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沃土佳话
清代坝头飘荡的牧羊曲调(4)
时间:2017-04-01   作者:郝艳芳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四、牧羊曲调
 
  村民们各家各户的羊群都在一、两百只以上,牛群几十只,上百只都有。早晨羊群一走,迎着朝阳羊群游走啃食在溪边的草地旁,沿着这条沟羊群一直慢悠悠地移动着,羊群要走多远怎么走,羊倌的鞭声就是命令,羊倌的鞭声是很有讲究和说法的。羊倌的鞭声在空中啪啪抽响三声,羊倌一声吆喝,头羊就一直带领着羊群前行,成扇子状,羊群边吃草边从这个山坡漂移到那个山岗。羊倌啪啪抽两鞭子一声高亢的吆喝,羊群就会走成两溜,这是羊群在圪楞上行走,如果在田间地头羊倌会打一道鞭,羊群就走成一溜,这样羊群就不会踩踏庄稼。每个羊群都会有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跟在羊群的后面做羊伴子,自家的羊群当然是父子俩,也有别人家的小孩雇来当羊伴子的。羊群走到一块草儿茂盛的坡地和沟边,羊群悠闲地吃草,牧羊人就躺在树下看着蓝天白云,一边休息一边消遣时光。
  如果是夏日的早晨,羊倌把羊群放在草滩里,羊伴子看管着羊群,羊倌背起羊兜开始采蘑菇,草原上的白蘑菇和黑蘑菇是很美味的,那里有蘑菇,什么时间起蘑菇,羊倌最清楚,他们把采好的蘑菇,用小刀轻轻刮去根部的泥土,放在肩上的羊兜里,遇到一个大蘑菇圈,羊倌就能采上一兜子鲜蘑。因为蘑菇圈的草要比别处的草又高又绿,要是没有提前采了蘑菇,羊群一来就把蘑菇踩碎了,所有的羊倌都熟知山坡上和草滩里的蘑菇圈,他们会提前采蘑菇的。草原蘑菇味美,远近闻名,只要有蘑菇就能卖个好价钱。
  夕阳西下,火红的太阳把天空渲染,牧羊人摔一鞭子清脆的鞭响,一声吆喝,羊倌就要数羊了,羊群在奔跑中每一鞭声抽下肯定是五十、一百,最后一头不差。头羊领着羊群,游走在迎着落日的山岭间,翻过山岗羊群一溜小跑的返回羊栈。
  初夏羊该剪毛了,剪下的羊毛刚做晾晒,远道而来有手艺的毛毛将,开始给每家每户加工毛制品了,羊毛称好几斤,是要擀条毡几块,还是满炕的大毡,吊在外屋房梁上那由重而轻,由笨拙到清脆,节奏感很强的弹毛声就像一曲优美的和弦音,这嘣嘣的弹毛曲,几百年里在坝头的山前屋后回荡。洗毛的反复用脚踩压蹬实,一道道工序是那样严谨有条不紊。
  用洁白的羊毛擀成条毡,铺在火炕上抵御寒冷和潮湿,富足的家庭有几领条毡,或一块满炕大毡也是一种富足的炫耀。穷人家是一领条毡也擀不起的。男人们在寒冬都要戴一顶毡帽头子御寒,有洁白羊毛擀成的,也有用红、黄牛毛擀成的。男人们脚上的毡嘎哒更是每人一双。数九寒天穿着毡嘎哒踩在大雪的路上,大雪进不到鞋里,脚也不会被冻坏。高腰毡嘎哒快要到膝盖了,也有半腰的毡嘎哒,没有腰的是大毛鞋。女人多穿毡鞋,就是鞋腰很低的那种,大家都叫它毛壳篓,也有人叫它大毛鞋,这种鞋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70年代,老人们出门还穿着这种防滑的毛鞋。
  饲养牛羊的人家,冬天抵御严寒的穿戴多数是用羊毛或牛毛做成的。用羊毛打成毛线,织一双羊毛袜子,可抵御坝头零下30几度的严寒。用黑牛毛织一条长长的毛围巾,是多少中年妇女和老年妇女的期盼。坝头的雪很大,雪大墒情就好,第二年又是一个好年景。成垛的莜麦秸秆,就是牛羊一冬的饲料。坡梁间茂盛的野草,在大钐下一片片匍匐倒地,茂盛的各种杂草就成了牛羊越冬的精选饲料。羊群多,草儿密,各种中草药都在其中,要说坝头牛羊遍地,主要是上天恩赐的自然生态环境。牛羊的经济收入成为清代村民的首选。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