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县境内有九龙泉,为沽河发源地,因取名沽源县。 二、沿革简述 民国三年(1914)改清制独石口厅为独石口县,嗣改为沽源县设属独石口,借地施政,当时泛称之“理事府”。由于赤城绅士反对,经请示省,于民国七年(1918)搬迁到小河子村为“沽源县公署” 辖区。一区:现赤城东卯一带;四区:白草一带;二区:小河子一带;三区:丁庄湾一带;隶察哈尔特别区。民国十年(1921) 始于小河子村建筑城垣,民国十四年(1925)全国机构统一,属察哈尔特别区,辖区不变,为“沽源县政府”。民国二十四年冬(1935)日寇策动伪蒙古军,举兵侵犯,陷城后,为日伪侵占,将沽源辖地分割为二,一、三区为蒙疆宝源县,二、四区为满州丰宁县。1945年秋第一次解放后,划为宝源县第四区。1946 年冬,我军战略撤退,国民党将沽源县城由小河子迁到平定堡。一九四八年秋,二次解放后属宝源县。1950年8月恢复沽源县至今。 三、沽源县城——小河子 沽源县城——小河子, 是口北的一座新兴城镇, 位居塞外, 毗连长城,与边关重镇独石口唇齿相依,在交通上内连京畿,外通蒙古,久为军事要地。 民国十年(1921)开始于小河子筹建城垣,民国十四年竣工。城址占地1000亩,城垣四周各一公里,城墙宽7 尺,高12 尺,皆以片石砌成,为正方形石头城。东、南、西、北四门相照,直通十字街头。市面规划,按照棋盘格局建成,大小街巷,整齐划一,井然有序。以县公署为建筑群主体,遵照习俗,文东武西。县公署东为第一高等学堂,校舍五十五间,依次为教育局、建设局、财政局、电报局。县公署西为公安局、监狱、保卫团、第一区公所、镇公所、商务会。城东北为关帝庙,戏楼广场,南门外为驻军营居,北门外为树园。凡一、三区各村的富户以及工商业者,皆迁住城内,形成了全县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至此小河子已初具城镇规模。 当时在沽源一带, 响马土匪刘廷旺, 结交土匪, 坐地分赃, 财富百万,后被官府捉拿入狱,时值修城,经费困难,县长李平林审判刘廷旺时,宣布罚款一万元,充作修城费用,修完城后再释放。民国十五年春,刘廷旺家属抬着洋钱贿赂官府上下,等待刘廷旺出狱。全县百姓闻讯,联名上书喊冤,一致要求枪毙刘廷旺,以除后患。县长李平林在群众的压力下,将刘廷旺枭首示众。 小河子城四门,门正面,各镶嵌白粉石横额一面,中间刻魏碑体大字二,曰:东门、南门、西门、北门。上款刻“中华民国十四年”, 下款刻“山左李平林”。 四、兵燹频仍 在旧中国,沽源县是口外的新兴城镇,位于塞北,毗连长城,与重镇独石口唇齿相依,故为军事要地,也是张家口通多伦、内地通蒙古的交通路口。民国十三、四年间, 军阀撕杀, 争夺地盘, 先后有直系军、奉系军,打直奉战;西北军,晋系军,打阎冯战;东北军进关打山西战。四大军头和杂牌军,相继盘据沽源,连年交战。军阀交战所用之粮草供给,军用所需,车辆马匹,皆征之于地方,百姓负担沉重,叫苦连天。再加兵燹之余,散兵游勇,潜于边外,武器弹药流落地面,土匪蜂起,更是遗患无穷。 五、土匪猖獗 迭经变乱,土匪遍地而起,攻城陷镇,杀人放火,绑架喊项,抢劫财物马匹,抢男霸女,赶耕牛为质无恶不做。大土匪头有龙三点、张春元、刘疯子、李景春, 皆为千余人之匪首; 其次有四木匠、四张飞、白三阎王、夜猫张、老五点、吕二小、小五点、七点、明字、三财字,皆为数百人或数十人之匪首。当时凡有绰号者大小七十二竿(伙),匪兵达数千人。各派军阀为了扩充势力,争相收降土匪,委匪首以“司令”、“旅、团长”等官衔。兵匪一家,闹得民不聊生,当时沽源一带传诵着一首民谣: “要坐官去拉竿,拉大竿坐大官,拉小竿坐小官。” 六、历史写照 早在民国四十年间,小河子关帝庙山门白粉墙上,就已写上一首顺口流:“所闻沽源县,来到空囫囵,四门堵三门,城内无人民,吃的莜麦面,烧的牛马粪。”这就是沽源县当时处于兵荒马乱,土匪遍地,人民流离失所,生产荒芜,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 七、汤刘变乱 一九三二年春,日寇入侵热河省,省主席汤玉麟,不战而退,亲率大军逃到沽源一带。