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尔纯,一位口碑极佳,低调谦和的人。他在沽源工作了13年,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的影响力是不衰的、久远的。高尔纯先生来的年代,沽源是一个文化包括文学的荒芜之地,而高尔纯先生却是这块荒芜地域的“布道者”。
历史应该,也必须是真实的,但历史又是严苛的。在回顾沽源的文化,或者文学的发展痕迹时,高尔纯先生是一座不能漫过的山,这座山不管你多么的狂妄,都需要谦恭地躬起腰来一步步丈量地攀上高尔纯形成山的高度,与格局,与智慧。
对于高尔纯先生在沽源所起到的“历史作用”,尊重历史的人不会磨灭,更不能漠视。
李守忠,一位老公社书记、乡党委书记,用他超人的记忆力详实地回顾了他和高尔纯先生的交往,把他眼中的高尔纯先生描绘了出来,也立体了起来。
我与高尔纯的难忘岁月
文 / 李守忠
斗转星移,五十五载流年岁月转瞬即逝。我的挚友、老师、更是恩人——高尔纯同志,像亲兄弟一样对我的关爱教诲,时时萦绕在我脑海、浮现在我眼前。
高尔纯年轻时
他博闻强记的才学、谦虚随和的人品、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勤勉敬业的作风,一直鞭策激励着我前进。尤其是在我人生失意的低谷时候,每每想到尔纯对我的谆谆教诲和关爱,便鼓起了我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是铭刻在我心里的一座丰碑,是促成我成长进步的源泉动力……
我现在年近八旬,虽两眼昏花,大脑愚钝,提笔忘字,但多年来蕴藏在胸中对尔纯的敬佩、感念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就像大海里的波涛,难以平静。一生中能得到一个患难之交,真是莫大的幸福。
现撰此文,就是想把多年尘封在我记忆中与尔纯之间弥足珍贵的故事讲出来,以谢他“贵人相助”的知遇之恩,同时也让读者朋友分享我的人生感悟: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人生觅得一知己难矣亦足矣……
我和高尔纯同志是从1969年结下友缘至今。当时,高尔纯同志从南开大学毕业后不久,被分配到沽源县小河子公社脑包山大队插队锻炼。参加工作后,他被安排在沽源县革委会政治部通讯报道组工作,而我在出生地——沽源县白土窑公社九一大队任革委会主任兼贫管校主任。
那年,九一大队在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简称贫管校)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卓有成效,受到了白土窑公社和县里领导的好评。经公社革委会推荐上报、县革委会研究,决定总结九一大队贫管校的先进经验在全县推广,并责成县文教组负责。当时抽调了县文教组李明老师和三名公社视导员老师(杜国河、张锐、张秀峰)共四名同志成立工作组来具体落实这项工作。工作组经过五天的走访调研,座谈了解和搜集资料之后,写出了《白土窑公社九一大队贫管校先进经验》典型材料,并在第一时间报到县里。经审查,认为材料还不合格,眉目不清,未突出重点,给退了回来,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上报。为此,县上委派县报道组高尔纯同志,深入九一大队帮助修改。于是我和他有了第一次交往。尔纯很随和,但工作很认真。他来后,通过走访学生、家长,老师,听取贫管校委员和社员群众的情况介绍,并与学校管理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经过几天来认真调研、反复修改,这份典型材料终于被县有关领导认可,审查通过后打印成册,受到各方面好评。
这次我俩见面虽然很短暂,但他平易近人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驾轻就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水平,让我大开眼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
后来,我荣幸地代表白土窑公社九一大队在全县召开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千人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这次会议是近几年来,县革委会召开的一次规格最高、参会人员最多的大会。因我的发言材料内容详实、精练生动、情理俱佳,私下里我又反复地进行模拟练习,所以效果非常好。我发言时,台上台下的干部一次次给予掌声鼓励。通过这次经验介绍,不仅让一些县社领导和很多社员群众认识了我,还进一步提高了我在白土窑公社以及周边社、队的知名度,为我后来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基础。自此以后,我和尔纯也熟悉了,交往也多了。他身材高挑,浓眉大眼;虽然是南开大学的毕业生,却没有书生气;他虽然在县革委会机关工作,但却没有一点“官”架子。记得他下乡采访都是骑自行车,有时是搭队里拉货的顺脚牛车或马车。有一次他到我们大队采访,坐顺脚车来,回去却没有车了。他任务紧,想走回公社去,我说十几里路,又下小雨,靠两条腿天黑也走不到。于是就从队里找了头驴,让他骑上走。他好像没骑过驴,但为了工作,还是硬撑着骑驴走了。驴虽然识路,但骑驴有窍门,不会骑的人可能会硌腚。果然闹了笑话,后来听他说,骑驴好玩就是屁股磨得难受!那时下乡采访,吃住都在社员家,饭菜很简陋,卫生条件也差,尤其晚上睡觉被子里经常有虱子袭扰,但尔纯同志从来不叫苦,不喊冤。白天他随社员下地干活采访,晚上挑灯写稿,非常辛苦。这样很快适应农村生活的大学生很难得。
