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二号
车轮滚滚--大二号交通工具的发展
时间:2017-10-31   作者:樊桂云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去的大二号人来自九省十八县,那时人们经商种地,居家生活都离不开牛车。大二号境内最早的运输工具也就是这牛车了,当时的牛车是用木头做的木车,也叫木辋车,车体全部为木制结构,上部叫上角,下部叫下角,整个车身,甚至连个钉子也找不到。由于这种车的轴和轱辘都是木头的,所以行路的时候,车轴老是“咯吱咯吱”地响,为了延长车轴的寿命和提高车轱辘的转速,车辕上老挂一个黑乎乎的麻油瓶,是给车轴润滑用的。当牛车走一段路后,赶车的就下车,拔出瓶里面的油膏(用牛尾巴后段绑根木棍做成的),在滚动的车轴上抹几下,“抹”就是人们常说的“膏车”,这样车就轻便了许多,牛拉得也省劲,膏完了继续赶路。
  解放前,大二号的买卖人家基本都是赶牛车进货的。当时在二号街上开杂货店的宫继贤,就是用牛车去张家口进货,进一趟就装得满满的,如咸盐、布匹、茶叶、灯油、蜡、香等日常百货用品。“德茂昌”掌柜法老九,那时候他家就有十多辆牛车,做运输工具。而且一人能赶15辆牛车搞运输,故旧时把十五辆的牛车,叫做“一人车”,也叫“旱板车”
  由于大二号的点心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色泽美观,因此远近闻名,深受游牧蒙古人的喜欢,他们从几百里地外的坐营盘赶着老牛车来大二号运输点心。虽然牛车的运输速度慢,但在当时的整个坝上草原地区,是主要的运输工具之一。
  据大二号的村民张文义说,大二号解放那年他十七岁,赶着牛车去张家口送公粮,每天大约走五十里左右,晨走暮宿一天一住车马大店,来回一趟整整花费半个月的时间。
  牛车虽然慢,但是几趟张家口回来,车轱辘就磨损的差不多了。于是,人们又在木车的基础改进成铁辋车,在木车的下角增加部分铁制结构,车轱辘圆周表面钉了铁瓦,叫作挂瓦,车辋和车辐条上都加了若干铁钉,上角和下角的结合部位都镶嵌铁件。通过这种改进,牛车变成了铁辋车,而且坚固耐用,延长了车的寿命。
  铁辋车的出现节省了村民修车的时间,但是并不节省出行的时间,于是人们又开动脑筋,把车的轱辘加大,这样一圈轱辘下来就顶小轱辘的两圈。于是,人们在铁辋车的基础上又有了花轱辘车,它是建国前较为先进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坐人用,这种车是在铁辋车基础上改造成的,车辆与车轴相接处,为原始轴承装置,只是不上滚珠,全靠麻油润滑,轱辘上面钉着大帽过往钉,由于车身大,轱辘也大,很坚实,这种车的外号又叫“撞倒山”。
  大二号当时有这种歌谣:“花轱辘车套白马,新媳妇乘坐到婆家”。可见这种花轱辘车深受大二号村民的喜欢,甚至娶媳妇聘闺女都用这种车。也只有钱的人家才能置办得起花轱辘车,如二号村的宫继贤家,五号村的白明家,吴全胜家,还有一位姓尹的地主家,都有这种车,当时人们能够坐上这种车威风十足,不亚于现在宝马奔驰之类的豪华轿车。
  有辆这种花轱辘车,村民串亲戚访朋友更加便捷,曾经有童谣这样形容:“花轱辘车套白马,白马不走拿鞭打,一鞭打到姥姥家。姥姥叫我上炕头,舅母叫我喝稀粥。不吃你的饭不喝你的酒,当天来当天走”。不吃不喝当天走,足以说明花轱辘车的速度已大大超过老牛车和铁辋车的。
  花轱辘车,我没有机会坐过,而我真正坐的第一辆牛车是铁棍车。那年秋天,我大约7岁,大娘要去西边的二道渠村看她大闺女,让我赶牛车陪她去,当时二号村里的交通工具基本是铁棍车了。这种车,也有人叫“胶轮车”,其实就是下角为铁轮,铁轮表面钉有胶皮,车辐条全是比筷子粗些的钢筋棍,车轴为滚珠轴承装置,就不用抹麻油了,该车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还轻便灵活。当时大爷去生产队挑了一头最老实的黄牛,给我们套上铁棍车。