兵至,皆住户家,历时近一年,百姓所有米面油盐均被吃光,有的门窗、车辆、农具也被当柴烧掉,不少地方秋禾在地,未收登场,即被充作草料喂光,到冬季,皮棉衣服鞋袜也被抢光。有的汤军在打骂百姓、索要大米白面时说: “打金米,骂白面,不打不骂吃莜面。”还有夜间持刀向百姓索要大烟土、洋钱的。被刺伤者时有所闻,也偶有被刺死者,不少百姓举家逃反。熬至年底,汤军被宋哲元收编出境。张允荣部进驻沽源后,百姓才陆续归来,他们口无粮,身无衣,烧无柴,播无种,耕无犋,运无畜。很多百姓气愤地说:“汤军来,一扫光”。 刘桂堂,相传为山东土匪, 民国二十一年, 由山东窜到河北、察哈尔,经沽源奔多伦投日伪满州军。所过之处,奸污抢劫,伤害百姓,为祸很大。民国二十三年秋,由多伦窜回沽源时,路经千金堡(七号) 以堡民持枪抗拒问罪,一怒之下,将堡民所有男性,不论大小,鱼贯捆绑,用机枪惨杀而死,仅有一、二男孩,化妆为女孩幸存下来。刘桂堂住沽源在大厂村强霸陈家少女为妻,传说为刘之第十房妾。刘桂堂部后亦被宋哲元收编。 当时有:“两糖夹着一棵葱”的民谣。即指汤、堂为“两糖”,大土匪头李景春为“一棵葱”。 八、抗日同盟军 1932年,热河沦陷,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四省后,又进攻华北。他们首先在河北,察哈尔长城线各关塞、隘口,逞兵挑衅,狂轰滥炸。华北告急。吉鸿昌将军,顺应共产党提出的“团结一致” 的号召,任抗日同盟军总指挥,方振武将军任总司令,组织一切爱国力量北上抗日。一战收复失地多伦。于夏季旋即回兵沽源,重振军旅,在沽源县城小河子关帝庙戏楼前,召开军民抗日救国会师大会,吉鸿昌将军在会上誓词: “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做亡国奴。” 慷慨激昂,激励军民斗志。方振武将军在路过独石口时树碑勒石,亲笔书写:“驱寇安边”四个鼓舞人心的大字。 九、大滩会议 1933年冬,日寇在飞机的掩护下,由丰宁向沽源小厂、长梁一带进兵挑衅,企图进犯沽源县城。二十九军一个团在团长宁殿武的带领下严阵以待。敌未得逞,于是施其狡猾惯技,提出以会议解决争端。县长郭?恺派第一科长胡梅赴大滩参加会议,结果划小厂一带为中立区,这就是屈辱表权的“大滩会议”。 十、保安队 1934年冬,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与日本帝国主义签定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改编二十九军为地方保安队,着兰色服装,各地驻兵为一个保安大队(一个营),表面上华北局势缓和,国民党得以苟安。由此,沽源撤走一个正规团,调来一个保安大队,驻防兵力大为削弱。 十一、军民团结英勇抗日 民国二十四年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策动伪满州军,伪蒙古军两个骑兵旅,在李司令(守信)、尹司令的率领下,向沽源县小河子发动了猛攻,守城保安大队仅有一个营的兵力和少数地方武装。他们坚守阵地,与敌展开了激战。范大队长命令士兵用麻袋装土,堵住四门,宣布:违令开门者斩。表示了与城共存亡的抗战决心。居民把皮衣、皮帽送到阵地为守城士兵御寒,日夜不断,送水送饭,还有的居民把私有子弹尽数送到阵地去,补充弹药。战斗十分激烈,敌人的登城队前边的被打下去,后边的拖着梯子又在雪窝里往上爬,士兵们巧妙地用集中打排子枪的办法,把敌人的参谋长打死在汽车上。守军除与地上的敌人战, 还要与天上的敌机斗。敌飞机轰炸时,士兵翻穿棉大衣,隐蔽目标。就这样,与敌激战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后敌军调来重炮才摧毁了西北城,乘着汽车冲进城来。守城士兵与敌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终因众寡悬殊城池陷落敌手。 十二、沦陷十年 1935年———1945年,沽源县被日寇整整统治了十年。日寇在此设有“大蒙公司、三菱洋行”,每年掠走大批粮食和物资。还建起了皇军马厂,广征民夫,在三道营加工机制草饼,每年派数百辆牛车外运。大量种植鸦片,从中收取重税。用毒打、灌辣椒水等手段强迫百姓纳税交烟(鸦片)。在平定堡、小河子设置了供日伪吃喝玩乐的俱乐部。