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红汇演《打金枝》中扮演的角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百姓听一方戏。 自清朝乾隆年间土地放垦开始,不同地区的人口不断地向这个依山傍水、“青龙”盘“白虎”踞的地方流入,使大二号这个长城以北人迹罕至的地方,由初始的单一农业村落,逐渐发展成亦农亦商的坝上草原农村集镇,并随之带来了这里戏曲文化的逐渐兴盛,酿就了这里特色独具的戏曲文化格局。 一、大二号的戏曲文化特色 大二号镇形成于移民的聚居。求取生计的垦种、逃荒、避难等移民的定居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西口里的晋商捷足先登,和东坝里明长城内外农民和生意人的纷至沓来,使这里商贾云集,商铺林立,景象繁荣。“金三角”位置的优越日趋显现,使大二号逐渐成为闻名远近的商贸集镇。商贸经济的发展,带来并促进了大二号戏曲文化的兴盛与交融。 这里的地理位置,处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多伦、河北省的丰宁和沽源三县的交界处,特殊的位置成就了这个古镇多元的戏曲文化。晋剧和河北梆子都起源于晋陕的山陕梆子,本属“姊妹”,与晋冀两地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结合和发展,形成了两省不同风格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即山西的晋剧与河北的河北梆子。清末民初大二号商贸集镇的兴盛,使这两个地方戏在这里汇聚。从流行的意义上讲,晋剧和河北梆子在这里相遇,又在这里分手,大二号既是汇合处,又是分水岭。在解放前和解放初,当地人习惯把晋剧称为西路梆子或山西梆子,把河北梆子称为东路梆子,两个剧种这里虽不属于发祥地,却一直在这里流行,倍受百姓所喜爱,并耳熟能详,从演出历史的总量和欢迎程度上,晋剧当属首位,河北梆子居二,评剧排三。由大二号往东,晋剧(乃至流行于晋、陕、蒙和冀西北的二人台)的演出过不去,百姓不欢迎。由大二号往西,河北梆子和评剧的演出过不来,人们不喜欢。唯有大二号的几代人对晋剧、河北梆子和评剧等戏曲艺术兼容并蓄、情有独钟,都能够品味和享受。多年来戏曲文化的积淀,使这里的戏剧人才辈出,他们在这方戏曲艺术的土壤中孕育、成长和进步。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