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晋剧戏曲文化主流的形成 商路即是戏路,商因戏而兴,戏因商而行。清末,绥蒙和张家口一带的大部分商业都操在山西人手中,建国前一直辖管大二号的多伦与其管辖下的重镇大二号何尝不是如此。大二号商业大户多为山西人,他们经营的始入,出于业务的联络、应酬、招商和扩大市场的需要,就把原来山西流行的家乡戏——晋剧引到了这里,借此为自己来取悦顾主,并壮其声势,这方面却也实在证明了晋商的精明与瞻识。因此,张家口和山西一代的晋剧团,就成了大二号镇经常演出的晋剧团体。其中“五大股”剧团(由五个股东出资合营组建的剧团),是出入大二号演出最多、名气最大的剧团。不论是日伪时期俱乐部坐园子的演出,还是农村各个庙会戏、春节戏和青苗戏在东、西两个戏楼的演出,晋剧成了演出场次最多和时间最长的剧种,占据了大二号镇的重要位置,成为大二号戏曲文化的主流。直到现在,晋剧文化艺术在大二号百姓的心目中仍然如此。 其次,河北梆子也是深受乡亲们欢迎和喜爱的剧种。河北梆子是流行于京、津、冀的地方戏。在迁居到大二号的人群中,来自丰宁、滦平、兴隆、隆化等县的原热河人,及来自密云、怀柔和顺义等地的京城和原直隶人,这部分移民人口在大二号镇总人口中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他们对原籍所在地的传统戏曲文化,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是情理之中的。因此河北梆子继晋剧之后,成为了大二号镇的又一个流行戏曲,并几乎与晋剧平分秋色。两个剧种的相遇,你来我往,你方唱罢我登场,或先后、或东西、或同时的演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大二号村汉、满、回、蒙等各个民族的和谐、融洽与团结,大家同为二号人,同看一台戏。常来大二号演出河北梆子的剧团,最有名气的就是“十大股”个人戏班(民国初镶黄旗——今丰宁县十名河北梆子演员组成),他们的领班是孙培举,还有马五黑、大金钟(艺名,姓名不详)和王宝红夫妻俩,这两口子是男女反串,丈夫唱青衣,妻子唱胡生,还有大金牙、小金牙姐妹俩等人,全剧团20余人。 评剧,过去人们都管他叫“落子”或“莲花落”,在解放前的大二号多以评剧前身的落子和二人转边唱边舞的表演形式,出现在群众的文化娱乐中,如每年正月的元宵灯会、秧歌会、串街和串院的场合上。作为评剧只有在解放初的大二号镇兴盛了几年,并且是沽源戏曲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段评剧史。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