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沽水风华
一方兴盛的文化热土——沽源县文化广电事业四十年发展纪事
时间:2019-04-03   作者:赵永春   来源:沽水风华   点击:

 
  广播和小说,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沽源人主要的文化消遣方式,也是沽源文化广电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1962 年, 沽源县建立了广播站,地址在平定堡镇东围子南街。为节约经费又能扩大受众面,在县城马路边和各乡镇办公所在地架起了电线杆子,安上高音喇叭。广播站开得有声有色。每日广播三次:早晨(6:25—8:00),中午(11:55—13:00),晚上(18:25— 21:00)。上至国家大事,下到寻物启事,捎带播出那一时期的红色歌曲, 不仅为政府拓开了一条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也让百姓孤寂的精神世界燃起了火苗。
  在沽源县文化广电事业刚刚兴起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个孩子每天清晨将小喇叭当成上学的闹铃,不知有多少个青少年每天放学将听评书、看小说作为相依相伴的“恋人”。回想孩提时聆听评书的情景,历历在目,萦绕心间。那时,全村只有一台收音机,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们五六个玩伴准时准点聚到大队部,去听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听得专注入神、津津有味,仿佛着了魔。评书中,岳飞、牛皋等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呈现于脑海, 打斗场面更是让人身临其境。听评书时,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更渴望第二天来接着听,把下回分解的故事弄明白。
  70 年代初,全县没有专门的图书馆,只有一间很小的图书室,附设在县文化馆内,藏书约1500 册。这些书成了抢手货,在读者中传来传去, 几乎没有在书架上放稳过。虽然包着厚厚的书皮,也磨损得面目全非,读者一旦借上就会抢时间精读细看,看完再传给亲朋好友。之后大家就有了话题,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经常因为对一本书的看法不同而争得面红耳赤,男孩要找林道静那样的媳妇,女孩要嫁给保尔·柯察金式的男人。
  改革开放前,沽源人的文化生活除了听听广播看看书,样板戏也经常唱,内容比较单调。能上得了台面的文化广电设施,也就是文化馆和广播站。文化馆是文化局的雏形,广播站是广播局的前身。改革开放后,文化体制不断变革,全县文化事业的管理逐步走上正轨。1979年,沽源县文教局下设了文化股。1986年,文化股从教育局分出,合并到广播电视局,合称文化广播电视局。1989年,文化与广播分离,单设沽源县文化局。
  伴随文化体制改革,城镇文化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全县上下基本形成馆、站、室、户多体共存的四级文化网。县文化馆内各种设施也日趋完善,图书室藏书量猛增到8000册,种类也是五花八门。80年代中期,18个乡镇文化站已相继建立。文化站有专人、有阵地、有图书、有器材、有活动,举办的文化活动风生水起。县城文化馆的完善和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有效组织管理,对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普及起到了显著作用。
  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落实,农村经济驶入发展快车道。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恢复,使得一些民间戏曲和年节文艺活动复苏,乡村出现了个体、集体和联办形式的群众艺术团体,一些乡镇建起了地方二人台剧团、山西梆子剧团、年节秧歌队。这些文艺团队自发组建,绝大多数为本土演员,乡土气息浓郁,他们用文艺表演的形式自娱自乐,部分还能获得报酬,这些民间团队活跃于沽源县的乡村,颇受欢迎。
  改革开放带来的科技进步,为文化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录音机和电子乐器的日益普及、录像厅的悄然兴起,港台流行歌曲风靡起来,县城的大街小巷经常回荡着邓丽君等艺人的歌曲,群众业余生活日渐丰富。
  改革初期的80年代,在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广电事业也突飞猛进,文化、广电这对孪生兄弟并驾齐驱,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沽源县广播局的设备得以更新,人员逐步增加,播出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有中央和省市新闻,也有沽源当地新闻,不仅有传统戏曲,也有流行歌曲。
  80 年代,一种新型的电器出现在沽源,那就是黑白电视机。记得那是1985 年,我正在沽源一中读高二,有一天晚上,一位最要好的同学悄悄告诉我,他有一个亲戚在县政府上班,能带我去看电视。农村出生的我确实想开开眼,那天晚上,政府大院的一间屋里挤了二十多人,大家正在专注地观看《射雕英雄传》,我被这一新鲜事物深深吸引,那剧情、画面和场景使人着迷,给人遐思,看了一集还期盼下一集。就这样,我们两人为了看电视,连续请假三个晚上。后来,政府看门的大爷发现我俩是学生,非常不客气地给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来,就找你们老师。”这招儿真管用, 后来我们再没有去看电视,但那段记忆是深刻的、难以忘怀的。高中毕业后, 村里一名外出打工的有钱人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当时全村人都去看, 屋里盛不下,把电视搬到院里。许多大人小孩每天晚上早早搬上板凳去占地方,电视机主人很大方、很自豪也很陶醉。半年之后,村里的电视机发展到十多台,观看的人便东一家西一伙分散开来。我家是村里比较晚置办电视机的,记得晚上最大的任务是转电视天线杆,十多米高的天线杆绑在房檐头上,顶部安了一个自制的接收器,电视不清楚了,就转天线杆方向, 转来转去直到画面清晰为止。
  1987 年,电视机在全县大面积普及开来。一座高约四十米的电视转播塔耸立在平定堡镇四人沟村,集成了图像和声音的无线信号传递到寻常百姓人家。沽源大部分人正式感受到了坐在家里看大戏、看电影的乐趣。当时的感受,一个小盒子里能出现图像而不单纯是声音,已经很过瘾了,至于信号时断时续,屏幕出现沙点和波纹,都是不会计较的。然而,坐在改革开放的快车上,社会的发展速度却出乎人们的预料。1989 年,沽源县广播电视局在平定堡镇西围子建起了又一座设施更先进的电视发射台,电视信号质量大大改观,图像更加清晰,声音更加纯正,节目更加多样。同年, 广播电视局从东围子迁址到西围子桥西大街,启用了新的办公楼。
