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沽源的敖包

时间: 2018-09-30 17:25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张海军 任立新 点击:

  在坝上沽源县境内,有很多叫脑包的山丘和村庄,这些名称和草原游牧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脑包”是蒙语,即“敖包”,也有译成“鄂博”的,意思是堆子。《清史稿•兵志八》说:鄂博者,华言石堆也。
  敖包是蒙古族牧民祭祀的场所,旧时遍布蒙古各地。现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就有一百七十多座敖包。敖包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集束围成的。为了使其坚固,现在甚至有人用砖和水泥砌筑敖包底座。在修建敖包奠基的时候,要请喇嘛举行一个仪式,喇嘛要在建敖包的地方亲自埋藏一件和宗教有关的物品,其他人不能观看。
  敖包旁边一般插着苏鲁锭。苏鲁锭的形状像《杨家将》里韩常用的三股托天叉,叉头与叉柄的连接处有时用马鬃做成的飘穗装饰。据说苏鲁锭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都使用过的武器,象征着开疆拓土的辉煌。蒙古人把哈达系在苏鲁锭上,表达对先人的敬仰。
  敖包大多数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上,蒙古人相信,敖包离长生天近的话,他很快就会看得见。敖包一般呈圆形或塔形,状似烽火台,高度过丈,远远望去,直入云天,显得十分神圣。经常祭祀的敖包顶上,一般插有一根或三根玛尼杆,每一根玛尼杆的顶端都安设一个铜尖,形状有的类似葫芦,有的类似宝塔。杆上有几股绳子与地锚连接,绳子上挂着部落的旗帜,后改成经幡。
  外围有12个小堆围绕中间一个大堆而构成的敖包,在内蒙古各地比较常见。中间大的为主体,两旁各陪衬6个小的,或者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陪衬三个小的。
  过去,比较富裕的人家还有家族敖包。家族敖包是指某一户人家或某一家族,为了祈求降福降雨或保佑家人自建的敖包。敖包建成以后,祭祀许愿,过一定的时间去还愿。即使是某一家的敖包,如果一次或几次许愿灵验,也会吸引其家族以外的人来祭祀。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关敖包的传说,谁也说不清有多少种。那么敖包是怎么形成的呢?流传较广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敖包最早是草原上的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或地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划分牧区的作用。清人姚元之写过这样的话:“夷人每出必骑,骑必驰骋。垒小石于山颠,谓之鄂博,以志远近。”有些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垒起来作为马队和驼队的路标用的。近人吴国栋在《绥远游记》中写道:蒙古为一广漠无垠之平原,旅行其中,往往方向莫辨。路途迷失,惟向脑包行之,知某脑包在某方位,去某地若干。故脑包为旅行家指南针。
  敖包也可用来标明草场或行政区的界限。《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
  由于敖包往往居于“神山”之上或“圣水”旁边,后来逐步演变成蒙古民族祭山神、路神及祖先的地方。同时,敖包也是寄托美好愿望、祈祷丰收、祈求家人平安幸福的神物。另外,敖包还是蒙古族牧民镇鬼敬神、祭天求雨的祭坛。
  自古以来,草原上的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然而,遇到大旱之年,到处都缺少牧草。牧民们便用他们的传统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首领带头,在石堆旁边祭祀,祈求上天降雨救灾。
  蒙古人在寻常的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以求吉祥。这样天长日久,有的敖包的规模就越来越大了。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第二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的地方,敖包里一般存放有英雄的遗物。
  各部落打仗的时候,都要极力抢占山头。胜利的一方,就把他们战死的将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覆盖,以作纪念。在长期的征战中,今天我方胜利了,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山头。明天你方胜利了,抢占了这座山头,也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这里。这样,一来二去,石堆下双方牺牲将士的遗体就埋葬在一起了。征战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重新抢占了这一片草原,就要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上祭奠英灵。久而久之,石堆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为敖包。
  一些史学家认为,在过去,敖包还是安葬苏木达拉嘎(相当于乡一级的长官)、扎萨克(相当于旗长)、名人、喇嘛、活佛等重要人物的场所。
  第三种说法认为,敖包是部落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和汉族人修筑的烽火台作用差不多。
  总之,在草原人的心目中,敖包象征着神灵在其位,形成了世代相传的、极其强烈的信仰。元朝时,藏传佛教传入以后,祭祀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敖包增添了新的神秘色彩,使其进一步被神化。
  祭敖包活动于每年农历五月中旬到七月底之间举行。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先是在敖包的石头上供奉五金、五谷、五帛、羊、酒、糖果、奶食,点火,焚香;接着,喇嘛颂经;最后,参与祭祀活动的人跟随主祭人(一般是喇嘛或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围着敖包转三圈,许愿,祈祷。祭祀的人们经常会把一些钱币、糖果、奶食等物品塞藏到敖包的石头缝中。
  祭敖包期间,草原人还要载歌载舞开一次民族盛会。大型的敖包会要举行男儿三项(摔跤、赛马、射箭)的比赛,规模稍小的敖包会只进行摔跤和赛马。对获得名次的选手的奖励视敖包会的规模而定,旗县级的敖包会对冠军的奖励多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人民币,苏木乡镇级的敖包会奖励可达万元,嘎查村一级的敖包会和牧民个人家的敖包会的奖品基本上都是牛羊马匹,如第一名奖励一匹成年好马,第二名奖励一匹二岁马,第三名奖励一只大羯(jié)羊(阉割了的公羊)等。
  敖包会在过去也是蒙古族青年恋爱相会、对歌交友的机会。众人在篝火周围坐成一圈,吃着手把肉,唱歌,互相敬酒祝福。小伙儿姑娘会割下一节煮熟的羊血肠或羊肉首先送到自己心上人的碗里,以表达爱慕。如果对方也有意相处的话,往往在倒茶、敬酒和唱歌时就会表达出来。正如歌中唱的: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
  敖包会还给人们提供了物资交流的机会。有些卖烟酒百货、服装服饰的商人会开着农用车来展销,往往会有不错的收获。
  沽源县境内以脑包命名的山丘或村庄有察汗脑包、双脑包、白脑包、蔡脑包、大脑包、小脑包、脑包山、脑包底、脑包怀、二十里脑包等。可以肯定,这些地方在过去都有蒙古人的敖包。有的敖包直到现在还有蒙古人或本地人祭祀,这一类的主要有高山堡敖包、西辛营敖包、白土窑秃葫芦山敖包和九连城脑包山。

