花,花色金黄,七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一望遍地,金色灿烂。”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初年,第一次来到这片草原时,就被金灿灿的黄花所倾倒,“莲者连也,取金枝玉叶相连之义”,玉口亲封之为“金莲花”,曷里浒东川遂更名为金莲川,并辟建了避暑行宫—景明宫。大定二十年在宫内增设了扬武殿。赵秉文在《金莲川》诗中作了直白的描述,“一色天连王气中,离宫风月满云龙,向来菡萏香销尽,何许蔷薇露染浓。秋水明边罗袜步,夕阳低处紫金容。长扬猎罢归天仗,万烛煌煌下翠峰。”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城中大宫”特指察罕脑儿行宫这一城之中心。也详细地描述了金莲川周围的草原风光以及各种神奇景象--成群的天鹅与白鹤在古城上空飞舞,野鹿、苍狼、狐狸、野羊、野兔在周围栖息。生活着许多天鹅、鹰、白鹤、灰鹤、野鸭、鹭鸶,它们在草原上以及湖泊、水泡、树林中觅食、嬉戏、繁殖。盛夏时节,湛蓝高空下无边的草原上,茸茸芳草被微风染得葱茏青黝。而那脆嫩的草尖上,闪耀着粼粼的金色光芒。艳而不俗、美而不媚的金莲花遍地盈野,热烈地喷吐着芬芳,流溢着金辉。史料载:“金莲花,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灿然,至秋花干而落;味极凉,佐茗饮之,可疗火疾”。金莲花以她那顽强的生命力,盛开于塞外的草原,为金莲川丰饶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秀色。
亘古恢弘的历史篇
 
  金莲川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韵,还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可以寻访到辽、金、元帝王的遗迹。辽代沿习称这里“曷里浒东川”,统治者实行四季捺钵的特殊政治制度,为关照皇家及重臣狩猎休憩,承天皇后在此建凉殿。金世宗每逢夏季经常避暑行猎于此,将这金莲争芳吐艳的苍茫原野,取金莲玉叶之意更名为“金莲川”,大定八年(1168年),在闪电河畔建“景明宫”为避暑疗养圣地。到了元代,成吉思汗南下攻金,经常在金莲川一带驻扎避暑。他的小儿子拖雷在云峰山大败金军后,班师北上回驻金莲川度夏。忽必烈早在漠北时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事务,蒙哥将札剌儿、兀鲁兀等部的封地东移,到了今辽宁西部地区,忽必烈驻帐滦河上游金莲川,金莲川正式由忽必烈统治。考虑到“会朝展亲、奉贡述职、道理宜均”,忽必烈决定于金莲川设牙建府,作为施展才能之所。他先后召集僧人云海、僧子聪、王鄂、元好问、张文谦等饱学之士问以儒学治道,重用汉人儒士,恢复生产,整饬吏治,兴办书塾,得到了汉族封建地主的进一步拥护。通过举荐,大量人才纷纷投到忽必烈帐下入幕为宾。忽必烈也求贤若渴,对这班人格外器重,量才使用,逐步形成了庞大的“金莲川幕府”。被忽必烈招入金莲川幕府的人士,可以考见的已达六十余人。这些人聚集在忽必烈周围,各有所长,俨然构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政治集团。在幕府人士的协助下,忽必烈对汉地施“汉法”统治,改变了蒙古族传统的统治方法,收效显著。当时,中原汉地知识分子对忽必烈寄予厚望,把他看成是“中国之王”,愿意为他效力。因此,金莲川幕府是忽必烈创建元朝的基地,元代建国的各项制度在此议定,对忽必烈治理汉地乃至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为大元王朝的快速崛起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忽必烈因漠南广聚英才,政令畅通,三军听命,河南、关中的金帛税赋又多为其所得,势力日益强大。加上漠北保守的诸王不断进谗,引起了大汗蒙哥对他的怀疑。不久蒙哥便削夺了他的兵权,并遣使调查河南、关中税赋,藩府诸臣多被罗织致罪。在处境非常窘迫之际,忽必烈忍辱负重,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他采纳了姚枢的建议,送家眷往和林(蒙古大汗故都)做人质,并亲自面见蒙哥,卑辞厚币,以释其疑,之后称足疾在家,等待时机。南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年)底,蒙古军进攻南宋、大理,劳师无功,蒙哥被迫起用忽必烈统率主力部队东路军。忽必烈如龙腾天,大展雄威,一路攻无不克,连下数城。南宋理宗宝佑七年(1259年)七月,蒙哥病逝于钓鱼山下。