后来,我被抽到公社当通讯员。原来的公社通讯员被保送上了大学。时任公社副书记的周文库同志在九一大队驻村工作,与我同住在大队部。周书记发现我写字工整、速度快,为人实在又勤快,就向时任公社书记的王德同志推荐了我,王德书记对我进行调查了解,又向县革委会报道组的高尔纯同志问询了解我的有关情况,结果是他们三人异口同声地认为我能胜任这项工作,真是“无巧不成书”、"二更打两下一一碰点了”。
经公社领导研究同意,又上报县宣传报道组同意后,我正式从九一大队调到白土窑公社当了通讯报道员。从此,高尔纯同志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的"顶头上司”。他每次到白土窑公社下乡采访调研,都要抽挤出时间,给我讲如何写好通讯报道的经验体会和技巧方法,并帮助我发现分析新闻报道线索和拟定报道重点,告诉我什么时候采写什么内容以及新闻报道如何选择角度,拟定标题,如何突出重点,写出特点。他特别嘱附我写稿子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能胡编乱造。他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万万要不得。我每次拟出初稿后,都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先上报给尔纯同志帮我修改审定。他不论多忙,都不厌其烦,认真细致地帮我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之后,他还帮我将修改好的文稿向《张家口日报》或其他报刊投送。
我文化基础不高,读小学时家境贫寒,在九一大队读完小学后就辍学回家务农了。刚调到公社写通讯报道时,有时通晓达旦地加班熬夜赶写稿子,连着几夜不休息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东西来。等天亮了,办公室桌面上的烟灰缸里放着满满的“老旱烟头”,整个房间里烟雾弥漫,呛得我止不住地咳嗽。写的草稿废纸一张接着一张撕下后揉成团,扔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办公桌上彻夜点着的煤油灯,冒着缕缕的黑烟熏的我鼻孔里,眼睛和嘴唇四周黑乎乎的,脸颊上黑一片、紫一片、青一片的……回忆起那个年代我为了写好新闻稿子,力争在地市级以上的报刊上发表,那真的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艰难程度仿若李白《蜀道难》诗中所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有时自己认为写得很“得意”,但向有关部门和报刊上报或邮寄后,就“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了。有时自己跟自己生“闷气”:“不干了,回家放牛种地,这耍笔杆子的活儿可真难啊!”每当我回忆起当年任通讯报道员时,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坐在办公桌前写稿子或躺在被窝里彻夜难眠地构思,那些难以言表的酸楚泪目时刻,便油然想起尔纯同志对我的鼓励,对我无怨无悔和点点滴滴的真诚帮助.....
他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写材料不能着急,得有个过程,慢慢来。你的文化程度是低些,但你爱上进,爱学习,爱钻研是最值得肯定的优点,只要你把这个优点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写好材料。古语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认为写好文章应该做到“六勤”,即:眼勤、脑勤、耳勤、手勤、脚勤、嘴勤。我相信你按照这“六勤”去做,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通讯报道员!”经过尔纯同志给我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还帮助我修改文稿,并对每篇文稿进行精辟点评后,逐渐使我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写新闻稿子也很快步入了“正道”。既坚定了我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信心,又让我对这位萍水相逢、无亲无故的文友、长兄、领导暗暗地佩服和发自内心地崇敬与喜爱……我的幡然醒悟与成长进步正印证了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哲言:“朋友的良言劝诫是一味最好的药。”由于尔纯同志对我的特殊"关照",我经常被抽调到县宣传报道组"锻炼”;还特意安排我给县革委会召开的有关会议当速记员,收集整理资料,起草修改文稿;还多次委派我到《张家口日报》社送稿件,有时还要在报社与编辑们现场讨论修改稿子。由于尔纯同志对我的关爱与培养,还通过不同场合的“实战演练”,使我很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通讯报道员。