  我们九点出发,一路上任凭我用木头棍子使劲敲打牛屁股,那头黄牛毫无感觉,仍是不紧不慢“嘎登嘎登”拉着车走。二十多里的路,中午才到,走了近三个小时。尽管牛车慢得让人心烦发疯,却是我的人生中第一次赶牛车,所以印象很深刻。
  一九五六年春,沽源县组建马车社,负责全县的商业运输。一九五八年,在大二号建立县运输站分站,从此大二号开始有组织有规模有计划进行货物运输。马车开始踏上运输历史的征程。
  那时候最有特色的马车是三套皮车。之所以叫三套皮车,是因为有三匹马拉车,一匹辕子马,两匹梢子马,当时全生产队就两辆皮车,皮车还有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车轱辘是轮胎的,可以用气管子打气,当然铁车轴和滚珠轴承更不在话下了。马车比牛车又快又稳。
  如果谁能当上村里的皮车车倌儿,全家都觉得荣耀。我还很清楚记得村里白清河赶皮车的情景:右腿往车上一跨,屁股往后一挪,手中的长皮鞭子空中“啪”的一甩,嘴里“驾”的一声喊,三匹枣红马“噌”的一下跑起来,顿时马车后面飞起滚滚尘土,那样子相当威风。当时我想,长大了我非当个赶皮车的车倌儿不可。有时孩子们在清真寺街玩耍,只要看到戚茂春或杨振发赶皮车过来,大家一窝蜂地跑去爬皮车,爬在后车尾上又叫又笑,没爬上的伙伴,羡慕得都快掉眼泪了,当时爬个皮车比坐个飞机还美。
  但我第一次坐皮车是二姨家的大闺女出嫁,我是为送新娘“压喜车”而去的,皮车上,用红毯子搭了个棚,棚上,车辕上,马鬃上,马鞭上,到处拴满了红布,当时娘还特意给我穿了一件新衣服,怀里抱着一包点心,坐在车里面,把自己美得,感觉就像个英国贵族坐在马车里,高贵无比。
  沽源县客车运输站建立后,交通工具是木炭汽车。一九六五年,开辟了平定堡至大二号243次线,客车是当时全县最先进的客运交通工具了,它的驱动是蒸汽机,动力的大小全靠木炭燃烧的火焰来决定,想让车跑得快点,就得多加木炭。
  当时人们也不怎么出门去县城,而且也极为不方便,所以,所以自行车开始悄悄进入二号街。那时农村非常流行的一个自行车的谜语是:“一头毛驴儿真正好,没有尾巴没有脚,不喝水来不吃草,骑上它就满街跑,放开它就要跌倒”。人们拥有一辆自行车很荣耀。那时人们娶媳妇就用自行车了,新娘坐在自行车后架上,看上去总是那么的美。
  据人们回忆,当时二号街最早买自行车的,是任作忠家,成了轰动全村的大事,社员们争相去看。后来,马文信家、杨文举家陆续买回自行车,当时,自行车作为稀罕物,一般是不外借的,除非有深厚的交情,才敢张嘴和人家借自行车。我家没钱买自行车,每当有骑自行车的客人到我家,爹在炕上陪人家喝酒,我就偷偷把放在窗户前的自行车推到东庙广场的小缓坡上,当时我的个头和车把一样高,后面还跟了一群看热闹的孩子,它们老爱抢着按车铃铛和转脚蹬子玩,我那得意劲,俨然是推着自己的自行车。先是在缓坡上学溜车,再是学“掏腿”(因为个子低,够不着车大梁和车座),再后来是骑大梁,最后是骑车座,或许是受到九神庙里神仙的保佑,后来只要有机会,我就骑着别人的自行车学会了骑自行车,一年下来,我竟熟练地学会骑自行车了。
  爹看我喜爱自行车,花了140块钱给我们买了一辆“白山”牌自行车,我高兴地骑着自家的自行车在村里到处乱窜,就像是电影里面的汉奸招摇过市,只是没干坏事罢了。我骑着自行车挖野菜,去县城,上学校,晚上去别的村看电影也是骑着自行车,使用自行车既方便速度又快,自行车是我使用时间最长的车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村家家户户基本都有自行车了,自行车真正成了二号人的代步工具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浩荡的改革春风吹遍了祖国的乡村原野,饱受十年浩劫之苦的祖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正式实行,大集体走向终结。村里的王树生家买了第一辆小型农用拖拉机(当时人们也叫小狼油子),尽管是买别人的二手货,也开创了大二号种地使用机械设备的先河。这辆旧拖拉机开进村那天,好多人都出来围着这个铁疙瘩看,人们惊喜地看看这摸摸那的,稀罕的不得了。
