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沽水风华
后 记
时间:2019-03-31   作者:张沫末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后 记

  审完最后一篇稿子,我的心依旧没有轻松下来,似乎还有更多的事情在等着自己去做。窗外,云朵兀自逍遥。秋季的坝上,天空澄澈如洗, 雁还未归,喜鹊在树冠上悠闲欢舞,还不急着找寻搭建度过三冬的巢穴。一切看起来安静又美好,一如1978 年的秋季,母亲为我在“蝴蝶牌” 缝纫机上缝制书包的情形。屋内机声哒哒,屋外村边不远处的油菜地里五彩的蝴蝶正结伴飞舞。那个初秋,父亲脱掉了右派的帽子,大姐考上了民办教师,父母磨叨了好多年,让我们想象过无数次的三间新房终于落成。8 月8 日房子上梁那天,每一个进出于我家帮工的乡亲, 脸上都洋溢着以往节日才能看到的喜悦与甜蜜的笑容,新鲜的泥土气息在空气里传递着,日子在那一年的那一天,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时光穿越四十年。2018 年年初,我在市里开会时,去找我拿《沽源文史资料汇编》的一个沽源姐姐与我畅聊至很晚。她说咱们沽源真是变了啊,回去吃个饭,朋友定了饭店,位置发到我手机微信上,循着指定的街道过去最后还得问路人、再打电话核实才能找到。东围子, 西围子,一座大桥分东西,一条大街划南北的小镇好像已是百年前的事。2018 年夏秋回去几次,闪电河农家院竟然家家爆满,咱沽源的天那叫个蓝,以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呢……她说,20世纪80年代初中专毕业后, 一门心思想留在市里。可现在,当初拼命离开的地方却成了心中深深的眷恋和向往。她说,每次回去,车子驶入沽源界,看到天上的云朵都倍感亲切,沿途的枸杞、绿草、蒿子梅、蔬菜大棚、喷灌圈更是让她喜不自禁。县城道路两侧的中华金叶榆、丁香丛则如迎宾的司仪,在展示新沽源美丽整洁的精神风貌的同时,又似在列队相迎归来的游子和八方来宾。
  她的话让我想起,沽源一中的学弟“猫小乐”写的一篇关于故乡的文字。1993年,他以沽源一中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省城一所本科院校,毕业后出于对大城市的向往抑或是理想、爱情的召唤,几经周折又返回石家庄。多年后,供职于省城某报社已是编辑部主任的他,在雾霾与都市繁芜的压力笼罩下,在《逃离的地方,是天堂》一文中写道:“二十多年前,我和多数人一样怀揣着一个与当年上坝拓荒的先辈们同样的梦想:远离贫穷,远离家乡,用双手去打拼和开创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二十年后当我再踏上沽源的土地时,才发现,无论在异乡拥挤的人群中如何拼搏努力,如何挣扎防范,只有在‘归省’的时候,在故乡的田园里,你才会短暂地忘记这些烦恼。我要归来的这个地方还有白云、蓝天、青草;还有自由来去的风,质朴如初的乡里乡亲;还有我刚睁开眼睛看世界时,所遇到的最干净的一切;还有,站在母校宽阔芬芳的校园里,生出的,那种久违的想落泪的冲动……”
  是啊,他的心情我完全理解。这座小城许多地方都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无限怀念。就像新世纪初我一回到沽源,就去探望的青年湖大桥。那座桥、那汪湖水留着沽源一中学子几代人的青春记忆,纵然时光如流水,但倒映在青春之河的怀念却永远不会封冻。2009年国庆节,气势宏大的彩虹桥凌空飞架青年湖南北,湿地与流水缠绕相依,亭台同长廊环绕如入画卷,所有的美好都在刷新着记忆。一晃我从山城回到沽源也快二十年了,似乎曾经所有的辛苦和磨难都是为了某一刻理想的绽放。当我决心要编写《沽水风华》这本书时,一直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感恩遇见,感恩文学。这么多年,兜兜转转,我在文学里遇见了许许多多关注和扶持我的老师和领导。一年来,在政协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所具有的刻苦、严谨、踏实,满满亲和力的品质是我到政协这段时间里感受最深的地方,这也是接下主席给我编书任务的原动力,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又最终源于我们生活在一个无与伦比的伟大时代。
  从2013 年7 月我和几位老师、文友开始筹划沽源第一个文学艺术圈,到敲下“后记”这两个字,整整过去了五年。现在沽源文学不说是春色满园,起码在张家口文学界也算是人才济济,而曾经有过的风吹草动只是镜花水月。愈来愈多文学爱好者的出现充分证明我们曾经的坚持和执念是正确的。而在诸多文学人才涌现和各类刊物、书籍迭出的这五年里,还主要得益于沽源经济文化发展、领导视野开阔等良好的文化氛围。
  2017 年岁末,挚友哈斯和小麦的书屋开业,我在读书岛的留言墙上写下:“等到青春打烊,往事散场,我却等到了你的复苏——沽源的文学将会在这里绿荫如盖。”从1990 年在沽源一中我们一起创办《春蕾》,到发起《沽源文艺》,再到主席几次找我希望我编一本书,心里都是满满的温暖与感动,所有的鼓励和期望的背后都是领导们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沽源文化人才的关注与培育。作为一名市政协委员, 两年多来也深深体会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每一次建言,每一次写提案,都将自己置于百姓生活之中,去反馈他们所想表达的一些真实而细微的愿望。而同样作为普通百姓的自己,看到最多的则是,四十年来, 基层百姓如何在“获得感与幸福感”中一步步走向小康,走向美好……
