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二月,汉奸李守信在日寇的唆使下,率军进发多伦,继而南下,战夺沽源、宝昌。次年1月1日又驻张北,并于同月22日在张北成立了日伪政权机构——— “察哈尔盟公署”。从此,沽源县即归于察哈尔盟管辖。1935年冬,察盟公署又将沽源、宝昌两县合并,改称“宝源县”,并在宝昌镇设立县公署,其官吏有:县长一人,顾问一人,指导官一人(由日本人担任),县公署下设总务、财务、保安三个科,每科设科长一人。总务科主管行政、教育。财务科主管经徵、稽查。保安科主管警务、司法。 蒙公署成立时,宝昌县有三个区,28 个乡, 一个镇。沽源县有两个区,9个乡,2个镇。两县合并后,乡镇机构同时进行相应调整,将两县原有的37个乡合并为11个乡,两县原有的三个镇简缩为二个镇,其名称分别是:保安乡、保胜乡、兴隆乡、风英乡、仪新乡、盛亭乡、兴和乡、新安乡、同义乡、三义乡、连义乡和宝昌镇、平定堡镇。到1938年8月1日止,全县共有745个村,16577户,66779人。 历史的宝源,基本没有什么其他产业,就农业而言,当时这里虽然拥有耕地766800亩,但由于资金枯竭,力量微薄,这些土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对于那些可耕而未耕的357500亩土地,则更无力经营,加之生产方式尚未摆脱原始状态,谷物产量可谓低而不稳。据资料记载:全县年产小麦1937年为25692石①,1938年为5940石。年产莜麦1937年为62242石,1938年为36100石。年产胡麻1937年为56012石,1938年为169石。此外还种植一些大麦、荞麦、豆类、山药等。 历史的宝昌是个牧草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据1936年的统计资料记:在全县997100亩的总面积中,就有山坡72537亩,草滩769100亩,这些山坡和草滩生长着茂密的牧草,给当时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由于当时宝源地界常有兵匪搅扰,社会不安,民众财产无法保障。因而所养的大牲畜头数(尤其是马的头数),均少的可怜。据记载:1937年全县有牛16280头,马634匹,驴1785头,骡123头,羊27146只,猪9725口,除此外,还有一些家禽。致于工矿业,除九连城淖等四处盐淖可出产一些土盐外,其他则一无所有。 文化教育在历史的宝源也极为落后,到1939年4月,全县只有县立小学6所(教师12人,学生164人);乡立学校30所(教师88人,学生882人);私立学堂15所(教师38人,学生906人)。各级学校入学的人数总计只有1952人。县立小学的教科书使用盟公署指定的满洲国国立教科书。乡立学校及私塾仍墨守旧态,采用四书之类的书籍。对于中等教育则更无从谈起了,部分成绩优秀的小学毕业生,如愿继续深造,则可前往张北县报考师范学校。富豪大户的子女还可前往张家口报考。 1945年8月15 日,日寇无条件投降,日伪政权彻底崩溃。从此,宝源人民才彻底摆脱了日伪的统治。 注①石。读作dan,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