  如果说,改革初期的80 年代,沽源人的文化生活是以流行歌曲和黑白电视为主打,那么到了90 年代,主打元素就从数量的攀升变为质量的提升。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信息化时代的快步来临,让沽源人的生活逐步向先进地区靠近。走向富裕的沽源人,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司空见惯的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已经无法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对文化设施的要求也更高了。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1992年,省里投资20万元,在平定堡镇西围子建起了一座6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2.3万册。随着图书馆设备和藏书的不断充实,现在的图书馆已成为全县规模化、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设有阅览座位100个,少儿阅览座位40个,馆藏图书6万多册,并配备1台流动图书车,4台电子阅读机和2台落地式展示机,每个电子阅读机里装载了数千本书籍、数百类杂志,均可实时更新,也可下载到手机,随时阅读。
  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广电事业日渐辉煌。1993年,有线电视入户,彻底改变了电视信号不稳定、图像不清晰的状况。电视频道数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从最初的几个频道增加到几十个。
  新世纪来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日子越来越好的沽源人已不满足于听听流行歌、看看彩色电视,而是希望亲身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将自身作为一个文化元素融入进去。合并后的文化局和广播电视局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为改变沽源县的文化面貌加大了投入。
  2005年,在平定堡镇桥西大街黄金地段始建地标性建筑宣传文化大楼,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660万元,次年10月1日投入使用。宣传文化中心设有健身室、大众歌舞厅、青少年活动中心、旱冰场等多个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室,可同时开展多种群众文化活动。
  2009年,更为宏大的沽源县文体广场开工建设,总投资5000万元,2010年8月竣工。文体广场的建设是全县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全县没有大型文化广场的状况,对提升当地文化品位、改变城市面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7年,又启动了投资一亿多元的综合文化大楼建设工程,设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为沽源文化兴盛注入新的活力。
  为使公共文化服务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民生,沽源县从2008年到2012年,在全县建立了233个农家书屋,每个书屋藏书六七百册,均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种、养等方面书籍。特别是随着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又启动全县233 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其内容包括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农家书屋、多功能活动室、宣传文化长廊等,有六十多个村还配备了音响设备、锣、鼓、钗及秧歌队服装,村民可健身、学习、运动,生活有滋味,活动有品位。
  进入新世纪,城乡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除每年春节和元宵节举办社火活动外,夏秋旅游季节还组织草原旅游文化节、彩色周末、冀晋蒙文艺联欢、京张心连心等文化活动。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 广泛开展了送戏曲、送电影、送春联下乡等系列活动。近年来,大型文化节庆活动成为时尚,草原湿地音乐节、全国风筝精英赛、顺沽心连心文艺演出、太极拳表演、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相继举办。
  近几年,全县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文化团体(摄协、作协、音协、诗协、书协、戏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沽源文艺》《沽源历史文化研究》《沽源风光摄影集》《沽源地名文化》等书籍相继出版;沽源籍作家胡学文、海莲、姜宇清等名扬国内外。沽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如今的沽源县电视台拥有两个当地频道,不仅可以制作沽源新闻,也可以制作访谈节目,转播、直播大型文艺晚会,初步具备了电视台的应有职能,沽源人打开电视就可以看到家门口发生的事。光纤技术的应用满足了高清数字信号的传送,使电视收看效果更佳,电视频道达一百多个,沽源的电视传输进入数字、高清时代。近期,沽源县广播电台开播,畅行在沽源县境内,打开车载收音机99.1 兆赫, 便可收听沽源新闻、流行歌曲、戏剧相声等各类节目。尤其是归乡的游子,第一时间聆听到乡音时,蓄满乡愁的心灵会瞬间感动。
  回顾沽源县的文化广电事业,不禁感慨万千。从一盏油灯照亮下的小说世界,到一场万人齐聚的文化盛宴;从一只红柜上的简易喇叭,到一台大理石面上的平板电视;从一间小小的书屋,到数千平方米的地标建筑。塞外水城日新月异,文化视野惊天巨变。历史的大潮推动着时代进步,每一代沽源人都铭记着特有的精神文化音律。几十年来,沽源人的文化生活和信息世界发生了沧桑巨变,经历了过山车式的飞跃。这巨变,源自改革开放的洪荒之力,也汇聚着一代代沽源文化广电人的辛勤汗水。
  四十年春风化雨,四十年砥砺前行。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有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在这片兴盛的文化热土上,勤劳朴实的沽源人一路坎坷,一路欢歌,一路奋进,每一个环节都是迷人的、精彩的。在这美好的新时代里,让我们以健康的身心、曼妙的舞姿、饱满的热情迎接沽源文化事业繁荣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