忽必烈得讯后,仍继续渡淮南下,进围鄂州。这时留镇漠北的阿里不哥闻蒙哥死讯,率兵直趋关陇,并派亲信至燕京掌管政务,准备登基。作为人质的忽必烈妻子得知消息,派人飞马金莲川报信。忽必烈得知后,采纳了汉士郝经的建议,与南宋议和,轻骑北返。南宋理宗宝佑八年(1260),忽必烈在部分大臣和将领的拥戴下,在开平府(1259年刘秉忠建)自立为帝,国号“元”,建元中统,将开平作为临时首都,宣布要用汉法,改汉制。同年五月阿里不哥在和林召开“忽里台”即大汗位,宣布要守祖宗之法。忽必烈以丰富的人力物力为后盾,用了四年的时间,打败了以阿里不哥为首的保守派,逐步把大元帝国推向鼎盛。中统四年(1263),升开平府为上都。这时忽必烈政权的统治重心已转移到中原汉地,把都城设在山后草地已嫌偏远,因此,在至元元年(1264)改燕京为中都。九年,又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都城,而将上都作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巡幸制的格局。他每年夏季都要到上都驻上几个月朝会诸王,开诈马宴,举行望祭陵寝等重要活动。为出行需要,忽必烈在上都东西各建造行宫一所,称东西凉亭。东凉亭在今多伦白城子。忽必烈当然不会忘怀初治漠南的藩邸、群贤毕至幕府的情景,于是在曾目睹他立志宏图、整兵经武、夙兴夜寐、韬光养晦,为建立大元费尽心血的金莲川上,修建了壮丽辉煌的西凉亭,又称察罕脑儿行宫,有诗称“凉亭千里内,相望列东西。秋猕声容备,时巡典礼稽”。行宫西南是囫囵淖,即《金史•地理志》中的“白泺”(察罕脑儿为蒙语,汉意为“白色的海”),所以又称白海行宫。元人许有壬《宿滦河望白海行宫》云:“下马河边市,遥瞻海上宫。水天涵野白,禁树拥红云。”
  察罕脑儿行宫大规模扩建是在平宋战争以后,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月,由后卫亲军总把蔡珍领其工役,建设亨丽殿等宫室,占地10万平方米,气势恢弘。辟东、西、南三门,其结构与金莲川幕府、东凉亭一样,均体现出元代早期草原皇家建筑的特色。皇庆元年(1312年)设立了治安机构察罕脑儿捕盗司。延祐二年(1315年)设立了专门的巡幸供给机构云需总管府,《元史•百官志六》:“云需总管府,秩正三品,掌守护察罕脑儿行宫及行营供办之事。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并正三品;同知一员,从四品;副总管一员,从五品;判官一员,正六品;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近来,小宏城发现一枚云需总管府专用铜权(称砣),正面刻“云需总管府校”,背面刻有“至正十三年正月”和“三十五斤”字样,侧面有一行八思巴文字。同时还建有察罕脑儿米储仓。忽必烈从此每年驻跸这一地区,举行诸王朝会,期间,政府诸司都分司相从,以处理重要政务。皇帝除在这里狩猎行乐外,蒙古诸王贵族的朝会和传统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之后,察罕脑儿行宫便成为诸帝巡幸两都间的重要活动之地,成为金莲川乃至北方草原上仅次于上都的统治中心。
  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红巾军分道北伐,至正十八年(1359)中路关铎、潘诚率领偏师从山西出发攻大同,拔兴和(今张北),随后北击上都,察罕脑儿行宫在这次战斗中幸免于难。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顺帝在红巾军大兵压境下,无奈北走上都,因上都大部分建筑焚毁,置行枢密院于察罕脑儿行宫,1370年二月,明帝分东西两路大军讨北元,东路左副将军李文忠率10万大军出居庸关、西北上野狐岭(万全县膳房堡北),战降兴和(张北县)北元守军。继而攻占察罕脑儿元室行宫,擒获元平章竹真。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明朝宣宗政府将开平府南移独石口,此城被废弃。
  清朝建立后,清朝政府将成吉思汗二十二世孙、蒙古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打败后,将其余众察哈尔部编为八个扎萨克旗,安置于辽宁义州边外。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政府乘林丹汗之孙起兵反清失败之机,将原驻牧地义州收回“犁其牧地为牧场,归内务府太仆寺管辖,其余众到宣化、大同边外‘驻牧’,废止察哈尔部的王公扎萨克旗制,改为总管旗制。将察哈尔部编为左、右两翼各四旗,察罕脑儿一带为察哈尔正白旗属地”。察罕脑儿行宫在饱尝战火、几度摧残下,淹没在漫漫历史烟尘中。