  我12岁那年,我家也买了辆“邢台”12小拖拉机,自从有了这辆小拖拉机,我干农活的积极性异常的高,条件是,必须让我开拖拉机。什么拉碱土,送粪,翻地,压场等,只要能让我开上车,就是把我累死也愿意。我当时那得意洋洋的劲,真是无法形容。我开着拖车干活,全村人都为我竖起大拇指,夸我小小年纪就会开拖拉机。这是我真正开的第一辆机动车。后来,我去县一中读书,很少再开拖拉机了。
  优越感没有坚持了几年,二号村里陆续买回30多辆拖拉机。二号村农民种地开始普遍实行半机械化了,农民们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农民的收入开始逐渐增多。随着农民生活的改善,摩托车开始走入村民的生活。二号街最早拥有摩托车的是白广林和杨献峰等几家。那时有辆摩托车,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出门办事,就是借辆摩托骑,人们不敢小瞧,而且办事还容易。
  看着别人骑着摩托车满街的兜风,我羡慕的不得了,这时候娘对我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当个乡干部,买个摩托车骑,也过把瘾。
  九六年,我终于买了一辆“宗申”牌摩托。新摩托车推进西屋后,只要我有空,就蹲在地上陪摩托,看呀摸呀,还给摩托车上盖我家的新褥单。有时车上蒙了灰尘,我用嘴使劲吹着,用布擦着;有时车轮辐条粘了泥,我就用牙刷一根一根的清洗。那一阶段,我总是沉浸在拥有摩托的幸福氛围中,媳妇看了,满脸的不高兴。发狠话,让我今后和摩托车过吧,她和闺女都不理我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媳妇原来是在吃摩托车的醋,想想有意思吧。
  本世纪初,有的村民开始陆续打井建水浇地,种蔬菜;有的农户也开始盖大点的圈舍,进行规模化养殖。大二号周围的田野里各种各样的蔬菜渐渐多了起来,牛羊渐渐多了起来。摩托车开始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骑摩托去县城,逛亲戚,下地干活,胯下都离不开“电驴子”了。街上的饭馆也多了,种子农药化肥门店也多了。各种大型农用车出没在大二号长长的街道上。
  夏天骑摩托车感觉很不错,可到了冬天,尽管骑摩托的人穿得“臃肿”,但是寒风还能把厚厚的棉裤打透,有的人因为骑摩托,腿部还得了风湿病。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多,大二号人们的汽车梦开始酝酿和膨胀。二零零六年底,通过一位朋友,我在北京延庆买了一辆二手桑塔纳汽车。买回车后,我和妻子先回娘家,让岳父母过目;再回二号村,让亲戚朋友进行观摩。后来我又买过一辆新夏利车,现在我开的是辆现代轿车。按说都开汽车了,总没有小时候开拖拉机的那种优越感觉,你说怪不怪?
  今年秋天,给天立泉村的侄儿定婚,侄媳妇想要辆车,她说大二号村好多种菜的养牛的人家都买了轿车,村里找对象的姑娘除了县城要楼房,几乎也都要轿车,她不要辆车,会怕村里人笑话的。现在娶媳妇的车队,最低都是现代轿车,二十多辆,很气派,时代的发展,真是让人无法想象。
  现在大二号街面上,每天都停放着不少轿车,农民花十多万买辆轿车也成了平常话题,不足为奇。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汽车,现在正大规模开进大二号乡的每个村落每个家庭。
  车轮滚滚,时代发展,我知道将来大二号街上车的档次肯定会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肯定也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