毋庸置疑,尔纯同志是在我人生处于最重要的十字路口,所遇到的一位名副其实的朋友,说他是我人生的导师、引路人、大恩人……一点都不为过。发自肺腑地说,如果没有尔纯同志对我的点拔指导、重点关照和悉心培养,我不会从一名普通农民跨入人民公社干部队伍行列,也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通讯报道员,更不会当上后来白土窑公社的副书记、书记……
我与尔纯俩人的深情厚谊历经五十多年风霜雨雪的洗礼,至今仍历久弥新。像大雪纷飞覆盖着的梅枝,梅花吐蕊,芬芳馥郁,清香沁脾。现在尔纯虽然居住在北京,我仍住在沽源县老家,且已多年未曾见面。但我俩通过电话问候,微信寄情,书墨传谊,至今仍是心心相印、情投意合。这让我与尔纯的晚年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尤其是尔纯每天温馨的问候,让我更加真切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真是:有朋自远方问候,不亦乐乎。
1971年,在高尔纯同志的带领下,沽源县红圪塄公社拉希扎木索(蒙古族,他在沽源县工作期间,以基层少数民族干部的身份,曾于1982年和1987年两次当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党代表大会的代表)、黄盖淖公社葛振翔和白土窑公社我,采写白土窑、黄盖淖两公社和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日拉贡苏木三地“民族团结”的事迹。我县与内蒙太仆寺旗接壤,双方牛羊经常蹿到对方的草滩吃草,时间久了便产生矛盾纠纷,互不相让。后来,内蒙方面兴师动众,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壕沟,阻止了越界放牧,但两边蒙汉群众的关系也变得冷漠了。再后来,双方通过学毛著,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主动填平了壕沟,恢复了正常交往,双方互帮互让,和好如初。
我们通过采访,将这个故事写成一篇通讯,题为《红日照草原,盛开团结花》,引起了许多新闻媒体和报刊的重视和好评,短时间内被连续转载。如河北电台、《河北日报》《内蒙古日报》《张家口日报》都用大篇幅作了报道。之后,摄影记者司马小萌还来实地拍摄了相关照片,刊登在画报上。这次新闻采写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表扬和新闻媒体的赞誉!
1972年,县报道组组长韩玉林和高尔纯同志又委派我,先后数次到《张家口日报》社送稿、改稿、抄稿。经过全县上下新闻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那一年沽源县的通讯报道工作一举进入了张家口地区前三名。
1977年沽源县委组织公社书记和县报道组成员合影留念。照片中排左一是高尔纯同志。
这一年,我又陪尔纯同志到白土窑公社五道沟大队进行采访,采写了该大队第二生产队保管员睢有财的先进事迹,写了《勤俭办社的有心人——睢有财》人物通讯,不久被《人民日报》采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其他报刊也有转载,《河北日报》转载的题目是《老保管眼里没“废物”》。在当时,能将一个小县城生产队社员的先进事迹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太不容易了!引发的反响格外强烈,更为张家口地区和我县新闻宣传工作争了光,添了彩,我也光荣地被评为沽源县新闻报道工作的“先进工作者”。
还有一件小事,体现我们的友情,至今难忘。
1973年夏季的一天,我去县城高尔纯家里,帮他盖一间储藏柴禾杂物的小房。来帮忙的人不少,一间半地下的小土房很快就盖好了,可我的裤子沾满了泥水,现洗来不及。尔纯便从他家衣柜里找出一条他的裤子,硬让我换上。他取衣服时,我看见他家的小红柜子的里面,全部是用写满毛笔字的旧麻纸裱糊的,那密密麻麻的小楷毛笔字几乎和《书法字帖》里的毛笔字一样工整漂亮。当时我看得眼都傻了,我惊诧又好奇地问他:“这些毛笔字都是谁写的?真好,真漂亮!”我禁不住连声称赞,心里暗暗地思忖: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的毛笔字呀!尔纯告诉我是他家里一位老人写的,我才知尔纯原是书香门第,但他却一直低调做人,从不炫耀自己。我穿上他的裤子,才发现他的个子真是高呀!我一米六八的身高,穿上他的裤子后,将裤筒卷起两圈后还是长了一大截。我穿好让他看了一眼后,我俩禁不住都笑了,那笑声久久回荡在温馨的小屋子里……
这时,林倩老师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晚饭。不一会,她端上来一盆当时坝上很有名气,也是家家户户常吃的“硬菜”——土豆熬南瓜。他两口子为了感谢犒劳我,林老师还特意炒了一盘鸡蛋,尔纯也不知道从外屋什么地方找出来一瓶“零打酒”,我俩坐在面积不大的炕上开始对饮,忆着过去,说着现在,更愉快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不知何时,林老师点着了煤油灯,在幽暗微弱灯光的映衬下,我俩谈天说地,碰杯声、祝福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烈酒的醇香,小屋的温馨,感情的淳朴,这难以忘怀的美好瞬间怎能不令我陶醉?又怎能不令我长长久久地回忆!
