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蘑作为张家口特产,远近闻名。我的家乡坝上沽源,更是盛产上等口蘑。有些超市所卖的口蘑,打开精美的包装,盒底往往有一个凸起的塑料底衬,上边铺一层被烘干的、硬梆梆的、大小相等模样相同的蘑菇。不知这些蘑菇产自张家口的哪个区县,反正不是我们家乡的蘑菇。我们家乡的口蘑比这些蘑菇味道鲜美多了。 我家住在丰源店乡平头梁村,地处沽源县最南边的坝头上,再往南走几公里,下了坝就是赤城地界了。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养育着居住在这里的世世代代的庄稼人。这里也是口蘑的生长地,产有白蘑菇、黑片子、青腿子、水香杏 、虎皮香杏、草丁子多种蘑菇。遇到蘑菇丰收年份,有人会担两个大筐出去搬蘑菇,照样满载而归。 在家的时候,搬蘑菇是我最爱干的活儿了。下过雨后,没遮拦的阳光晒上半天,便是搬蘑菇的好时候。挎上筐子,穿上雨靴,拿一根长点的木棍即可出发。雨靴和棍子都是用来防蛇的,常上山的人没有没和蛇打过照面的。不像动物园里的蛇盘蜷着爱动不动的,山上的蛇一旦受惊,只听簌簌声响,一尺多高的草一分两边,霎时便不见了踪影。当然,惊着蛇的人也会被蛇吓得灵魂出窍,半晌回不过神来。 我最爱去的地方要数村子东南面的象鼻沟了。出了村子,踩着石头走过一条清澈的小河,(此河从村东边流过 ,属葫芦河水系。)顺着村外那条平坦的黄土路走上二三里,再走一小段坡路,坡路的最高处,就是象鼻沟的沟口了。沟口的路两边各有一座圆顶子山,两座山形状大致相同,分别挡住了沟里边那座大山的两侧,就像大象的两扇耳朵。沟口向里是一条外窄內宽拐着缓弯的沟道,沟道的尽头直抵大山正面,酷似大象的鼻子,因而得名象鼻沟。象鼻所抵的大山长满茂密的杨树和白桦,还有叫不出名字的高高低低的灌木。林子里的草齐腿深,找野菜的时候大家结伴而行,一个人是不敢走进林子里的。蘑菇要到象耳也就是沟口的两座圆山和象鼻两边的坡面上去搬。这里是纯粹的草坡,没有一棵树。从象耳山的山底一边上山,一边找蘑菇。当你上到山顶后回转身远眺,一道沟四个自然村和村子后面高低起伏的山峦树木,还有整道沟青汪汪的庄稼地尽收眼底,再有几缕淡淡的炊烟袅袅升起,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绿色画卷,美得让人心醉。 蘑菇大多是长在蘑菇圈里的,圈外边也有零散生长,不如蘑菇圈里的集中。蘑菇圈的草格外墨绿,三四十公分宽,大小不等,就像一只只放在草地上的碧玉大镯子。传说很早以前,放牧的人们围雨毡避雨,浸过雨毡的雨水渗透到地下,就成了蘑菇圈。村里的婶子大娘们还说蘑菇圈是鬼圈,因为在远处是很难发现它的,走着走着忽然就出现在你脚底下。一圈白生生的蘑菇,碗口大的,鸡蛋大的,还有刚顶出土的蘑菇宝宝,或簇拥而长,或独立而生,就像颗颗珍珠镶嵌在碧玉圈的里里外外。碰到这样的蘑菇圈,喜悦的心情不亚于捡了一个大元宝。每当这时,我便不忙着去动它们,反正都是我的筐中之物了。就势坐在或躺在草地上,掐一根嫩草芯放在嘴里,一边嚼着它的清香,一边看那蓝天白云,看那满眼翠绿,看那点缀在草丛中的各种野花,看那野花之间的蜂飞蝶舞。看够了才起身将蘑菇轻轻搬起放在筐子里。一个大的蘑菇圈里的蘑菇,一筐是装不完的,只好极不情愿地留给下一位找蘑菇的人了。如果没人找到,它们就会连同自己的香味一起回馈给孕育了自己的大地母亲。 立秋过后,虽然也有阴雨连绵和炎炎烈日,但昼夜温差加大,地温降低,蘑菇便少有生长,打草的人们偶尔捡几朵放在草帽里带回家。 秋天的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门框上、窗棂上都挂着几串干透的或半干的蘑菇,浓浓的香味散发在院子里,飘洒到大街上。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