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地名文化
后山
时间:2018-09-13   作者:宁成科   来源:沽源网   点击:


 

村名的由来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最南边,有一个方圆600多平方米的小山丘,附近蒙古人每逢祭祀的日子,都要到这个山丘上搞些活动,俗称“祭脑包儿”。在汉人看来,此山形如葫芦,故名“秃葫芦儿山”,但蒙语中“秃葫芦儿”是牛犊的意思。秃葫芦儿山周围便是后山村的发祥地。当年,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有着各种奇花异草和野生动物。
  上世纪30年代,华北大地沦陷在日军铁骑之下,秃葫芦儿山也成了鬼子的“唐僧肉”。他们在这里用打板墙的方式,建起一座正方形土城,城墙依山而建,长宽各750米,城墙底宽2.5米,顶宽1.5米,高2.5米。但城墙刚刚建好,由于常受八路军和地方武装袭扰,鬼子们感觉不安全,又放弃了这里,把据点迁到10公里以外的三义美村。所以,后山村就有了土城墙,至今还有一段约10米长的残垣断壁。
  1938年的一天,山丘下来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看到这座空旷的土城和肥沃富饶的土地,便停下逃荒的脚步,在土城里的山脚下挖了个坑,上面搭些茅草安顿下来。后山村的历史从此开始了。这名年轻人姓王名英,是从咸盐坊子逃荒而来的。他成了后山村的第一个建村人。
  后来,从怀安逃荒来的王福英、石文友,以及从山西灵丘逃荒来的王茂勋等,也纷纷落脚在秃葫芦儿山下。他们就地取材,像王英一样挖坑搭草,建起了“地卜坑房”,开始了在这里的生活。
  由于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是穷人落脚的好地方,所以很多人都来这里定居,包括一些富户。太仆寺旗前坊子村的地主刘老大、刘老四和大户张大六,也从西一棵村迁了过来。随后,又有焦家、郭家相继而来。一些当官的也看上了这里,太仆寺旗的唐股长就在这里买了地,然后租给佃户耕种。
  由于人家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村庄,后来人们就以山名命名,将村庄叫成了“秃葫芦儿山”,这一叫就叫到了解放后的60年代中叶。当时兴起一股村庄改名风,如张佃营子改叫“北滩村”,王家营子改叫“林源村”,大恒店改叫“高源村”,“秃葫芦儿山”在那时也改成了“后山村”。
 

奇谈与迷案
 

  在东城墙下有一口3米多深的水井。相传当年元世祖忽必烈行军至此,天气炎热,口渴难耐,他的坐骑黄骠马善解人意,随着它的前蹄刨地,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这就是这眼水井的来历。
  后山村不但水草丰美,还是来往商贾的必经之地。上世纪30年代,侵华日军在此建造城郭以图长久,将此泉眼修缮成井。这口神奇的井用硬石垒砌而成,埋有三层井线,井水甘甜,不论多少人、多少牲畜都喝不完,用不尽,始终保持原有水量,一到春季还会沿着井口流出。
  物是人非,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发展,此井虽然已失去往日的风光,但仍和残破的旧城墙一起,默默见证着后山村的历史变迁。2016年,孕育了几代后山人的古井,被村委会列入“村重点保护文物”。
  1950年春天,后山村莫名其妙地起了一场大火。火是由村西边老岳锁家的柴禾垛烧起来的,奇怪的是,大火绕过了好多人家又烧到了住在村中间的李天雨家的草垛,然后又绕过好多人家烧着了村东头孙芝明家的磨棚。
  当时秃葫芦儿山上的牛粪堆被烧成了一座座小火山,在夜晚映红了整个村庄。但奇怪的是,查找起火原因直到现在也没一点线索,更无丝毫人为放火的痕迹——庆幸的是没造成人员伤亡。后来人们谈论此事时,都说是“天火”。“天火烧后山”作为后山一大迷案,恐怕永远都无法破解了。
  据村里人传说,1965年农历五月,正是给庄稼除草的季节。初四那天下午,东边天空忽然积起一大片乌云,而且越来越厚,随后狂风大作,乌云翻江倒海般地翻滚起来。当时,很多人看到三股乌云上下翻滚,像三条龙时而向地面吸水,时而相互追逐。人们情知不好,便急忙往家里跑。霎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雨夹杂着冰雹从天而降。大雨下了足足一个多小时,地上的冰雹白茫茫地积了半尺多厚,冰雹有乒乓球大小。雨过天晴之后,太阳很快就把冰雹融化了。正当人们出门察看时,就听到“轰隆隆”的声音,顷刻间,一堵白茫茫的1米多高的水墙齐刷刷地从南而来,直扑后山村,进入村口后却又突然泄开。住在南滩的人们急忙抱着孩子,背起老人,往后山上跑。大水冲进了人们的院子、屋子,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从西面退去。
  在这次灾害中,芦草村一个十五六岁的小羊倌被砸死,还打死了不少羊。有传言说,芦草村在山坡上挖了个牛槔(圈牛的地方),因为牛槔挖在了龙尾上,才遭此灾祸。不管后来人们怎么解释,“水刮后山村”都被当成了村里又一奇谈。
 

