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大二号

时间: 2018-09-22 15:59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张沫末 王雄翔 点击:

  大二号村位于沽源县城东北30公里处,由东(东大二号)中(二号街)西(西大二号)三个村组成,是大二号回族乡政府所在地(该乡是沽源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大二号村地处“两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市(张家口市、承德市、锡林浩特市)交汇处,县道豪沽线横穿大二号回族乡,连接沽源县与承德市丰宁县豪村沟门乡。村域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大二号村总户数1182户,其中回族187户;人口3166人,其中回族人口634人。
  大二号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村中九神庙碑碑文有明确记载:地字头二号有神庙历有余年,其地自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系口(因无法判读,用口代替)王爷恩赏,招来四方人民后,乡人因连年丰稔,欲酬神而创立也。迨其后人民臻集,商贾成伙,至嘉庆年间,已非创始之厅焕……此碑文有以下内容:一是村名,二是建村缘起,三是立庙缘由,四是村中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大二号成为农耕村落,源于清朝前期的一次放垦。乾隆十九年(1754年),多伦王府属地牧场对外招垦,放垦地块以数字为序,编为一号(后称头号)、二号、三号……以此类推。任姓等山西籍商人,从多伦城出发,由近及远,逐次踏勘放垦地块。他们走到地字二号,登上中间的一座小山,放眼四顾,百里外的山川河湖尽收眼底。草原生机盎然,山坡百花争艳,河水清澈映照四野,是一块宜家宜农宜牧的好地方,又是北上多伦草原、南下京城商路的必经之地。于是,这些商人出资买下了这个地块,千里迢迢携妻负子,带着生产生活一应用具,来此地定居。王府登记造册,名为“地字二号”村。村民图个简明顺口,二号这个名字不胫而走,为四乡八邻所熟知,乃至多伦城的官方商铺都以二号称之,如今大二号当地人仍习惯称自己的村子为二号。后来居民渐多,商铺云集,货通四方,成为方圆百余里之内除多伦城外最大的集镇,在“二号”之前冠上一个“大”字,也正反映出它的兴旺繁华。
  民国初年,官方编制行政区划,大二号被确定为多伦县的一个镇,改称二豪镇。之所以取这个名称,可能是怕引起误解。如果叫二号镇,人们自然会联想还有三号镇、四号镇。另外,“二号”“二豪”读音接近,误写成“二豪”也有可能。此种叫法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大二号作为一个镇,又是坝上著名商埠,自然和其它村落有不一样的地方。碑文中“人民臻集,商贾成伙”充分证明了当时大二号的繁华景象。大二号的商业起始于清朝中期,兴盛于清朝晚期,衰落于民国。咸丰同治时期,大二号有殷实商号一百多家,主要行当有生皮行、旗商行、粮行、熟皮行、米面行、糕点行、制衣行、靴行、牲畜行、茶果行、铁行、杂货行、钱行、布行、毡行、帽行、盐行、当行、铜行、药行、绸缎行、煤炭行、酱醋行、酒行、铸造行、车马行等等。
  源盛魁是最早挂起大红灯笼的商号。源盛魁的前身是裕成魁,店主为山东历城县人马士均,回族,最早来到大二号买下小六号一带3000亩土地,并在镇上开设买卖,多种经营,发展很快。源盛魁的买卖究竟有多大,二号街有这样的说法,每年秋季源盛魁的牛羊赶往北京通州,一天一趟,无论是掌柜还是伙计,沿途不住外人店,不喝外人水,每隔四五十里,便有一家源盛魁的车马店。
  德茂昌,多伦回族人法镜臣始创于清末,各地分号13家,分布于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绥远(今呼和浩特)、东西苏旗、经棚(今克什克腾旗)、围场、张家口、北京等地。德茂昌制作的糕点远近闻名,远销京津外蒙等地,成为节日必备佳肴。尤其是色香味俱佳的提浆月饼,饱满莹润,图案上山水人物花卉树木栩栩如生,极富艺术美感。德茂昌所产的雪蓉酥,仅一个名字就有无限的诗意。沙琪玛是近些年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大二号德茂昌等商号的烘炉房就按照配方制作出了沙琪玛。
  永和泉,掌柜张国华,山西定襄县人,外号“润四子”,经营杂货,兼营油坊,拥有大量土地,还有不少运输车辆。长途贩运走得很慢,多采用前车链后车的方式。许多车辆连成长长一串,一个车夫可以驾驭15辆牛车,3辆马车,当时叫做“一人车”。
  富盛永,掌柜白志强,回族,山东人。主营杂货,贩卖牛羊,在北京开有商号。解放后帮助我公安人员指认出恶匪杨锡壶。
