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金--沽源林业的功臣(2)
时间:
2017-11-08 17:40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李鹰
点击:
次
绿色生涯开始的地方
沽源县是河北省西北部的一个高原县,历史上树木寥寥,因此产生了很多有趣的地名,像“一卜树”、“三棵树”、“榆树湾”、“棠梨沟”、“榛子沟”的村名,都表明当时村子里仅有几棵树。其中有两个村子分别叫“东一棵村”和“西一棵村”,因为这两个村子中间仅有一棵老榆树。这棵老榆树几年前毁于雷劈,不过这时它旁边的两个村子早已绿树成荫,西一棵村的有林面积达2000亩,占村子总面积1/4。问起村里人树什么时候多起来的,西一棵村的田金用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口气说“那个李宝金来了以后”。“那个李宝金”在沽源县家喻户晓,沽源的每个人都知道他,沽源的每棵树都见过他。
1966年,李宝金毕业于河北农大园林化分校。来到沽源县,开始了他的林业建设生涯,而这里仅有一小片天然次生林,当时全县森林覆盖率只有0.5%的历史,也从此改写了。
1968年,黄盖淖公社的公社书记李炎到林业局亲自点“将”,要李宝金到黄盖淖公社任林业技术员。李宝金从此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演绎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叹服的绿色故事。
黄盖淖公社位于沽源县西部,与内蒙古相接,是北部的大风口。西北风南下,黄盖淖是必经之路。李宝金到黄盖淖没几天就经受几场大风的“洗礼”。那年春天,一场接一场的大风无遮无拦地从西北刮起,掠过残破的村庄,吞噬广袤的农田,卷起的黄沙遮天蔽日,他眼睁睁地看着大风刮出农民们辛勤播下的种子,农民们不得不种一茬再种一茬。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积极给公社党委出谋划策,提出“林先上,水大搞,土肥种要配套”的建设路子。首先大搞农田林网锁风沙,建设农民的生存保障线。公社党委同意他的方案后,他身背罗盘仪,带领3名规划人员走向广阔的田野。他们早出晚归,爬山过滩涉水,历时一月竟步行850多公里,测量全公社29万亩农田;外业结束后,他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得以充分运用,夜以继日地汇总、绘制图表。经过半月的鏖战,一幅黄盖淖农田林网的宏伟蓝图摆在李书记的面前。李书记看着看着,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于是黄盖淖公社一场有计划、有步骤的农田林网造林战役打响了。
经过6年艰苦的奋战,公社全部实现农田林网化,成为全县第一个林网达标公社,也成为张家口地区农田林网建设的典范。由于造林绿化原来无林村变成了有林村,如原王二营村改为林源村,双爱堂村改为林网村,一直延用到现在。在搞好林网建设的同时,还筹建了公社千亩林场,经过几年努力,实现了粮、油、菜、经费、苗木五自给,成为全区公社办林场样板。还建起了372种杨树品种的实验林,为今后选育优良杨树品种打下了基础。还同省林科所共同搞了农田防护林效益观察,亲身经历了农田防护林的防护作用。由于工作突出,于1971年11月26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现在,当你登上黄盖淖乡南面的山梁,镶嵌在广袤大地上的绿色网格会尽收眼底:林成网,田成方,山梁上还矗立着一块黄盖淖乡1984年修建,又经过1994年重建的农田林网纪念碑,碑文记录了李炎、李宝金等人建造防护林和改造防护林的经过和功绩,最后两句饱含深情地写道:“受益不忘前人业,今立功碑记前人”。1989年,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视察沽源时,登上此山,看到在农田林网保护下的农田一派生机,要求在冀蒙边界建一条绿化带,后经国家八部委实地调研,确定为坝上生态农业工程,实施到现在。
黄盖淖是他绿色生涯开始的地方,实践使李宝金了解了林业,他坚定的认为,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必须首先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保住农田,保住农民的生命线。当他后来走上领导岗位时,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开始有条不紊地“贯彻”他的林业思想。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