传奇的羊倌
 

  陈羊倌是后山村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解放前他是国民党队伍里一名参谋长,不知什么原因从部队逃了出来,为掩盖真实身份,来到后山村给人们放羊。
  据老人们讲,陈羊倌会法术,而且非常厉害。他放羊时遇到炎热天气,一念咒语,各种蛇就会给他搭房子,让他避暑。有一次,一个赶着牛车卖辣椒的人来后山村叫卖,陈羊倌上前尝了一口,说“辣椒不辣”。卖辣椒的人十分生气,赌气说:“我的辣椒不辣,你吃二斤我把所有辣椒都给了你!” 陈羊倌说:“我要是吃完你一车辣椒怎么办?”卖辣椒的说:“你吃我一车辣椒,我把牛和车都给了你!”卖辣椒人气哼哼地和陈羊倌打起赌来。结果不到一刻钟,卖辣椒人眼睁睁地看着一车辣椒被陈羊倌吃光了。卖辣椒的当时就傻了眼,知道得罪了高人,便跪在陈羊倌面前嚎啕大哭起来。陈羊倌看他可怜,便教训他说:“年轻人,出门在外要谦虚点,不要口无遮拦。你到我们炒锅房里去取你的辣椒吧。”卖辣椒的人来到炒锅房,见辣椒堆在墙角,每个上面都被咬了一角。
  传说中陈羊倌还有给人看病的本事。那个时代缺医少药,人们不论得了什么病,先找陈羊倌看看——当然,也不是所有的病他都能治。一些健在的老人就亲眼目睹过他给人治痄腮的过程。据老人们回忆,陈羊倌治疗痄腮时,先打一碗“无根水”(雨水),用手揉一下患者肿胀的腮帮,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大喊一声“走”,再将“无根水”含在口中,喷向患者的腮帮,据说第二天患者就会痊愈。陈羊倌的疗法就算是独家秘传,也难免有故弄玄虚之嫌,至于奥妙何在,效果究竟如何,这里就不去深究了。
 

生态的变迁
 

  后山村自建村以来,环境特别好,滩里的草一米多高,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一点都不为过。那时候,人们养的牲口都是用来耕地的,牛干完活儿直接放开,一会儿就吃饱了,第二天用的时候往回一牵就可以了。
  天上的云白得出奇,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太阳一照,像给这些图案镶上了金边儿。天很蓝很蓝,干净得像被水洗过一般,自然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到了夏天和秋天,一遇阴雨天,人们便挑上担子、挎上篮子到草滩里去,有的搬蘑菇,有的捡鸟蛋,不一会儿便满载而归。鸟蛋有大有小,各式各样,煮着吃十分可口。
  每年从5月份开始,后山村的空气特别清爽,从早上八九点到下午四五点,站在小山上可以看到各种奇特景象。天际边会出现亭台、楼阁、庙宇和桥梁等奇特壮观、美不胜收的建筑,还会出现飞奔的马群,时大时小,时远时近,让人觉得似乎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又好像在画中游览。当时人们称这种现象为“山显”,后来才知道叫“海市蜃楼”。
  那时候,田间的鸟儿多种多样,有百灵、告天子(又名叫天子)、刘长腿、画眉和黄鹂等。天上有天鹅、大雁、灰鹤、鸿雁、老鹰及各类水鸟。一到春天,不计其数的各种候鸟便飞了回来,特别是鸿雁在村庄上空飞过,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叫声悦耳动听。小燕子在屋檐下安了家,开始繁衍后代。每到深秋,小燕子在南迁前夕,经常大批地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开会一样。
  随着时代的变迁,草滩不断被开垦,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到上世纪60年代初,过去很多美好的事物,我们的孩子都已无法看到,只能听老人们在回忆中讲诉了。
  地里的动物有黄羊、沙狐、狍子、狼、野兔、野鸡和野鸭等。村庄的小山后就有成群的黄羊和狼。黄羊并不祸害庄稼,它们只吃野草,当时的狼也只吃黄羊和野生动物。在历史上,后山村是一大片草原,建村后才开垦了一些耕地。随着草原被不断开垦,黄羊等野生动物逐年减少,狼也开始威胁到人和家畜的安全。但是到上世纪70年代,狼也逐渐消失了。
  幸亏到了60年代中期,政府号召村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公社派来了工作组,大队成立了领导班子,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植树造林运动开始了。当时人们积极性很高,全面军事化管理,基层民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打着背包,唱着革命歌曲,满怀热情地奔赴植树现场,连一些小脚老太太也参加了劳动。当时,男人们专门挖沟渠,女人们放树苗、培土,孩子们浇水。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大干一个多月,几年后小树苗已是郁郁葱葱。
  后来,林业干部李保金带领村里人有规划地植树。他用拖拉机在前边翻地,人们在后边松软的地里插树苗。一些人为追求速度,树苗被头朝下插进地里,奇怪的是,这些树苗也都成活了。一条条林网改变了地块不规则的耕地,现在后山村的方块田就是当时植树造林的杰作。
  当年大干快上的植树造林运动,给后山村的绿化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改善后山村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绿化造林不但美化环境、防风固沙,更是利益地方、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留住绿色、重视绿化,既是政府也是每一个村民的义务和责任。2015年,马峰任村主任后提出“生态立村,绿色兴村,产业强村,实干富村”的发展理念——但愿后山村人能一张蓝图绘到底,把自己的村庄建设得更美好。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