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这方沃土有着广袤的草原、延绵的山脉、起伏的丘陵、纵横交错的沟壑。沟壑是沽源地貌的主要构造单元之一。 在沽源境内用语词指代的沟壑地名,按1982年由沽源县地名办公室编纂的《沽源县地名资料汇编》中记载,多达54处,主要分布在沿坝一线,有老掌沟、象鼻沟、四道沟、盘道沟、榛子沟、八塔沟等。在这些沟壑当中,承载实体文化最厚重的莫过于棠梨沟了。 棠梨沟位于沽源县南部边陲,以沽源最南端的庞家窑村北为入口,到大东沟门截止,面积约四十平方公里,纵横小厂与小河子两个乡镇。这里沟宽林密,植被茂盛。棠梨沟因沟内的一个主要物种棠梨树得名。 棠梨树为落叶乔木。每年春光明媚的五月,棠梨树的枝头,便拥拥挤挤地生出嫩嫩的新叶,在翠绿中,三五成簇生出粉色花蕾,接着绽放白色的五瓣小花。待芳菲落尽,便结出粒粒棠梨果。入秋经霜冻后,果实由绿变红,吃起来酸软可口。过去在冬天,沟里人常用棠梨木做锅盖。棠梨木坚硬细腻,做锅盖不开裂,非常耐用。 棠梨沟呈“非”字形的沟脉。沟内流淌着的沽河与它东边的一条古道并行,如“非”字中间的两竖。两竖旁边各有三条主要的支沟向外扩散,形成“非”字的左右各三横。沽河西岸的三条支沟分别是明镜沟、棠梨沟和长胜沟;古道东侧的三条支沟分别是大喇嘛洞沟、小喇嘛洞沟和大东沟。 这六条支沟内,又包含着大小不同的小沟,有的有名称,有的没有名称。凡是有名称的沟里就有村落,比如明镜沟,从沟门往里走,在七里多深的沟道里,分布着尹家营、裴家营、大石砦(zhài,同寨)、冯家窑、郭家营。再如棠梨沟,棠梨沟是母体沟,所辖的十几个自然村,分布在沽河东西两岸的沟沟岔岔里。 大喇嘛洞沟,据说山上的石砦有个洞,洞里住着喇嘛,喇嘛洞村里也住过喇嘛,此地还有喇嘛的坟墓,很多年前被盗过。 小喇嘛洞沟,解放以前有乔姓人家在此居住并开店,所以这个村子叫乔家店。据说在乔家店村南靠近红泥滩沟的地方,有人建过纸坊,利用沽河的水做动力造纸,因此这个地方就叫纸坊沟。 褡裢图沟、大东沟、长胜沟都有村户人家。据说这几道沟里的村子建于乾隆年间,都是按照最先落户人的姓氏而得村名。 说到棠梨沟,就会提到白河源,白河的源头就是救龙泉。白河上游叫沽河,古称“沽水”。沽河是一个水系,由小蒜沟河、老虎沟河、长胜沟河、大东沟河等多条小河汇集而成,当地人多称之为“救龙泉河”,从棠梨沟流出沽源县境入赤城后叫白河。 棠梨沟的文化内涵因蜿蜒流淌的沽河与沟内的交通要道显得幽远而厚重。早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到棠梨沟做过实地考察,把沽水写进了《水经注》里。辽金元时期,棠梨沟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辽朝在棠梨沟西北端的东辛营子一带建过“榷场”。2014年在明镜沟里发现了明代的古墓,按出土文物的级别断定属于皇室陵寝。褡裢图沟属于蒙古语源的名字。所有这些都是棠梨沟的历史文化沉积的佐证。 清朝光绪年间,坝外大面积放垦,走西口出口外一度成为社会潮流。棠梨沟是赤城、怀来、阳原、蔚县等地农民出口外谋生活的主要通道,设有三家车马大店,沟东是乔家店和何家店,沟西是蔡家老店。在这条古老的通道上,常年四季都是人欢马叫,有赶车的挑担的,也有打尖的住店的,有步行赶路的,也有举家歇脚的。此后,棠梨沟除了是交通要道外,又成为一条农贸商路,俗称“商路”或“大官道”。当时人们赶着马车、驴车、牛车来往于独石口与蒙古之间,拉着炕席、棉花、布料北去,换回盐、骆驼、皮毛、牲畜等。棠梨沟这条古道,连接着农商与蒙商。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独石厅为独石县,次年取“沽河源头”之意改为沽源县,棠梨沟就成了沽源名称的诞生地,沽河当之无愧是沽源的母亲河。 1933年第一次察东事变,抗日名将吉鸿昌将军率抗日同盟军挥师出关收复多伦后返回关内,在独石口与方振武会师。途经棠梨沟时进行修整,在乔家店大庙题字留诗,激发全民的抗日斗志。庙门书写“抗战难遇沧海水,杀敌必过独石关”;山墙上题诗:“蓿草春还发,残花落更开。莫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吉鸿昌将军撒下的抗日斗争的火种染红了棠梨沟的沟里沟外。 1935年沽源第二次沦陷,1937年日伪在棠梨沟的何家店制造了惨无人道的“何家店惨案”,也叫“岗子店事件”。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棠梨沟成为当时平北地委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为赤源、张宝、宝源不同时期联合县的地下交通线和后勤保障线,沟内各村的农户大部分都是革命堡垒户和支前模范户。经过革命斗争的历练,棠梨沟出现了许多老革命、老党员、先进模范。李小九是棠梨沟的早期党员,正是他揭露了“何家店惨案”的真相。郭昌和郭志州都是出生在这道沟里的革命老战士。 全国解放后,生活在棠梨沟里的人们过着平静安康的日子。沟里的树、沟里的草、沟里的水、沟里的药材、沟里的蘑菇,样样都丰富着山民们的生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救龙泉泉水汩汩涌出,清凉剔透。拐拐弯弯的沟岔里有小村房舍,有鸡鸣犬吠,有不散的炊烟,也有清幽的牧歌。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