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莲川 金莲川是辽、金、元三代帝王游幸、狩猎、避暑的胜地。辽称曷里狨,金称曷里浒东川。其地产黄色的花,状若芙蕖而小,金世宗曰: “莲者,连也,取金枝玉叶相连之义”,故名之为金莲花。人们把曷里浒东川俗呼为金莲花滩,金大定八年(1168)正式更名为金莲川。 元朝蒙哥当上皇帝,令其弟忽必烈治理漠南,开府金莲川。《明一统志》载: “金莲川在独石口北故桓州地”,其它史料也常把金莲川、炭山、濡源连在一起,濡源出炭山东北,经流金莲川,濡源即闪电河,金莲川即泛指闪电河流域。 炭山 《辞海》释:“炭山,又名陉头或凉陉,在今河北独石口外滦河上游。一说即今独石口外东一百里之黑龙山,一说即今万全南之炭山。” 欧阳修云:“滦水出炭山东北。” 《武经总要· 炭山条》: “炭山本匈奴避暑之处,地多丰草,掘地丈余即有坚冰。贾耽所说妫州西北八十里至陉山,即奚契丹避暑之处;唐史载契丹之地,西至冷陉,是也。今辽中曰为炭山。近更名双山。”《方舆纪要》云:“炭山,亦曰陉头,滦水所出。炭山西即契丹、室韦所连之地”。 以上史料可证,炭山在独石口外,滦河上源,基本无疑。其它炭山之说,可谓同名异地。至于这个范围哪座山为炭山,历来的专家学者众说不一。 我们可以分析, 《辽史地理志》载: “炭山黑山也。”这一点,点明了山的外观特征,而陉为山脉中断处,陉头即为山脉尽头,这就不难想象炭山的构造特征,凉陉(不少书中称冷陉) 之名把气候特点也说得较为明显。这样分析尽管牵强一些,但已把炭山的基本轮廓构勒出来了。从其它特征看,炭山在滦水西南,然黑龙山、东猴顶山、冰山梁皆在滦源西南,东猴顶山夏有冰井,冰山梁入夏也见有“层冰”,如果说黑,则东猴顶山最黑。据此,就可以把东猴顶山定为炭山。甚至说,与东猴顶山毗连的大马群山脉也统称为炭山。这是古代人常惯用的称谓。可想,作为辽、金、元三代帝王围猎、游幸、避暑之地, 绝非小范围。那么,以一个主要名称确定一个范围也未尝不可。所以说,炭山是对独石口外一带山脉的总称,或者说随着帝王活动的增多,“炭山” 这一名称不仅仅是指山脉,而是泛指这一块地域。 濡水 《清一统志》载:“上都牧场西,俗名上都河即古濡水,源出独石口东北山中”。《水经注》载:“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元史·河渠志》载:“滦河源出金莲川中,由松亭北经迁安东,平州西,濒滦州入海”。《明一统志》载:“滦河在云州堡北六十里,发源炭山,冰井乱泉合为此河……其河土人呼为上都河, 以元时上都在此北岸故名。…… 后又转音为商都河,今直讹为山丹河矣。”闪电河是山丹河之又讹。 昌州 九连城乡政府北二公里处,有一处古城遗址,以其城墙土堆横纵数皆为九个而名。元张德辉《岭北纪行》写道: “过抚州怀荒城(张北)在焉,北入昌州,居民仅百家…… 有仓禀州之盐司州,之东有盐池,周广可百里,土人谓之狗泺,以其形似故也,周之北行百余里,有故垒隐然,连亘山谷,岭南有小废城,问之居者,云此前朝所筑保障也。” 元周伯琦《扈从北行后记》载:由察罕脑儿西转百余里,有忽察秃汉言有山羊处,隶属保昌州,界南隶兴和路。由是可推断,今九连城遗址即昌州。 辽代以其东面水泊似狗形,称之为狗泊,并置治于此,成为当时的军事要冲。《金史地理志》载:“宝山有狗泊,国言押恩泥要”, “昌州天辅七年(1124年)降为建昌县, 隶桓州(内蒙蓝旗四郎城)”。“大定十二年(1172年)用西京盐判宋俣言更定狗泊盐场为六品使司,以俣为使…… 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更狗泊为西京盐司”。“明昌七年(1196 年) 以狗泊复置,隶抚州(张北),后来属。”《元史地理志》载: “宝昌州(何时所命未查清)元初隶宣德府,中统三年(1262年)隶上都路,置盐使司。延佑六年(1319年),改为宝昌州。”至正后期逐步衰落,居人仅百家。其后遗为废址。 汉城 《辽史纪事本末》注曰:薛史云“阿保机于漠北作西楼邑,屋门皆东向,如车帐法,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宋白续通典云:“汉城在檀州(密云)五百五十里,……山西界连室韦,其地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则后魏之滑盐县也。”欧史云: “安巴监……帅种落居古汉城滦河上,筑城种田,以诱八部大人来会,尽杀之,并为一部。”阿保机所作西楼邑,与梳妆楼很相像,南边的汉城也不会很远。密云西北五百五十里也在沽源境内,更重要的是滦河上源,西有盐泊之利。