俱乐部中赌桌长设,污七八糟的内容样样俱全。为了巩固地盘,日寇占领后,疯狂推行集甲并村政策,封锁交通,制造无人区,大片良田荒芜,置无辜的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十三、天主教特权 天主教在旧中国享有特权,平定堡、三顺堂、双爱堂等地的教堂,都占有千顷以上的土地,教区地方事务,政府不得干涉。教堂可以买武器、组织自卫团队,可以私立学校,教区是个特殊地区。 十四、人物 历任县长: 刘铁山 张×× 李平林(山东,民国十四年) 曹钰(昌图,民国十五年) 席朗宵(察省怀来) 张允荣(民国二十二年冬) 丁树本(民国二十三年上半年) 郭愔恺(民国二十三年下半年至民国二十四年冬沽源沦陷止) 郭守先(天主教, 平定堡, 民国二十四年冬沽源陷落后, 首任伪县长) 十五、沽源县志 沽源县首次修志是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至民国二十四年冬,沽源即沦陷。当时设县志编修馆,馆长张呈明(子钦),编辑王遷本(后调离),采访冯子英。 注:《察哈尔省通志》中所载沽源部分,有关叙事、人物等,很多地方都是民国二十三年的现实情况。沽源县所存志书,估计在沦陷时遗失,所以沽源县无志书,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十六、抢亲 1940年间,沽源县正处于“日伪蒙疆”统治时期。盘据在沽源境内的贯匪名“九州” 绰号“明字” 者, 纠集匪徒约三百余, 窜扰在沽源、崇礼、赤城、丰宁边境一带,抢夺骚扰,为祸甚巨,所到之处,百姓畏如虎狼。 时,沽源县三间房村杜家有叔伯姊妹二人,年方及笄, 姊已定亲待嫁,妹尚未许人。九州探知,以定亲为名,威逼其妹为妻。杜家畏惧假许之,暗则携女逃宝昌。 九州闻听大怒,于1940年11月26日,身穿狐皮大衣,脖子上围着一张狐皮,率匪30余人,纵马加鞭,杀气腾腾地直奔韩庆坝村而来,将进村,人喊马叫,枪声四起,村人大惊。这天正是韩庆坝村陈家要娶媳妇举行结婚典礼的良辰吉日,九州滚鞍下马,大步踉跄地闯进了喜房。这位新娘正襟端坐炕桌前,不动声色哼了一声:你是九州吧!我妹子逃到宝昌去又被翻译官抢走,今天我也难逃公道, 你是要人而来, 就不要伤害别人家,把你的狐皮大衣给我穿上,临行,九州怒睁着双眼,横扫了一下已被气死僵卧在雪地的陈家老汉的尸体, 九州毫不在意地搬鞍上马, 一拥而去。 这时,夜幕降临,北风怒吼,众乡亲含着泪殡殓了这位陈家家属陈尚润老人。 时过四十多个年头了,韩庆坝村,一代一代的人们,谈起这桩历史悲剧都恨得咬牙切齿。 十七、九龙泉记 九龙泉乃沽河发源地。民国三年(一九一四) 废清制独石厅改称独石县,嗣以沽河发源意改名沽源县。 泉址距小河子村(旧沽源县城遗址) 南偏西约20公里处,傍西山麓,泉眼错落,珠沼沸涌,成为奇观。有大小泉眼十余处,故名九龙泉。 泉水南流,逶迤回绕, 汇成河套。水深三尺许, 游鱼历历, 清可见底;宽丈余,两岸芦苇丛郁。民国十年间(1921) 曾利用河水动力,开创水打磨纸坊,漂制白麻纸,质优著称,用途极广。 塞外六月,正当盛夏,临泉眺望,草天一色,碧空万里。绿野黄花,一望无际,顿感天地广阔,令人胸怀开放,精神振奋! 沿河沙渚草浦之间,对对红雁,偎依逐波。双双翠鸟,比翼飞鸣。饶有“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今逢社会主义盛世,地方修志,文物复兴,故于九龙泉之畔,勒石刻正曰:“沽河之源”以志史迹胜地,是为记。 十八、沽源县第一高等学堂 沽源县地方教育,最早于民国初年,在独石口理事府,设有劝学所,所长胡连元。于民国八年沽源县迁移至小河子,校长何杰昌负责筹建沽源县高等学堂一所,建校舍五十五间,设高级一个班,初级四个班,女生一个班。校院中间,筑大园花池,池前横额刻: “教如春花” 四个大字。教员由校长聘请,高级班教员月薪20元,初级班教员月薪14元,校长月薪30元。学校经费,由校田地租支付,现在的学堂营村,即是当时的校田地。教科书有国文、修身、算术、常识。当时人们都叫“洋学堂”,阿拉伯字母叫“洋码”,后来又在沽源县二区喜峰岩设第二高等学堂一所。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