弥足珍贵的文化篇
 
  察汗脑儿行宫与上都、大都呈三点式分布在同一经线上(有关学者非常关注),城址平面为长方形,正南北方向,辟东、西、南三门,门宽3米,进深15米,南门为正门,铺方砖甬道直通城中大殿。城垣高大,远观如长龙,蜿蜒回环于草甸之上。垣四壁南北长360米,东西宽330米,周长1380米,面积11.88万平方米,外有护城壕沟。城垣里外均用石板加白灰浆砌包,内夯混合土,各夯层之间杵有窝臼,上下凹凸相合,非常坚固,以至到了明代“元西凉亭故址,四面石墙未废”。宫墙内的中心建筑是“亨丽殿”,其址南北长70米,东西宽36米,一丈多高,《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城中有大宫一所”,即是指此。在大殿南、北各有四五座300多平方米的建筑台基,依中轴成东西对称分布,北面为后妃的居住宫室,南面则是皇帝在行宫办理政务时大臣上下朝休息等候宣召的偏殿,体现了封建王朝主次分明、前朝后寝的建筑风格。在这些台基上,遍地裸露着内饰布纹灰板瓦、砖和黄绿色琉璃瓦,兽面或纹饰瓦当、滴水,汉白玉石刻、砖刻残块以及钧、磁等名窑瓷器残片。这里曾出土过汉白玉螭首、柱基、铜佛、铜印、铜镜,腹中印有“内府”字样的白釉梅瓶等珍贵文物。有人曾耕地时发现一口黑釉大缸,口盖一三足平底铁锅,内装一对底部印有“内府”字样的蛋青色高脖瓷瓶,据描述很可能是元代著名的龙泉窑缠枝莲纹瓶。只可惜当地农民不识珍宝,竟将这对弥足珍贵的瓷瓶打碎扔掉了。
  在行宫东与北墙平行25米处,有1.4万平米一座东小城,南垣正中辟门,门址宽6米,无瓮城,建筑平面呈倒“凹”字形,建筑台基分为东、西、北三组,为正殿和东西配殿,各殿之间有回廊式建筑。这里黑赭或茶绿色厚沿广口大缸残片尤多,这里曾挖出一个大型炉灶遗址,中间是相距丈余的两根线轴状生铁柱,高1.2米,两端直径50多厘米,四周地面用18公斤重的铁砖铺就,两侧是1米多高的铁炉门,这是行宫的附属建筑——“云需总管府”,“掌守护察罕脑儿行宫及行营供办之事”,“酿酒以供上用”。
  小宏城遗址和东小城北面有一块占地2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遗址,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石块、素面砖瓦残块和黑釉瓷缸残片。从缸沿直径粗细不均、型号大小不一、散布面积较广来看,这里应是察罕脑儿行宫的米储仓及供应行宫所需酒食的酿造场所。
  小宏城遗址西南方向约500米处有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0米的建筑遗址。该遗址现存房屋基址10余处,地表有大量砖瓦残块。据记载,察罕脑儿行宫有居民200余家,这里可能为民舍、街市和云需总管府的驻军所在地。
  小宏城遗址是辽金皇帝驻跸喜爱之处,更是元代王室两都巡幸的必经之地,都曾在这里狩猎避暑、整治军队、召见臣工、宴请宗王,是政府活动的重要场所。1271年11月,威尼斯商人兄弟尼古拉•波罗、玛飞•波罗带着教皇给忽必烈汗的回信与17岁的马可•波罗——尼古拉•波罗的儿子,一起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最后历时3年多,经过河套地区,来到水草丰美、鸟兽成群的察罕脑儿行宫,等待忽必烈的召见。马可•波罗望着忽必烈大汗的行宫,心情十分激动。他在游记中回忆说“宫殿是用大理石和各种美丽的石料建成的,设计精巧,建筑优美,豪华壮丽,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宫殿的全部殿堂和宫室都是鎏金的,装饰得金碧辉煌”。由此可见察罕脑儿行宫极其辉煌的建筑规模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如今,闪电河水日复一日地在金莲川旁静静地流淌,金莲花年复一年地在古城遗址上竞相开放,小宏城遗址却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是城墙尚存、殿基尚在。如果从北魏有史可考算起,到明朝彻底废弃,小宏城遗址存在几百年,期间肯定发生过不少惊心动魄、浴血纷争的事件,更记录了元朝从兴旺到衰亡的历史过程。因此说,小宏城遗址保护与发掘对研究元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元朝的行政制度、对外交往、建筑形式、生活习俗等可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对激发当地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