  商业的兴盛也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在清朝中晚期,大二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亦农亦商亦工的大集镇。在其发展过程中,手工艺人纷纷迁入,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手艺,不断地给大二号这个百年古镇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具丰富多彩的商业元素。大二号的手工艺人大多薪火相传,手艺延续几十年上百年,对大二号的经济繁荣起到过无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民国,大二号的商号在兵燹匪患的反复洗劫中,一家家关张歇业,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仅余41家,繁华不再,人去街空。1948年大二号解放,商业稍有恢复。建国后,商业得到了发展。l950年,多伦县除大二号以外的全部地区归内蒙管辖,大二号从此归属沽源县并正式改名为大二号。
  从清朝乾隆末年开始,来自山东、丰宁、多伦、宁夏等九省十八县的汉民、回民、满民、蒙民陆续迁入大二号,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局面。各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把祖籍地方的风俗习惯传承下来,并融合发展,使大二号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独具特色的塞外名镇。山西的关帝信仰,山东的道教文化,汉族的礼仪乡俗,回族的伊斯兰教仪式,晋商的理念,齐鲁商人的信条,都在二号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于是有了青龙白虎的传说,有了倒座老爷庙,有了碧霞元君的道场九神庙,有了东西两个戏台,有了青苗戏,有了一年一度的庙会,有了热闹非凡的社火,有了庄严肃穆的清真寺。文化主导精神,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使地处塞外的大二号成就了口外旱码头的辉煌业绩。
  大二号的伊斯兰教文化,不仅在坝上地区,就是在张家口全市范围内,也是资源丰厚,影响深远。它是坝上伊斯兰教中心,是坝上建镇最早的回族聚居古镇,在漫长的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自乾隆末年回族在此聚集后,一共建有五座清真寺,其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坐落在村子中央,是一座伊斯兰教风格与北方四合院风格相互融合的建筑。礼拜寺坐西朝东,宏大庄严,耸入高空的星月标志时时告诉村民,真主无所不在,无所不知。南北为阿訇生活工作和信众开展宗教活动的场所,大门朝向东面的大街。整座院落使用青砖青瓦建成,古色古香。遗憾的是整座建筑和村中其它的古建筑都在文革期间被拆毁了。第三座清真寺被拆除后,大二号回民持续十多年没有清真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以恢复。1982年政府二次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大二号获赔人民币2000元,并得到原张家口知识青年队住房30间作为清真寺。现在的清真寺始建于2014年,建筑面积620平米,一层是餐厅,二层是大殿,建设资金150万元人民币由寺管会筹集。
  随着不同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这个依山傍水、“青龙”盘“白虎”踞的地方流入,使得大二号这个长城以北人迹罕至的地方,由初始的单一农业村落,逐渐发展成亦农亦商的坝上草原农村集镇,并随之带来了这里戏曲文化的逐渐兴盛,酿就了多元的戏曲文化。在沽源县戏曲文化领域,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晋剧东不过大二号,河北梆子评剧西不出大二号。但晋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剧种都在大二号逐渐兴起,有的演员还成为沽源县晋剧团的台柱子。最出名的晋剧演员是金方红,女,回族,1945年出生,原籍丰宁县黑山嘴镇,解放不久全家迁居到大二号村, 1981年获张家口市晋剧汇演个人一等奖,先后任第一届河北省戏剧协会张家口分会理事,第二届中国戏剧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在这样浓厚的戏曲氛围影响下,村民耳濡目染,爱戏者甚多,唱戏者不乏其人,稍加装扮,一个草台班子角色齐全,锣鼓一响,开台唱戏。
  教育是文化的根基。大二号的教育事业起步之早,可以上推到清朝中期,和商号汇集于此密不可分。可以说,商业的兴盛催生了该地的教育,文化人才的出现又助推了商业的繁荣发展。商号培养人才,从认字打算盘开始。大二号出过很多商人很多掌柜,都是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在大二号,私塾和家塾存在了很长一段时期。民国初年,多伦县政府出资办起学堂,现代教育落地生根。建国后,沽源县人民政府把大二号列为全县教育中心之一,兴办了沽源县大二号完全小学,招收二区(大二号为沽源县二区,含闪电河、二道渠、沽源牧场)的适龄儿童。
