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李宝金--沽源林业的功臣(5)
时间:2017-11-08   作者:李鹰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县长的绿化蓝图
 

  1992年10月,李宝金被任命为沽源县副县长,在1993年2月19日沽源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宝金又当选沽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分管大农业。
  当时正是首都周围绿化工程建设的高潮,他一直庆幸自己手中的“权力”,这权力使他可以雷厉风行地实施他的规划,决定抓住机遇,为沽源林业奋斗自己的一生。于是他主持制定了全县“两带一网”(沿坝、沿边、农田林网)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即南部沿坝头山地营造以松树为主的水源涵养用材林带,北部沿冀蒙边界营造以矮化乔木为主的防风饲料林基地,中部营造以乔木为主的农田防护林带。明确提出沿坝水源涵养林工程要坚持不断地搞下去,要突出树种结构调整,要集中连片;沿边防护林以灌木和木本饲料林为主,探索碱地和风沙地造林;中间林网要“三年突击,二年扫尾,五年实现”全县农田林网化,并探索老龄农田林网的更新改造目标。
  河北电台新闻记者杨捷、王喜民对沿坝首都周围绿化工程进行了三天连续采访,并进行了连续报导,称我县沿坝造林工程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质量之高,气势之磅礴令人赞叹,被称为新崛起的又一个塞罕坝林场。
  从1987年起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沽源人民在沿坝75公里长,宽10公里宽的山梁坡地上拉开战斗序幕,大干12年,造林46万亩。为了确保造林质量,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采取宽行距、密株距、中间封育绿草带的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的造林办法,既栽树又养草,双向增加植被,为阻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解决林牧矛盾,闯出一条新路。首都周围绿化办公室的负责同志称沽源绿化工程为全国第一流的生态工程,国家林业部的专家登上山梁无比感慨的说:“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河北的第二个塞罕坝林场”。
  沿冀蒙边界是沽源县立地条件最差,河丘、淖泊、盐碱地连接不断的地方,营造一条防护林带困难很大,只能栽植沙棘、柠条等灌木以及矮化杨树、榆树等乔木作为木本饲料林带来经营。但是平半线贯穿沽源县东西,盐碱地很多,行车走在这条路上,看到大片大片白花花的盐碱滩以及盐碱滩上一丛一丛的芨芨草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这高原的盐碱滩,究竟种什么树才合适?他查阅资料,外出考察,经过研究和试验,成功引进了枸杞。并采取建台田排碱,密植造枸杞的办法,经过三年努力,全县九乡两万多人奋战三年营造了百公里,双万亩枸杞绿色长廊。如今,在公路沿线的盐碱滩上,近2万亩,百余公里长的枸杞绿色长廊,不但成为农民增收的基地,又成了公路沿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沽源县的农田防护网,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营造起来的,经过风雨20多年,断带破网非常突出。为了提升防护林网的整体效益,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补带织网,经过全县各乡镇五年的努力,基本上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实现全县农田林网化后,要依靠科技保持原有农田林网的生机。他又开始研究和实验小老杨的更新和林网改造。1985年,他看到当年艰苦创业、亲自指挥栽种的杨树长了20年,才小茶碗口那么粗,还长得疙疙瘩瘩的,有的要枯死。他琢磨改造重栽吧代价太大,能不能嫁接呢?他先搞了两条林带嫁接改造更新试点,在13行主林带的背风面砍伐6行树,在伐根上嫁接北京杨,当年就生长两米多高,基径达到了1.5厘米。他还撰写了6篇关于小老杨和林带改造技术等方面的论文,分别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李宝金任主管县长期间,在全县开始推广小老杨和林带改造技术,6年改造全县亟待更新的林带6.5万亩。据专家测算林业经济收入达千万元以上,比新造林节约资金几百万元。
  在沽源,每到一处都能看到李宝金用汗水染就的簇簇绿色。沽源县的老林业功臣黄盖淖乡林源村原支部书记程维宪说:“李县长是我们沽源的‘绿色明星’,他才是真正的林业功臣。”沽源县政府一位领导评价李宝金时说:“李县长40年的工作经历,体现‘造林绿化、兴林为民’的持之以恒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沽源树起了一座座绿色丰碑,我们在位的应给他立“功勋碑”。经过几届政府努力,沽源的“两带一网”的宏伟蓝图基本实现。1996年林业部、人事部、全国绿委会授予李宝金“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如今,沽源的育林面积达到150多万亩,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的0.5%提高到28.1%,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变,林业在这里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提起这个总是让他们植树无休止的李宝金。如今,理解了李宝金,他们仍然说:“那个李宝金”,但话里透着的是敬佩。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