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缘一带的长城,是沽源和赤城二县的交界线。以救龙泉为源头的白河在这里由北向南流入赤城县境内。在长城的北侧、白河的东岸坐落着一个叫庞家窑的小村庄。 原藉山西阳曲南文川的庞姓人家,在清朝乾隆年间移民到此地。他们依山筑窑,凿井开地,置养牛羊,成为自足农民。以后又有孙姓等人家相继搬来,这里渐成村落,取名庞家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长城北侧,白河西岸,半山坡上有一个小村,叫乜虎沟。据说乜虎沟原名天虎沟,为何改为乜虎沟?探溯历史渊源,的确有些地名文化故事在里边。 天虎沟这一地名形成于清朝建都北京之后。因独石口是边塞重镇,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清王朝派八旗兵驻防。在独石口北边、长城的南侧、现在的北栅子村(属赤城县)的地方,修筑营房,守卫城关。在白河水流经东山脚下的地段,设置钢闸,建成水关,连接河两岸的长城。这样,使防御设施没有缺漏的同时,又让白河水畅流无阻。北栅子的村名就由这道钢闸得来。 在白河西岸的山上有两座巨大的石崖,前一座像一只昂首长啸的猛虎,后一座形如卧虎。二虎俯瞰着紧邻长城北侧、东西向的一条山沟,于是这条沟得名天虎沟,取天虎当关之意。 天虎沟最早的住户是赵、刘两家,在沟门依坡建房。最早落户天虎沟的满族人是关全兴一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清兵取消了国家供给制。迫于生计,关家从延庆县千家店迁到此处定居耕种。他们是正红旗隆昆牛录瓜尔佳氏,后来简姓关。 住在栅子外的人家,很讲究住地的风水。他们认为北栅子城关上的关帝庙风水太硬,对自己的村子有冲克压制之势,便在东、西、北三个方位盖了三座庙,分别是山神庙、土地庙和龙王庙,并将天虎沟改叫乜虎沟,乜字有蔑视的含义。 住在乜虎沟的那户赵姓人家,孩子属虎,小名虎子,他们认为改为乜虎沟的村名会冲克到他家,就搬回了沙城老家。后来,刘成海一家也搬到了小西营子。他们的房屋和地产卖给了住在北栅子的清兵后裔。1947年,有赵润洪、那正连、关松延、那正玉、关德林等几大家搬迁到乜虎沟买地安家,该村便成了满族聚居村。 乜虎沟村地处半坡,没有水井,用水只能到坡下边的白河去取。白天,上游有人畜活动、有车辆通过,河水不宜饮用。所以,人们都在清晨到河边挑水。下雨天发洪水,河水如同泥浆,无法饮用,且水深浪高,不能过河到庞家窑的水井挑水,就往返二里地,去北栅子的水井挑水。 冬天,河水结冰,就在冰面上凿洞取水。数九天的时候,冰层厚度超过一米,跪伏在冰面上够不着冰下的流水,就在冰洞的半腰处凿出一个平台,取水人下到半腰的台阶上,蹲下去用瓢舀水,站起身,把水倒在桶里。如此几十次,舀满两桶水挑回家。 如果天太冷,河水冻到底了,就从河上刨冰块,用筐挑回家,放在锅里化水用。 1970年,乜虎沟和庞家窑合并成一个生产队,乜虎沟的人开会、记工、孩子上学都要过河到庞家窑去。为了工作方便,更为了河东有那眼好品质的水井,乜虎沟人陆陆续续地到庞家窑盖房居住。到1976年的时候,乜虎沟人全部搬迁到了庞家窑。原来乜虎沟村里盖房垒墙的石头,都被拆了下来,垒了地堰。原来的宅基地有的还存有遗迹,有的被改造成了耕地,种上了玉米、土豆、豆类等作物。 乜虎沟村成了从这里迁走的村民们记忆中的故乡;现在的庞家窑村,是一个满汉团结、和谐发展的村庄。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