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洼村距沽源县城东偏北6公里,是由最先来这里开荒种地的四大户人家和村子的地形而命名。 四人洼村的四大户是张俊、王三拐子、李俊、任福昌。在光绪8年(1882年),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土地(据说他们在别的地方都拥有大片土地),来到这广阔无垠的荒草野滩开垦耕种。这四户人家到来以后,从蒙古人手里买下了大片土地,雇一些长工干活。这些长工主要是流浪汉或者外出逃荒的人员。这四大户人家很善良,对待长工很随和,从不打骂虐待穷人。土改以后,他们回到县城过上了普通人家的生活。 当时村子的正中央是一处波光粼粼的水洼,村子的南北各有一段横贯东西的高土梁,村民称之为南梁和北梁,是传说中的两条土龙。四人洼的先民们说,这种地形叫“二龙戏水”,决定了四人洼是一块风水宝地,不管是先来开荒者还是后来居住者,都能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当时的四人洼,住户有40户左右,200多口人,操持着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 1958年“大跃进”时期兴修水利,为了把闪电河水库的水引流到四喇嘛营子村后的淖里,挖了一条水渠,从四人洼村中穿过。这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四人洼的灌溉条件。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人们经常到渠边洗衣服。清粼粼的水就像一个欢快的孩子,不分昼夜地奔流着,鼓舞着村民们奔向幸福生活的干劲。1974年,村民又在南梁上建了一座扬水站,引水灌溉村子南面的土地。后来,水渠不再输水。因为近年来村民用水量大,村中的水洼也已经干涸,旁边盖了一排排的库房。 水洼的北面,曾经有一片高大的榆树,其中的一棵,原来在四人洼四大户之一的王家的院落里,是镇宅之树,传说这棵榆树会招财来运。上个世纪80年代,这片树林全部被砍伐,现在只留下成片的树桩。 文革时期,四人洼村被改称“五七村”,后又改称“光复村”。由于“光复”和“寡妇”谐音,听着不吉利,村民们不喜欢,便弃之不用。“五七村”也没有叫得广泛。最后,村民还是选择了传统古旧的“四人洼”这个称谓,一听就知道有历史的渊源。在1980年与南沟村分治后,政府文件中正式恢复了“四人洼”的叫法。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四人洼村民的生活蒸蒸日上。这时,村民李公福做出了榜样。他头脑灵活善于钻研,买了120头小猪,科学养殖,一年净赚一万。这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万元户。第二年,他把土地都上了猪粪,秋后小麦亩产有六百斤,大豆也有五六百斤,土豆竟然上到了三千斤。破天荒的收成,在村里引起极大反响,于是,部分村民也跟着养起了猪,引领着大家向富裕的路途阔步迈进。 现在的四人洼,交通便利,集丰公路由村西通过。近几年,由于菜花基地的建起,村民们大部分都收获颇丰。部分村民养着大批的牛羊,个个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