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圣诞节刚过,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打开手机,登上了QQ,突然发现一个QQ号加上了我,而且还有一句留言:“我周六有时间,可以聊聊”。太激动了,一个让我思念将近二十年的朋友终于出现了,我发了一个笑脸过去,那边立刻发来视频电话,我立刻冲到电脑旁,挂上电脑QQ,连接上视频。就这样,那个熟悉的面孔又呈现在我的面前,白白的脸,一笑露出两颗小虎牙,她就是齐向红。 向红是我们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儿,可她也是我们村唯一的一个远涉重洋留学美国的科学工作者,她是我们村的骄傲。1973年出生的她,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2000年赴美留学并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相继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密西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目前在美国能源部下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在我眼里的向红继承了农村孩子的特有的品质——朴实、热情、坚贞、执着、勤劳。她用一颗炙热、好奇的心谱写了自己从放牛娃成长为科学工作者的人生篇章。 1973年,正是文化大革命这一浩劫的尾声。在偏僻的乡村,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脚步,带来了收获的希望与喜悦。金灿灿的麦田,承载着的是农民一年的寄托和梦想。将圆未圆的明月悄然升起,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地遮住月光,田野上,仿佛笼起一片轻烟,洒洒脱脱,如坠梦境。一束微弱的煤油灯光从小窗的缝隙透出,屋内一派忙碌,烧水的、做饭的、手足无措急着看产妇的…… “哇”,一声孩子的哭叫声传出,全家脸上都洋溢出幸福的笑容。“齐老师家生娃了”欢快的孩子的呼喊声,久久的飘荡在这个小乡村。这个刚出生的娃娃就是齐向红。 向红的父亲齐胜利,是一位乡村临时代课的物理教师。年轻的他满脸喜悦地迎来了可爱的大女儿。他是家中长女,也是村中、家里最有学问的人。从喜悦中走出的家人,目光落到了年轻的父亲身上。“起个名字吧!”父亲说:“女儿出生在早晨,就叫向红吧!就像早晨的太阳!”,说完全家都笑起来了。 那时候代课教师不发工资,只记公分,到年终根据公分和集体收益分得口粮和一点点现金。像当时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向红一家也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父亲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每晚等向红睡着了还要在煤油灯下苦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终于恢复了高考,酷爱读书的父亲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了。这一年向红八岁,已经是两个弟弟的姐姐。父亲考上了柴沟堡师范,全家高兴坏了。经过三年的学习,向红的父亲回到了大二号村中学,成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他担任初中的物理、化学课。同时也教音乐、美术。从这时候起,向红姐弟三人就紧跟在爸爸的身后学习,玩耍。 向红的成功离不开父亲的启蒙教育。向红的爸爸是个多才多艺的老师,他总是教导孩子们从小要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并经常带孩子们去小河里洗澡,抓鱼,爬山。 每天清晨,天空中刚刚出现一抹鱼肚白时,父亲开始叫孩子们起床了,姐弟三人早早起来,来到村外,深深吸几口大自然清新的空气,跑向了村南的小山,来到山上。天亮了,她们拿出书大声的朗读着、背诵着……。向红领着弟弟们沉浸在学习的欢乐中,当村中升起袅袅的炊烟时,她们也开始向家中走去,去向迎来的父亲汇报刚刚的收获,然后高高兴兴回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收获后的幸福笑容,到家之后总能看到母亲端上来的香喷喷的饭菜。正因如此,向红姐弟三人学习成绩都非常好。尤其是向红,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她小学只读了三就毕业了。十周岁的向红就已经入读了大二号初级中学。 初中二年级,她开始学物理了,向红的父亲正好教向红和我(我和向红在一个班里)这一年级的物理课。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或许出于对父亲的崇拜,向红非常喜欢物理课。“物理真是太有意思了”,她常常这样说。他也常常听到父亲说:“你要用运动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在向红家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坏掉的、被拆开的收音机、录音机,姐弟几人在看着问着。在那实验器材为零的年代,这是多么生动实际的物理课呀!寒暑假,我经常看见向红手捧《名人传记》等描写科学工作者的书籍,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读着,那个时候她就已经在向科学工作者迈进了。 1987年,当别人的孩子还在拉着妈妈的衣角,怯生生地怕见生人的时候,向红已经初中毕业了。那一年向红十四岁,全校仅有两个学生获得了师范学校的面试机会,其中一个就是向红。父亲带着她去面试,负责面试的老师惊呆了,这就是要读师范的学生了?这么瘦小的一个小女孩?身高才一米四九。最后由于绘画成绩不理想而落选。向红的爸爸妈妈本想让她在复读一年好再考师范,但向红决定继续向前接受挑战,去沽源县第一中学读高中。 收到沽源一中录取通知书后,向红的父亲早早地去乡政府,找了一辆来大二号乡办事返程的吉普车,我和向红乘坐着吉普车,车外村庄、绿树向后飞奔着,而我们的心早已飞到了神往的一中。车里一位干部模样的长者和我们闲谈起来,“怎么样,说说自己对学习的看法?”我选择了沉默,而向红却来了兴致,只要是说到学习,她便精神焕发,兴趣十足地说:“学习,多有趣呀!每当攻克一道难题,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说。”这位长者笑呵呵地称赞,说:“真是个不一般的女孩,肯定有作为的。别人都把学习当负担,你却当乐趣,你很特殊。” 