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壕堑村位于沽源县城西北偏西40华里、高山堡乡政府所在地以西15华里、察汗脑包山北一公里处,北以张多公路为界与内蒙古太仆寺旗接壤,现有户籍人口1426人,668户,耕地面积8798亩。在全县来说,西壕堑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子。在沽源县,曾经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四道营的滩,西壕堑的街”,村子之大可见一斑。 西壕堑村名字的来历,和平定堡富户白玉山(1890年—1937年)有很大的关系。白玉山的土地东端在二道渠、大二号一带,西端就在现在的西壕堑村后边的滩里。白玉山垦荒的时候,在宝昌有一个苗姓富户也在大力开荒。这个乡绅是宝昌苗家洼人,因为他曾经做过帐房先生,又是排行老大,所以人称苗大先生。苗大先生垦荒的面积也非常可观,北到宝昌城附近,南边是西壕堑以北的旧营盘、兴隆沟一带。白玉山的垦荒队到了脑包山上,苗大先生的垦荒队也到了宝昌旧营盘村和兴隆沟村中间的温家营子小山上。他们的目光都投向了包括三个湖泊在内的那一片开满蓝色马莲花的草滩上,这一片草滩当时是宝昌和沽源没有确定界线的区域。 为什么两大乡绅放着西壕堑以西脑包山以南的广阔土地不去开垦,都相中了区区千数来亩的脑包山后滩了呢?传说这一切都是因为这一片马莲滩是平定堡和宝昌的两大阴阳先生都看好的风水宝地。 不管是苗大先生还是白玉山,每次开荒前都要宴请阴阳先生,勘察地形,整个过程是有讲究的。两大阴阳都看出来这一片有草有水的滩地是大有风水的地方。宝昌的阴阳认为首先在这里立住村庄的人家要发大财,言外之意就是说这是富贵之地。沽源的阴阳则说如果在这里立下村庄,将来要出大官,甚至坚持说会出几个参朝一品和地方大吏。这样,他们两人都想把自己的家族迁移过来。但由于时局动荡,兵匪流窜,不建设坚固的土围子,他们是不敢随便来此定居的。但是一些产业作坊和不太值钱的东西还是可以搬迁的。于是,白玉山想把他的酒坊搬迁过来,苗大先生想把他的醋酱坊迁过来。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迁移作坊的过程中,匪患直接威胁到了二人的利益。他们的牛车队、骡车队都被土匪抢劫过。而且,坝上的匪患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光是以二人为首的平宝两镇富户屡遭抢劫,坝上的普通百姓也不断被祸害和杀害。而在当时,本地的佃户大部分是以租种白苗二人的土地为生的,这种局势致使白苗二人无法继续垦荒。白玉山决定组织民团亲自带兵剿匪。苗大先生一方面组建自卫队保护个人财产,一方面投资结交个别匪首,以期达到相安无事的目的。 两人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对付土匪的事情上了,自然就没时间迁移手工业作坊了。两人后来达成一致,白玉山开垦脑包山以东十几里、以北二里地的土地(今属沽源),苗大先生开垦温家营小山以西数十里、以南二里地的土地(今属内蒙古太仆寺旗),而中间地带作为共有土地。二人经过协商,在这片草原中间,南北方向挖了两条宽8尺,深5尺的壕沟作为二人土地界限的地标。这两条壕沟被人们按照位置称为“西壕堑”和“东壕堑”。 因为匪患及各种其它原因,白玉山和苗大先生最终没能把划归自己的土地全部开垦。1926年,有租种白玉山土地的佃户和租种高山堡天主教堂土地的佃户在东边壕沟以东建立了村庄,即东壕堑村。 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从山西天镇县和阳高县移民到莲花滩,又从莲花滩迁来的左万福、王左庆(左家过继到阳高县王家的儿子,故姓王左)、左城父子三人到东壕堑村立足。