  我自己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深深体会到四十年中获益最多、改变最大的就是百姓。《沽水风华——沽源县改革开放四十年缩影》主要就是书写新时代下的沽源普通百姓的风采,用心绘出全新的沽源百姓生活画卷。再过几十年,如果那时候的人们回顾这个四十年,就像我们今天回顾当年,那么,最能给他们答案的,就是书里的老师们通过书写个体鲜活经验与生活变化展现出时代面貌的作品,就是今天用我们的笔触生动记录下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沽源百姓生活的真实蜕变,这本书的每一个文字都包裹着所有编者和作者心灵的、情感的温度。如果把这四十年比作是一架时光记录仪,那么书中的每一位作者所书写下的真实故事则是我们沽源大地上生生不息奔涌浩荡的河流,在生活这个镜头里,他们平凡质朴,他们可歌可泣,他们用律动在自己脉搏中的文字镌刻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从2018年4月15日召开启动会,到8月15日最后一篇稿件交付终审,仅仅120天的时间里,我们征集到了62篇近30万字的稿件,经政协终审会集中审核评定,将符合主题的36位作者的52篇文章编选入内。4个月中,主管本书的谷老师和宣教科的各位领导同事,还有我的诸多老师,以及文学界多年以来的老铁文友们,从制作方案到定稿的每一篇文章,都与我一道做了细致认真的审阅,政协的各位领导又周密而耐心地做了最后把关。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市日报社,沽源县委宣传部,沽源县城建局、林业局、档案局、交通局、统计局、旅游局等诸多单位的亲朋好友以及摄影界老师们的热心支持。就像高建军老师在他文章末尾中写的:要感谢的人太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但你们的支持与厚爱,你们的无私与付出我将用心铭记。
  120天里,我们在作者们用真情实感勾勒的四十年的回忆中行走着,感动着。和他们一道从饥不择食、衣不蔽体、用双脚行走童年甚至青春的岁月,走到物资空前丰富、高铁出行、轿车代步的今天。如果说作者所言所思所想所经历的真实生活不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那么什么样的变化才能算是翻天覆地呢?百姓幸福生活指数本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最直观数据。而这也正是沽源今天还能够留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能成为京津水功能涵养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重点区域的核心所在。
  书中的每一篇稿子都如流水线上的产品,每经过一位领导、老师的手,都要悉心打磨校对。小到字词标点用法,大到文本逻辑切题。虽然是貌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书写,但却是四十年中,每一位作者用心串联起来的爱的珠贝。受四十年前物质条件、摄影设备,以及编纂时间短促等因素限制,在对当事人采访和历史原材料、图片收集上存在诸多困难。在四十年这个跨度上,个别领域只能忍痛割舍了。
  四十年的时光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谓长矣,它几乎占尽人的半生,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却短得不能再短,最多是一朵细碎的浪花而已,然而正是这细碎如浪花的四十年,让我们的祖国腾飞于世,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沽水风华》这本书所有的编辑、作者能够生逢盛世,并参与其中,既是建设者又是记录者,用我们的文笔和激情保存下我们沽源人在这四十年中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又是何等的光荣与自豪。
  2018 年春天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谈到,真正的文艺繁荣是一条滔滔大河,要有包容的心态。主流再有气势,都需要支流源源不断地补充活力,只有兼收并蓄才能立得起,才能不缺钙,才能真正走出去。沽源政协十届领导班子搭建“以文辅政”的文学平台,聚合了沽源众多专业的、民间的文学爱好者, 而且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清澈的支流”陆续汇入。
  我想无论著书还是个人写作,都是一个很漫长的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也许我们穷其一生都在寻找,寻找刻记在我们童心的那个梦想, 寻找那份纯真,那份繁华过后的宁静。就像昉子老师所说的,成长是一生的事;就像四十年前的那个中秋前夕,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坐在门槛上,仰望星空,期待一轮新月长成满月的样子,只要愿望和祝福同在, 我们的明天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