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二号
土地放垦与大二号农耕文化的形成
时间:2017-11-04   作者:任作贵   来源:沽源网   点击:
  自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多伦王府招来关内四方之民,开垦土地,牧退农进,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大二号作为号字头地域的中心,吸引了农商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兴业。其中尤以山西、河北(清朝称直隶)、山东人居多。这就把晋、齐鲁和燕赵的农耕文化荟萃于大二号这块口外新兴的农商重镇。自乾隆开埠到中华民国成立,期间有钱人买田置地,已是比较通行的投资方式。在第一次放垦之后,渐次放地,大二号外围的土地广为开发,为方便农业生产,地主们就在自家的土地上,建起了规模不等的房屋,俗称地房子。形成了中心村与周边地房子并存的村庄格局。先后在主村周边建有锅底坑儿、小六号、芦草胡同等地房子。
  锅底坑儿是二十五号人郑玉林所建,位于沽源县二道渠乡二十四号村正南2000米处,有地300多亩,房屋早在解放前就已拆毁。人民公社化时,土地分给13、14、15、16等生产队。
小六号为裕盛魁马士均所建,位于大二号南梁后。裕盛魁转让之后,马士均回了山东,小六号财产土地归到赵禹贵姥爷名下。
  芦草胡同,坐落于大泡子北面的半坡上,背后是一马平川的耕地和草原,下临大泡子一湖碧水,环境非常好。
  由于日伪统治时期“聚家并户”和躲避土匪,锅底坑儿、小六号、芦草胡同的人家被集中到大二号,之后一直再没有人去这些地方居住。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大二号始终维持着地字五号、大库伦、二十五号和大二号的村庄布局。
  传统农业离不开畜力支撑,二百多年前开垦牧草繁盛的荒地,只有身体强健的黄牛才能完成。山西、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带着耕牛,千里迢迢来到大二号,让草原的绿草养肥了牛群、马群。随后,人们又把毛驴、骡子、鸡、鸭、猫、狗、猪,一样样的家畜带到了大二号,也把碾盘、磨盘、碌碡、滚蛋子、炒锅,甚至于将山西人对关老爷的崇拜和敬仰都一一带了过来。开发塞外,仅运输这些农具就可以想见大二号的先人们耗费了多少心血。上世纪人民公社时期,大二号有18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一整套继承下来的耕、种、磨、打的生产工具,特别是那些石头碾子磨盘碌碡,一个就有2、3吨重,装卸拉运何等艰难,据此我们可以想见那些拓荒者有着怎样顽强的精神和毅力啊,真的让人敬佩。
  使用耕牛有许多讲究,特别是惊蛰这天,要啖牛,就是给牛吃一些咸盐,还要在牛犄角上抹上红颜料,给耕牛去去春火,长长精神,讨个彩头。如果是从北草地(当地人称蒙古草原为草地)买来的牛马,必须经过驯化才能使用。牛毕竟温顺,只要拴上缰绳,链在牛车后边跟上几天,让它慢慢适应了那种环境气氛,也许牛也有从众心理吧,看着那些个老资格的牛,拉车拉犁毫无怨言,受到了教育,拉就拉吧,于是被人塞进车辕里,前边系上牛样子,上边搭上牛鞍子,下边系上肚带,后边套上座鞦,从此开始了嗒嗒咧咧的生活(赶牛向左喊嗒嗒,向右喊咧咧,向前喊呔鞦),只到拉不动那一天,免不了变成盘中餐,当地有句俗语叫“老牛力尽刀尖死”,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