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古汉城在闪电河流域或长梁一带。 御夷镇 北魏初,为防柔然侵扰,相继建起六大军镇(亦有称八大军镇),从北魏地域的扩展方向看,御夷镇建置较晚,何年所建,把握史料甚少无从考证,但建在沽源境内,濡水上游确是事实。《水经注》云:“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三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合成一川,西北经御夷故城东……。”由此可见御夷镇在合源后的闪电河西岸,即今梳妆楼大宏城一带,根据闪电河的水流方位和这一带遗址的年代看, 御夷故城应在今大宏城子。北魏正光末年(524—525年)北镇之乱此城废弃,迁址于今长梁五女河,称之为御夷镇城。史称旧城,后又迁至今赤城云州。《畿辅通志》载:“在赤城县东北,后魏太和中置为六镇之一。名仍为御夷镇。” 羊城 《辽史本纪》载:太祖三年(903 年) 五月甲申(五月二十日),置羊城于炭山之北以通市易。《辽史食货志》载: “征商之法,则自太祖置羊城于炭山之北,起权务以通市易。” 《金史地理志》载: “柔远县有北羊城,国言曰火榷场。”辽代的羊城,金代的北羊城皆为贸易场所,应为同地,只是名字不全同而已,现小河子东滩有一遗址,疑为此城。 榷场 《金史食货志》载: “国初于西北路招讨司之燕子城(张北)、北羊城(小河子一带) 之间常置榷场, 以易北方畜牧。” 元代王恽《中堂纪事》记:“中统二年(1261年)二月,十日入宣德州,十一日壬申为一日,留。……癸酉(十二日) 行六十里值雪宿青麓(宣化青边口附近),十三日甲戌至定边城(崇礼西湾子一带) 憩焉,盖金所筑故城也,是夜露宿黑崖子(桦皮岭附近),距青麓九十里,十四日乙亥抵榷场,盖金初南北互市之所也,是夜露宿双城。(小河子一带) 北十里小河之东,南距黑崖甸一百有五里,十五日丙子停午至察罕脑儿。” 燕子城、北羊城间有榷场,王恽一行从崇礼北上也路经榷场,这两条线一交叉,权场的位置就十分明显了。现在西辛营村南有一块张家墓地,据说在此建墓仅百余年,但从外围规模看更早应是城垣废墟,那么可以推断,金代榷场即今西辛营。 双城 王恽《中堂纪事》记述: “由黑崖子出发,经榷场,过双城十四日乙亥,夜露宿双城北十里小河之东, 南距黑崖甸北一百有五里, 十五日丙子,停午至察罕脑儿。” 黑崖旬距双城九十五里,双城到察罕脑儿行宫,十里加半日程,望国崖距双城七十里(望国崖:闪电河上游一带),三个距离相交便是双城,所以此城应在小河子一带。 察罕脑儿行宫 察罕脑儿行宫一度是元代皇帝从事政治、经济活动和生活的重要之地。对这个地方的考证,日本学者箭内亘、南京大学教授陈得芝等人先后均有著述。一些古地名爱好者也为之做了不少工作。 《元史本纪》载: “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 年) 作行宫于察罕脑儿。”元周伯琦《近光集诗注》曰:“察罕脑儿犹华言白海也。”可见察罕脑儿与白海子同为一地(白海指今库伦淖)。 《元史蔡珍传》记:“至元十五年(1278年)白海初建行宫,命珍督役卒事,民不知扰,虽草木无纤介损。” 王恽的《中堂纪事》也反映出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就在这里设置行宫了,只不过,这时的行宫条件和规模不如后来罢了。实际上忽必烈曾于宪宗二年(1252年)受命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从漠北移驻金莲川开府治事(见《元史卷146、157》),就住在这里,到中统元年(1260年)继位,这里虽未确立行宫,但建设已初具规模。此后几十年未断修建,至治元年(1321年)以后再无扩建。 六十年前,日本学者箭内亘把察罕脑儿行宫定在张北白城子,近年陈得芝教授等学者,据史料分析后改为今小宏城。从小宏城出土的文物也可证明,小宏城即元代的察罕脑儿行宫。 隰宁驿 元初,从大都到上都有三条路:一曰黑谷路,二曰古北口路,三曰野狐岭路,多数走野狐岭路。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继位后,命中书省于缙山(延庆)至望云(赤城云州) 取经道立海青站,传递急速军情公事,称之为驿路,并几次下旨强调,只许持有海青牌者走望云道,其余人员一律走大站———野狐岭路。 今小河子石头城就是当时所设的一驿,名为牛群头驿,蒙古名为失八儿秃,意为有泥淖。