他们初来时,租种高山堡天主教堂的土地。后来左家家业日趋扩大,家族其他成员,包括左家的两个女婿梁家和郑家的族人,也陆续迁来。这时,他们开始低价开垦白玉山遗留的荒地,又通过民国宝昌县政府低价购买了一些土地耕种。 在东壕堑住了五年以后,左家联合梁、郑等家以及左家的长工、牛羊倌刘孝忠、丁先生、杨映、罗永贵、林丘老五、张荣、陈大嘴等人在这两道壕沟南边、东大淖儿东边修建土围子,即后围子(又叫左家围子)。主持修建和管理土围子的是王左庆和左城哥俩,费用大部由左家承担,其他人家象征性地少出一点。围子于1938年正式建成,这些人就是左家围子最早的村民。 左家围子建成后,东壕堑村却因为兵灾匪祸很快败落,没了人烟。因为左家围子拥有两门射程1.5华里的大炮可以起保护作用,租种左家土地的胡姓人家和范姓人家就在左家围子南一里地处立村住下。接着又有来自坝下的张姓富户也到了这里买地立足,来自西辛营的康姓人家也落户此地。这个村子就是西壕堑村南营子。 西壕堑西营子的老户人家主要有来自赤城的郑姓人家、来自米力克图的付姓人家、来自山西的李姓人家、来自坝头张马角的翟姓人家、来自赤城的郭姓人家,这些人家当中除郑家和李家是地主,有较多耕地外,大多数人家拥有少量田地或租种左、郑、李三家的土地。李钰(西壕堑第一户李家的后人,曾任宝昌日伪皇协军大队长、共产党宝源县大队参谋长、宝昌国民党警备营营长)带领国民党的部队,宝昌县警备营,在西壕堑大东山卧马沟和共产党的部队作战,被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打败。李钰在逃跑的路上被部下打死,李家举家迁移到了宝昌中河。 沽源解放后,这一片围绕壕沟东、南、西建起的三个自然村,加上东北角的河包沟自然村组成了一个行政村,村名就依照白玉山和苗大先生挖的西边的壕沟命名了。这就是西壕堑村名字的来历。 到了大集体的年代,西壕堑大队发展成为附近十几里内最大的大队,有八个生产队,一个创业队,人口达到一千七百多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后围子(左家围子)整村搬迁到南营子和西营子中间,使西壕堑村变成了一个像葫芦形状、南北较窄、东西狭长布局的村子。 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西壕堑村民主要依靠牲畜耕种土地。到1987年时,全村的牛达到一百七十多头,骡马达到三百多匹。由于大牲畜太多,每到夏季,牛马都吃不饱。为了使村里后滩的牧草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村委会决定组织全村的牛马倌赶着大牲畜到脑包山前滩(位于大脑包村南,胜利村西)走场。走场50天,立秋那天准时回村。 2000年以后,西壕堑村成为沽源县特色蔬菜的重要产地。尤其是该村出产的菠菜堪称全县种植工艺最精细、品质最好、价格最高的。西壕堑村和盛产西兰花的大西洼村、大面积种植大白菜的白土窑乡、以架豆为主的西辛营乡一样负有盛名。 每到夏季,西壕堑村成片的绿油油的菠菜地里,钢管棚架上面覆盖着五颜六色的防雹网,从远处看蔚为壮观。在菠菜出售的季节,人们主要在晚上起菠菜,收菜车一般是早上装车,同时加冰或加水。这样,菠菜能保鲜较长时间,可以长途运输。每天从清晨开始,整个村子里车鸣人喊,一派繁忙景象,每一辆收菜车跟前都挤满了农用车。像这样旺季的时候,每天都有十多辆装满菠菜的汽车从西壕堑出发,奔赴华北各大菜市场。 西壕堑村大多数村民因为种植菠菜致富了,有人买了小汽车,有人在县城买了楼房,他们靠勤劳换来了幸福生活。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