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生范素贞在为婴儿看病
“赤脚医生向阳花,
这是流行于20世纪七十年代反映农村赤脚医生火热的社会生活,展现赤脚医生在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影片《红雨》的主题歌,曾被人们广为传唱。采药敢登万丈崖; 一根银针治百病, 一颗红心暖千家……” “赤脚医生”——这个产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广大农村的新生事物、在父老乡亲心目中熟悉而亲切的名字。“赤脚医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是农民也是医生,半农半医,他们身背药箱,挽起裤腿,出诊在千家万户,行医于田间地头,所以就把他们叫成了“赤脚医生”。他们曾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农村合作医疗生力军。 然而,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和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沽源县赤脚医生与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长河的涌淌而潮起潮落……
“向阳花”的时代
早些年,沽源这块偏僻落后的土地,别说乡下人寻医问药,就连城里人看病都十分困难。县城真正能够承担诊断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仅有一家医院——县人民医院,且医护人员很少,医疗条件十分原始。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原只有一所联合诊所或卫生所。后来虽逐步过渡为卫生院,但医务人员很少,机构设置简单,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诊断救治手段和水平十分低下。村里更是既无医又无药,农民看病极不方便,好多人“小病拖大,大病拖垮”,更谈不上无病早防了。尤其一些地方病和传染病的流行,给老百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沽源东南部的一些地区,克山病曾经流行肆虐,建国前后的20多年中,先后发生过五次较大流行,有700多人被病魔夺去生命。麻疹、流脑、小儿麻痹症等传染性疾病,也曾经使许多人在劫难逃,惨死在传染病的魔爪下……党和政府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从1965后开始,沽源在全县各地陆续组织年富力强、政治思想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村骨干青年,选送到张家口地区医专等院校和县医院进修班学习;有部队派来军医和县医院派出医务人员到乡村举办培训班,为农村培养医务人员——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在沽源乡村诞生,农民有了自己的医生。为了不断壮大赤脚医生队伍,县卫生部门经常在闪电河等地举办3个月、6个月期限不等的培训班,对新选送的人员和在岗赤脚医生进行业务技术和医学理论培训,使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边提高,不断掌握和提高为民防疫、治病的本领。 那时候,赤脚医生一边参加村集体生产劳动,一边背着出诊包,为群众看病,挣村里的工分。人民公社时期,行政村叫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大队都设置了卫生室,人员多少不等。赤脚医生就是卫生室的大夫。当时赤脚医生主要担负着本生产大队社员的医疗救治、预防保健、地方病防治和计划生育结扎、上环手术等四大任务。由于农村卫生环境和防疫工作搞得差,疾病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每到冬春季节,小儿以麻疹、百日咳、腥红热、流脑等为多发病;老年人患气管炎、肺气肿甚多。到了夏天,肠炎、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流行严重,患者接连不断。为了不耽误患病群众的最佳治疗时间,赤脚医生们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不管路途有多远,总是习惯地背起药箱,急匆匆而去,随叫随到,毫不怠慢。给儿童打防疫针是赤脚医生义不容辞的职责,配合乡卫生院或计划生育工作专职队伍对育龄妇女进行上环、取环、绝育结扎手术,也成了他们份内的事。赤脚医生是一职多能的角色,既当医生,又会护理,打针、输液、量血压样样精通,就连为产妇接生也离不开他们。乡亲们都说,女人生孩子让赤脚医生接生,比过去的“老娘婆”安全、放心。 “赤脚医生向阳花……”,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抒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对赤脚医生的钦佩敬慕之情,道出了赤脚医生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 党的阳光沐浴,培育着赤脚医生队伍的茁壮成长。农村这块广阔天地,也为赤脚医生有所作为伏下基石。通过选派到医学院校进修、定期组织培训、县卫校教学培养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沽源县农村赤脚医生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到20世纪六十年代末,全县农村赤脚医生发展到334名。在他们中间,尽管从事工作的年限长短不等,基础薄厚不一,理论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对改变农村医疗状况,推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无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短暂的合作医疗 1969年,沽源县顺应全国潮流,广集各地之经验,在全县181个生产大队全部建起了大队卫生室,实行合作医疗。其做法是:由大队集体公益金筹集80%、社员个人统筹20%的资金,大致每人每年交1元至1.5元,作为大队卫生室的医疗基金。除个别需要常年吃药的人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5分钱的挂号费,打针、吃药就不要钱了,一般的病人每次只给三天的药就可以了。1975年开始,各公社又实行了社队联办,由公社、大队和个人三级筹集资金,实行部分免费医疗。当年学习外地经验,合作医疗以“三土”、“四自”为特点,即土医、土药、土药房和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赤脚医生除到山野采集部分药材外,都开辟了不同面积的药园,种植了许多常用易植药材,晾晒后自行配制使用。 “一根银针一把草”,曾经是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针灸是赤脚医生行医的一大特点,有不少病人输液、吃药不见效,经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针到病除,既省下了药费,又祛除了病痛折磨。有的病人到城里的大医院治疗,至少要花几百元,而在赤脚医生手里,只花几分钱的挂号费便可治愈。运用针灸疗法和自制中草药,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使农民确实尝到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出钱不多,治疗便利”的好处。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1976年以后,全县合作医疗相继停办。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大队卫生室逐步以各种方式折价归个人,过渡成个体医疗点。一部分赤脚医生成了私营性质的“乡村医生”,一部分弃医归田,依旧当起了庄稼汉。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