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沃土佳话
白河之源棠梨沟
时间:2017-03-31   作者:关继花   来源:沽源网   点击:

 
  棠梨沟村位于长城脚下,白河岸边。南与赤城县交界,西与莲花滩相邻,是个一川多沟的老山区。
  白河之源救龙泉就发源于这个村北端的西湾村境内,由此一路向南流入赤城县。该行政村方圆四十里,沿河两岸分布四条山沟,及乔家店,乜虎沟,庞家窑三个沿河自然村。
  这四条沟里的自然村分别是:东北沟有喇嘛洞村,据说山间崖下石洞里曾住过喇嘛,因此得名。东南沟是红泥滩村(七八年分开),因该村有红色土而得名。西北沟因生有棠梨树而取名棠梨沟村,内住两个自然村分别叫吴家营和杨家营,俱因居住人姓氏而取。西南为明镜沟,因北坡有石崖光亮如镜而取名,内住有裴家营,冯家营,郭家营三个自然村,俱按居住人姓氏而取。救龙泉南的西湾村因地理位置取名,乔家店村是因有乔姓人家在此开店而取名。乜虎沟村是南山有巨石形如卧虎,故取此名。庞家窑是因庞姓建窑而取名。
  棠梨沟的地理条件像摊开的一本书,百合川流如书缝,两旁群山是书页,散住在山里的人家是文字,记录着历史和近代故事。
  (一)救龙泉名字的由来
  据传说,清朝康熙是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经常微服私访。在一次察访口外时,从北京骑着毛驴出发,晓行夜宿一路北上。这天过了独石口北行二十余里,来到丛山之中,时值暑假,烈日炎炎,皇帝口渴难耐,只好下驴坐路边小憩,四望没有人家,该上哪找水解渴呢?皇帝无助地摸着他的坐骑说:“找不到水,此行怕是半途而废了!”他的驴好像听懂了主人的话,便用前蹄在路边山根下使劲刨了起来,刨着刨着,地面开始湿润了,接着便溢出水渍,继而涌出了清冽的甘泉。康熙皇帝喜出望外,捧起水来喝个痛快,只觉得神清气爽,而后让他的坐骑也喝足了水,便又骑上毛驴继续北上察访民情去了。而这泉水却越流越旺,汇成溪,就成了白河水系的发源地,救龙泉也因此得名。此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真实与否无从考证。而此泉是白河之源,是京津地区供水的发源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吉鸿昌题诗龙王庙
  救龙泉南行一里多,河东乔家店村旁滩地上,建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龙母庙,该庙约建于民国初期。庙内原悬有一匾,长二米宽一米,杏黄色木质匾面上刻有捐款人姓名和建庙时间。庙宇为青色砖瓦,红色门框,占地约二千平米,呈四合院形修建。正殿三间,正中间彩塑约二米高的龙母像正襟端坐,仪态大方,衣襟飘飘,龙母塑像两旁分别站有二位手持凤扇的侍女。殿上方书有“水晶宫”三字。东间殿内塑一尊白龙王,西间殿内塑一尊黑龙王,俱是相貌威武栩栩如生。殿两边山墙上是油彩画,内容是龙王兴云布雨情景和雷击恶人等场面。殿内设大方供桌,摆香炉供品之用。殿前俱是安着上一半小方格下一半木板的隔扇门。东西禅房各五间,正南方中央修建山门,门楣上木刻着“沧海”二个草书大字。山门两旁分别建配房各二间,东南角修建一小门。山门外是用石条砌成的五级台阶。院内用河卵石铺就约二米宽的十字形拱道。供院内来往时步履洁净。
庙南约一百米处建有戏楼,石头砌就的基台高约一米多,上建有三间廊檐雕花,明柱上着彩色,砖瓦结构戏楼,檐下有木质装饰的彩画,均为戏剧人物。戏台前平时安装木板挡闭,唱戏时开启。
  就是这座龙王庙,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3年留下了抗日同盟军前敌总指挥吉鸿昌将军的一段不朽的故事,也是当年抗日英雄无悔人生的最真切最令人信服的见证。据史料记载1933年9月9日,吉鸿昌率部南下到独石口与方振武汇合,途经救龙泉住宿在乔家店龙王庙。村民刘福玉曾为其磨墨,吉将军在龙王庙山门的西墙上挥笔题诗:“蓿草春还发,残花落更开。莫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抗日难遇沧海水,捉贼必过独石关”“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诗句。
  (三)抗日时期的烽火
  1935年日寇入侵沽源后,现在的棠梨沟村当时被一分为二,以白河为界,河东的喇嘛洞、红泥滩、庞家窑三个自然村划归伪满管辖,河西则属伪蒙疆自治政府。棠梨沟一带山深林密,利于游击战,八路军不断深入“满洲国”开展抗日斗争,虽然遭受了日伪的残酷扫荡,但打击敌人的活动经常给日伪以重创。伪满西南防卫司令部的大村少佐煞费苦心采取了一系列野蛮措施:“建立绝缘体”即“集甲并村”,在喇嘛洞村阳坡修筑土围子,让所辖三村的住户全部进围子里住,由伪甲长统一管理。围子外的民房一律拆除,烧毁。村民不愿意进围子,多数连夜搬迁到蒙疆地界去住。如:红泥滩、庞家窑两个村的人多数搬到独石口住,也有的迁到河西。孙万俊家房子被烧后,举家投奔支锅石村亲戚家寄居。
  河西的西湾、棠梨沟、明镜沟、乜虎沟等自然村没被集家,故成为抗日队伍的根据地。
  1943年秋季,日伪军为了控制八路军的活动,住石头城的日军调来一个班,在西湾村东的岗子店设卡盘行人,被化装成出口外割地打短工的抗日队伍打的逃上了水泉沟口的山顶。为了防止被袭,日军便疯狂杀害行人,据说当时有祖孙三人从此路过,俱被绑住,祖父心疼孩子,怕他受不了那血腥的场面,脱下上衣挡住了孩子的双眼,一起惨遭杀害。当时常胜沟村有一位人称李小九的人,为了让北上的人少受害,便在棠梨沟门的路边站岗,拦阻过路人,可还是有数十人被杀。直到日寇于1945年投降,棠梨沟村也和其他村庄一起回到人民的怀抱。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沽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