高尔纯先生和夫人林倩“金婚纪念”
时至今日,我从尔纯身上不仅学会了如何做好通讯报道的业务工作,而且还时刻不忘践行他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谨慎、热情随和等诸多优秀品质。尤其是我坚持读书看报、练毛笔字等都是从尔纯身上潜移默化受到感染而形成的一辈子也改不了的习惯,让我终身受益匪浅。出于我对尔纯同志的钦佩与挚爱,多年来我孜孜不懈地追随着他前进的脚步,聆听着他的教诲……尽管这样,我需要向他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很多。正如周恩来总理教导我们的:“人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所以,我要继续向尔纯同志学习!
高尔纯一一我工作期间的领导,我谆谆教诲的良师,我心心相印的益友,我人生转折的恩人,我为人处世的榜样……我多么期待你和林倩老师继续回到你们曾经工作过的“第一驿站”和见证美满爱情的“婚姻殿堂”——沽源县,重温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片热土曾浸润着我们辛勤耕耘的汗水,也留下了我们共同奋斗的足迹,更见证了我们纯洁的友谊。
来吧,尔纯老兄!来吧,林倩嫂子!我携全家欢迎您!沽源县的老同事老朋友和你的学生欢迎您!我坚信沽源县二十三万人民同样欢迎您!因为您在这里奉献了自己宝贵而又靓丽的青春......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青春无悔,历史铭记。我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必将天长地久、化作永恒......
2024年元月6日
附高尔纯作品:
让我仿佛又回到昨天
文 / 高尔纯
思念,
无尽的思念,
让我仿佛又回到昨天。
昨天——
风雪严寒的坝上,
有个暖心的地方叫沽源。
两对年轻的夫妇,
他们是小高和小林,
小张和小田。
因相慕而结识,
因相邻而结缘。
三间简陋的土坯房,
是他们共同的家园。
早晨、中午、傍晚,
见面后的同一件事,
是聚在堂屋里烧火做饭。
两个灶口同时蹿出腾腾的火苗,
两只烟囱同时冒出浓浓的炊烟。
两家的男主人,
几乎同时坐在灶前板凳上,
分别拉响各自风箱的琴弦。
奇特的音响组合,
像一阵风声雨声,
骤然而起,
时急时缓;
又像走西口的汉子,
扯着沙哑的喉咙,
飙歌呐喊。
两家的女主人,
围着灶台,
炒菜烧饭,
噼啪的炝锅声,
像喜庆的爆竹,
回响在耳畔。
蒸笼冒出的热气,
犹如朵朵祥云,
在心头缭绕,
在房间弥漫。
我们的生活,
简单又平凡,
但决不平庸和平淡,
无论是风箱的合奏,
还是锅碗瓢盆的交响,
都是对生活对命运,
最真诚的咏叹。
两家人,
谈理想谈工作也聊家常,
天下大事、小道消息,
吃喝拉撒、柴米油盐。
两家人,
既报喜又报忧也发牢骚,
从美好的遥远到沉重的当前。
一起抗击风雪,
一起抵御严寒。
危难时倾心相助,
困厄时出手相援。
一孔小小的山药窖,
装着两家的越冬菜;
一层厚厚的胡麻秸,
焐暖两家的冷房檐;
一扇矮矮的栅栏门,
系着两家的平安愿。
蹉跎岁月不分你和我,
艰苦日子不计恩和怨。
像兄弟般情深义重,
像姐妹般心心相连。
走过风雪严寒的两家人,
友情的感受叫温暖。
几十年过去
温暖充满了记忆,
温暖牵动着思念。
啊,无尽的思念,
让我仿佛又回到昨天。
……
注:2018年7月11日,老友张仲学发来一个声画相册,将我们2003年回沽的几张照片和一首抒情歌曲《我的快乐就是想你》编辑在一起,赏后感动不已。回想起三十多年前我们两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情景,清晰如昨。创作了这首诗歌。
——2018年7月15日
李守忠同志简历
1948年9月出生于沽源县西辛营乡石家营子村;
1956年7月至1962年6月在沽源县西辛营乡石家营子村读小学;
1962年7月在沽源县西辛营公社读初中,辍学后于1962年12月任石家营村会计;
1965年3月参加工作,在沽源县白土窑公社石家营村小学教书;
1969年8月任沽源县白土窑公社通讯报道员;
1971年4月任沽源县白土窑公社革委会党委宣传委员;
1973年11月任沽源县白土窑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主任;
1976年5月任沽源县白士窑公社党委书记;
1983年3月任沽源县西辛营公社党委副书记,撤社建乡后任政府乡长;
1986年6月任沽源县莲花滩乡党委书记;
1989年12月任沽源县水泥制件厂党支部书记(正科级);
1991年8月任沽源县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正科级);
1993年2月任沽源县农业生态办公室主任(正科级);
1994年5月任沽源县林业系统党总支书记;
2008年9月在沽源县林业局退休。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