沽源一中座落在沽源县县城平定堡的中心,院落很大,几排整齐的平房,这是全县最大的一所学校了。 塞外坝上的冬天,呼啸的北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亮晶晶的冰霜打扮着那一树树的琼花,想想都会让你凉凉的。冬天的早晨更是可想而知了,天还没亮,火房师傅已经亮灯为同学们做早饭,限时供电的宿舍还是一片漆黑。但是无论寒暑,火房附近的灯光下总是闪动着一个清瘦的身影,她就是向红。火房的师傅们也都熟知了这个早早起床,最后吃饭的瘦小女孩。在班里,很少看到向红和别人打闹,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如饥似渴地在这学习的殿堂里学习成长,并乐在其中。她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她积极参加学校的其它活动。记得高二时她参加校象棋比赛,她荣获这次比赛的冠军。还有一次,在全校大会上批评了几位谈恋爱的学生,会后我问向红怎样看这件事,她说:“大概是想早点奔小康吧。”她还真是一个风趣的人。 由于从小受父亲影响,向红有着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使她在学习中游刃有余,并多次在当时的各类物理竞赛中获奖。在约500多名考生中,向红以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考上了大学,进入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继续她的求学之梦。 在河北师范大学学习的四年时间里,向红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条件,努力地充实自己。图书馆是她最常去的地方。刚到学校的时候,图书馆的管理员看见这个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姑娘,竟然不让她进,以为她是哪里来的顽皮的小孩。直到她出示了学生证,才知道这是一个小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她还兼职做一些家教,给初中,高中的学生补习功课。这份额外的收入减轻了爸爸的不少的负担。他的两个弟弟也陆续考入了师范学校。 一晃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就凭这这一股子努力学习的劲头,1994年,向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直接考上了物理系的研究生,展开了她在科研领域的拼搏。凭着她的执着和刻苦,她的第一篇英文文章发表在物理学界知名杂志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 B》上。 1995年的暑假,大二号天蓝欲滴,碧草如翠,云花清秀,野芳琼香。我和几年未见的向红置身于这繁花遍地的茫茫碧野中,走上家乡那装满记忆的小山上,伴着旭日开始了我们相约很久的畅谈。我们各自聊着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那一次我们聊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我们才向家中走去。 1997年她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那时候,在石家庄,出国还不是很普遍。非常少的人去出国深造。向红通过和同学们的交流,她开始有了出国去闯一闯的想法。于是开始考GRE(研究生入学考试)、TOEFFL(托福)。然后就是申请学校,向红最终决定接受了肯特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在2000年八月,向红辞别了家人和新婚不久的丈夫,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开始了她的美国留学生活的新篇章。 飞机一着陆,向红就对这个异国他乡充满了好奇。所有的一切都和中国的不一样。肯特州立大学坐落在一个安静的乡村小镇肯特,这里的中国学生并不多。但小镇的风景很美丽,就是冬天有点冷,天有点长。美国人感觉也很朴实,热情。起初,由于语言上的困难,留学生们大都要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大家不仅课业上要努力,还要帮助老师做好助教的工作,同时更要努力提高口语。 而最大的困难是要忍受孤独。向红的丈夫在12月份来看她,正值肯特的冬天,皑皑的白雪覆盖着一切。有了丈夫的陪伴,生活也特别温馨。但是丈夫还有自己的工作,不得不在五月份返回中国。最后丈夫为了向红能在美国安心学习,决定辞了工作去美国陪读。不久,向红就发现自己怀了双胞胎。两口子高兴坏了。向红也顺利的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进入实验室。但随着孩子的降生,生活还是忙碌了很多。丈夫承担起照顾孩子和家务的责任,向红全身心投入了科学研究。 向红的研究此时已经扩展到生物物理的领域,她利用经典的物理方法去研究生物大分子的行为变化。比如说,蛋白质分子是怎么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功能, 是什么因素导致蛋白质能从一个单一的链状结构变成很多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向红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全美著名综合杂志《美国科学院学报》(the 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ic science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和《生物物理杂志》(Biophysical Journal)上。 2008年,向红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接下来,向红又继续在匹兹堡大学,密西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现在向红在美国的能源部下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她的主要工作是利用超级计算机来模拟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 今天,向红还依然兢兢业业的在科学的领域里耕耘着。为人类解开自然界的秘密贡献着她的力量。我们衷心的祝愿向红在科学的道路上一往直前,一帆风顺。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