高山堡敖包
 
  高山堡敖包又叫察汗敖包,位于高山堡乡政府所在地以西15华里、西壕堑村南一公里的察汗脑包山主峰栽杆山上。
  察汗敖包又名查干敖包或察哈尔敖包,察汗、查干、察哈尔在蒙语中都是白色的意思,就像不同的方言,发音有一点差异。察汗脑包山上的石头都是黑色的,山上的敖包怎么会被称为白色的敖包呢?这个秘密只有生活在附近的人才知道。每到下大雨的时候,栽杆山和脑包洼一带,就会出现一片白茫茫的雾气,直到雨停半个小时后才会散去。
  据说当年的察哈尔部落把察汗敖包当作他们最重要的祭祀场所。听老年人们讲,过去曾经多次有蒙古王公以及玛拉盖庙甚至更远的大庙里的大喇嘛来这里祭敖包。大规模的祭敖包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了,但在炮台营子一带,牧民个人的祭祀从未间断。现在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的蒙古族人,每年农历五月十四和公历七月份都会开车来这里祭敖包,乞求长生天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关于察汗脑包山上有钱币的情况还有一个传说。坝上一带曾经匪患猖獗,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解放军在剿匪时,有一次追击两名匪首,一路从狼尾巴山追到脑包山。两名匪首自知罪孽深重,没法投降,发现无路可逃后,决定负隅顽抗。他们把随身携带的一大包银元埋在了栽杆山上。两名匪首被解放军冲上来一顿乱枪打死,他们埋藏的财物也就成了烛光斧影千古之迷了。后来人们捡到的只有少量的制钱之类,没有银元。可见这个传说存在不少疑点。

西辛营敖包
 
  西辛营乡脑包底村位于西辛营村南一公里处,脑包底村东边的山上有一座巨大的敖包。此敖包在被盗前,基部周长90米,基部至顶部的斜坡长15米,敖包外围有一圈70厘米宽的石头围墙残迹,原始高度无从考证。这个敖包在2007年7月份的一个夜晚被盗。据当地村民讲,敖包被盗前曾有人开一辆轿车停在附近,上山踩过两三次点。人们以为是上山玩的,也没在意。敖包被盗后,有羊倌儿和村民上去察看,盗坑深三米 。据说盗走一面大铜镜,村民们在石缝里捡到了几枚铜币。
  这些年,村民曹玉珍等人每年六月六前后都要带上香、火纸、供品、酒和爆竹等,在敖包前杀一只羊举行祭祀仪式,以求风调雨顺,人人平安。他们还在敖包正南建了一处小庙,用于祭祀祈福。

白土窑敖包
 
  白土窑敖包位于白土窑乡政府所在地以西5华里、后山村西边的秃葫芦山上。从山的名字来看,这应当是一座当地牧民为了祈求上苍佑护牲畜兴旺的家族敖包。“秃葫芦”是蒙语,意思是牛犊,正如人们常说的蒙古人教汉人蒙语时说:“乌葫芦领一个秃葫芦”,意思是大牛领一头小牛犊。可以推断,当年这座敖包附近的牧主把这儿的营盘和牧场当作专门放养牛犊的地方。
  在近些年,每年都有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毫不沙图嘎查的牧民来白土窑秃葫芦山敖包祭祀。

九连城敖包
 
  九连城敖包在九连城镇脑包山上,具体位置是九连城镇录园村张志营子南一公里,近年来也是蒙古人常来祭祀的地方。
  远道来沽源祭敖包的牧民不开敖包会,他们一方面是祭祀求雨,另一方面是对他们的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坚持,就像帕蒂古丽在《被语言争夺的舌头》中说的那样,这是“在多元的世界当中寻找认同感”。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