  大二号村是多民族聚居地,全乡90%以上的人口都集中在大二号村,其中三分之一是回民。回民多居住在村东头,汉民大部分在村西头。虽然分区居住,可回、汉及其它民族之间并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两个多世纪的杂居相处,大二号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从来没有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发生纠纷。
  在早期的大二号,回族人保持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回民信仰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的教规及饮食禁忌比较严格,严禁食黑猴子(猪)肉。上世纪50年代初,有一次大二号第一生产队的一头小猪掉进了回汉村民共用的水井里。为了便于回民继续饮用井水,汉族生产队长主动发动社员把井彻底地掏了一次。
  长期的杂居共处,很多大二号汉、蒙、满等民族的村民已经完全接受了回民的生活方式,并深受其影响。1984年大二号成立民族聚居乡时,第一任乡书记赵庆明是汉人。为了充分尊重回民的习俗,赵书记家也开始忌食黑猴子肉。这一忌就是二十年,他的四个儿子到现在仍不吃黑猴子肉。
  杀猪过年是中国大多数民族的一个传统习俗。然而过年不杀猪却宰牛已经成为大二号区别于其它村子的一大特色。回民过年请阿訇宰牛,是生活富足起来的大二号回民的新习俗,这不足为奇,令人称奇的是,很多汉民也一改过去杀猪过年的习俗,过年时也请阿訇宰牛,这充分说明汉民对回民的尊重。
  汉民对回民宗教信仰的尊重更多地表现在婚丧嫁娶等事情上。当汉民操办婚丧嫁娶这些事时,回民免不了也来参与,为充分尊重回民的习俗,汉民也请阿訇到家里来宰杀牛羊(回民叫过刀),用牛羊肉招待宾客,言谈举止十分讲究分寸。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摆宴请客有时在饭馆进行。现在的大二号街面上既有汉民饭馆,也有回民饭馆,办宴席时,回民去回民饭馆,汉民去汉民饭馆,十分融洽。
  大二号回民丧葬不用棺椁,是用木匣(回族人也称之为金匣)等来安放尸体,葬后再拿回木匣。据宫续录(回族)老人回忆,在破四旧时期,红卫兵要烧毁用来装殓去世回族人的金匣,被当时的村书记赵林拦住了。赵书记说:“我们汉族人去世后,一人一口棺木,你们回族人共用一个金匣,烧了,你们无常后用什么入殓?”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村书记为回族村民保留住了金匣。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大二号曾经有一个十分方正严肃恪守教规的阿訇,自律很严,对其他穆斯林也严格要求。汉民的一切娱乐活动,包括每年的青苗会、唱戏、正月十五扭秧歌等都不许穆斯林参观,更不准参与。历史的记忆依然清晰可辨,历历在目,可时代毕竟不同了。如今,每逢正月十五,大二号回民跟汉民一块儿掏钱凑份子,一块儿参与扭秧歌,甚至还组建回民秧歌队。过去,回民的女儿绝对不能嫁给汉民;现在,只要男方也随回民信仰,女儿便可以嫁给他。在回族与汉族通婚的婚礼上,也很少再按回族老礼来严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大二号的婚嫁迎娶更是吸收了西方婚礼仪式,与时俱进,呈现出了婚嫁风俗总体的融合性和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总之,现在的大二号,回民和汉民及其他民族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喝着一个水管中流出来的水,在同一个屋檐下接受教育。虽然信仰不同,却相互尊重,相互影响,求大同存小异,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二号乡俗文化。
  2017年6月26日,是一年一度的伊斯兰教开斋节的喜庆之日,大二号人常玉河创作的剧本《大二号民族情》由张家口电视台“故事张家口”大型栏目开拍。该剧共三集,剧情以回汉联姻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时期大二号村民的精神状态与思想境界。该剧也是沽源县第一部由本土作者创作、本土演员出演的电视剧。
  从这部电视剧中,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到几百年来,在大二号居住的回、汉民之间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了。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