周伯琦《扈从行前记》曰: “其地有驿,有邮亭,有巡提司,阛阓甚盛, 驿路至此相合。” 明代继续沿用此驿, 更名隰宁驿,蒙古名为齐伦巴尔合孙,汉语为石城子,土人呼之为石头城。永乐年间又名盘谷镇,为明时开平西南第四驿城。 明安驿 《清一统志》载:“太仆寺牧场南稍西土人呼五蓝城,城址周二里二百步,有奇门二,明初为开平西南第三驿站。” 《金幼孜北征前录》记归程时写到:“七月初七日发宁安驿(即明安驿),经元西凉亭故址,四面石墙未废,殿基树木已成抱,殿前柏两行仍在。” 元周伯琦《扈从北行后记》记曰: “七月二十二日发上都西南,第一天到六十里店,第二天过桓州(蓝旗四郎城,明时为开平西南第一驿站),到李陵台(也叫威卤驿,明时为开平西南第二驿站,今蓝旗老黑城子),第三天到明安驿,翌日至察罕脑儿(小宏城)。”由此可见明安驿同察罕脑儿不是一地。但距离不会太远。《清一统志》言:五蓝城就是小宏城,不可置疑。但把五蓝城与明安驿混为一谈,显然有误,从遗址调查资料看今马神庙遗址,也就是当时的明安驿。 凉陉景明宫 《金史地理志》载: “景明宫避暑宫也,在凉陉。” 《移刺子敬传》记:“世宗将如凉陉,子敬等奏曰,车驾至曷里浒,西北招讨司囿于行宫之内,乞迁之界上以屏蔽环卫,帝曰: ‘善’。” 《许安仁传》记: “章宗将幸景明宫,安仁与同烈谏曰,昔汉唐虽有甘泉九成,避暑之行皆去京师不远,非如金莲千里之外,邻沙漠隔关岭,万一有警何以应变,此不可不虞也,疏奉遂罢幸。” 以上资料表明,景明宫在今闪电河流域。景明宫建于何年,所掌握资料无见明确记载,但世宗继位不久就常幸凉陉,甚爱金莲川并为之命名。这说明世宗继位前后景明宫就有一定规模了。《金史地理志》还载:“凉陉有杨武殿,皆大定廿年(1180年)命名。”之后章宗也常如景明宫。也就是说,世宗、章宗时为景明宫的兴盛期。 元代陈孚有《金莲川》诗曰:“昔人建离宫,今存但古瓦,秋风吹白波,犹似哀泪洒。”离宫指景明宫,白波指白海子(库伦淖)水波,这即写出了元时景明宫的凄凉情景,也点明了景明宫同白海子相连。再根据近年专家学者的论述和考古资料的反映,今大宏城即为金代名盛一时的景明宫。 西凉亭 元初,根据忽必烈的旨意,上都的东西各建一所行宫,以备游猎时居住,通常称之为东凉亭和西凉亭。据南京大学陈得芝教授的考证,东凉亭蒙古名为只哈赤· 八剌哈孙,意为“渔者之城”,在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的白城子(也称插日根儿、三间房、白庙儿);西凉亭即察罕脑儿行宫(白海子行宫)。然《口北三厅志》载: “西凉亭独石口北上都河店南十余里,俗呼为肖后梳妆楼,其制内外皆方,以砖为之,高二丈余,顶为平台,半圯门东南,左右两边各有石窗,其外四面各广三丈,其内下方,中为八角,上圆起花如覆孟,然有缭垣基址尚存。蒙古又谓之察汗格尔。案元史载作鹿顶殿于上都者不一而足。考陶九成辍耕录宫阙制度,鹿殿皆作盂顶盖以其顶,平如盂无脊故也。然则楼殆其遗制而为当时所用之一欤。” 这段文字记载,完全是今梳妆楼的样子。作者肯定其为元代建筑,又把它说成西凉亭,显然不妥,辽代的“梳妆楼” 和元代的“西凉亭” 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辽史地理志》载:炭山,又谓之陉头, 有凉殿, 承天皇后(肖绰、肖太后)纳凉于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棚数陉而已。”承天皇后在炭山一带活动十余年,建凉殿完全可能,但“松棚数陉”之说,只能说规模不大,建筑较简陋,难以留存至今日。然而,今天的梳妆楼,究竟是哪个朝代所筑,建筑目的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偏岭 《畿辅通志》载:“独石口城北四十五里。”《赤城县志》载:“偏岭或曰即天岭……自归化州行三日登天岭,岭东西连亘,有路北下,盖讹为偏。”偏岭即今东房子狼窝沟一带的山脉。这个地方是辽、金、元三朝的军事要地,元初在独石口一带打了胜仗,曾到这里为将士庆功。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八月置开平前屯卫于北,永乐元年(1403年)废。 我县境内可考的还有开平中屯卫,在独石口外东北七十五里的沙峪(今长梁沙坑)。大致同开平前屯卫同时兴废。 沽源虽弹丸之地,但可谓开发较早,历史有年,文物古迹非仅所述,尚有,如牧场小城子、平定堡卡路、平定脑包、西辛营脑包沟等遗址,望国崖、凌霄峰等古地名还不完全清楚,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