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家专栏 > 张占斌 >

四顾农家再牵手 兄弟交心惜泪流——简评张占斌《要嫁就嫁顾祥》

时间: 2024-03-27 11:42 来源: 未知 作者: 白富明 点击:

 
  《嫁人就嫁顾祥》经今日头条《大野无疆平台》连载后,看过文的读者无不感慨万端,纷纷留言。
  作者张占斌富有爱心,博学多识,文章感情真挚、立意高远;他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能够引起共鸣。
  《嫁人就嫁顾祥》一文是作者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雍和宫的两串手链》《煤油灯下的母亲》等作品后的又一篇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该文洋洋洒洒近两万字。可以说是作者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该文从立意构思、选取素材都经过深思熟虑的,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主人公顾祥的内心挖掘。
  一、作品文题非常有吸引力,可谓匠心独运。
  乍看这个题目,不免让人心生疑惑?顾祥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这个题目就直观地起到了让读者一口气想读完文章并马上想知晓答案的妙效。文题紧扣读者的心弦,让读者浮想翩翩,顾祥一定是个有才学、有品德之人,一定是个好男人、好丈夫,一定是个值得女子嫁给的人。
  二、作品在结构安排与材料选取上独具匠心。
  作品以主人公——顾祥亲历的事件为素材,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转换为“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品采取夹叙夹议,运用了情景模拟、前后对比、心理描写、举例说明等写作方法,可谓是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如此厘清了作者和顾祥从陌生到文友、到朋友、到知己渐次递进的发展脉络,使顾祥这一人物形象呼之欲出,逐渐地有血有肉了起来,使读者对顾祥的作品、善举有了仁者见仁的判断,对其坎坷人生和不幸境遇不禁充满了同情和扼腕叹息之感。
  (一)品文知人。作者与顾祥过去并无交集,两人形同陌路。但是,由于共同的爱好,便有了文学作品的交流互鉴,有了深入了解对方甚至相见恨晚之感,这些都可从作品中窥见一斑。作者对顾祥的关爱和赏识溢于言表,通过对顾祥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作品阅读,品味顾祥作品映衬出顾祥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文学那颗“滚烫”的心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样,顾祥通过看作品,渐渐认识到作者的文学才华和人品人性,油然而生两人从相互吸引到彼此欣赏直至心心相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继而作者萌生了见顾祥的愿望,想近距离感知顾祥。于是有了读文知人、微信寄情、入舍拜访、泪别送行的情感程度。再就是环境造就人,作为农民身份的顾祥对“第一任妻子”两个孩子的资助,以及他对母亲的挚爱和思念。对于同样出生在农村的作者,又恰逢其在北京患病治疗期间,也日思夜盼、惦记牵挂着老家的母亲,两人可谓隔空呼应,形成同频共振。所以作者与其说是写顾祥,反过来说也是在写他自己。顾祥饱含深情地怀念自己的母亲,使作者自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读文思人,触景生情,由感动对方到感动读者,引起广泛共鸣。


 
  (二)拜访知心。实地走访是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可以说两人谋面比电话、网络和其他任何形式都更能深入了解,更能加深印象。所以,作者对顾祥有了基本认知后,决定去拜访顾祥,对于作者来说顾祥是个“谜”,他想更深入地了解其家庭生活和劳动学习等情况。于是从2023年5月2日到2023年10月8日,作者连续四次登门拜访顾祥(第四次是顾祥主动邀请作者)。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在魏蜀吴三分天下之际,三入寒舍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先有三顾茅庐故事,后有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那篇脍炙人口《出师表》的不朽之作。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之际,临危托孤,令人泪目。而该文作者虽不能与历史“三顾茅庐”故事同日而语,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在身患重病期间,四次登门拜访顾祥,实属难能可贵。从身份上讲,作者是一名国家公务员,而顾祥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从身体情况来看,作者身染重病,还想方设法去拜访一位健康文友,彰显作者的情真意切。
  作者利用回农村老家看望母亲之际,先从《大野无疆平台》总编潘瑢老师那里找到顾祥的联系电话,并与他约定好见面事宜,且备有礼品。尤其是对第一次登门拜访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得是细致入微。对顾祥的居住环境、生活状况、写作学习、二次“婚姻”、人物特点等力求全面,但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通过观、问、听、察、访等细节来落笔入手,用拉家常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描绘出顾祥过去的劳动生活和创作历程,又真实客观地展现了他现在令人揪心的不幸遭遇。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笔触剖析主人公其人其事其物是入情入理。尤其是对顾祥心理状态的描出尽显出作者把控人物内心世界的高超艺术和精湛笔功,让读者赞叹不已!
  作品浓墨重彩地叙述了顾祥命运多舛的坎坷经历和他自强不息,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是一个有抱负、有爱心、有担当的憨厚淳朴农民;是一个有才华、有胸怀、有成果的农民“草根作家”;第二次登门拜访属略写,主要表现作者对顾祥的真切关怀与深情厚谊;第三次作者是运筹帷幄、精心策划,特邀了四位不同身份的老领导共同去拜访顾祥。通过实地调研,不仅了解到了顾祥的真实情况,还切实感受到了近年来农村农民方方面面的可喜变化,并形成共识:今后要对顾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制订了“十八字”方针,建立下访调研长效机制,倡导更多文友来关心关爱农村“乡土人才”的挖掘与培养,保护和使用。呼吁社会各界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顾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可见,作者占斌同志是心系百姓、用心良苦,是真心实意又设身处地为顾祥着想,他不仅自己亲自当红娘,而且在文中发出了“嫁人就嫁顾祥”的呼吁,旗帜鲜明地倡导新时代女性择偶标准的婚姻观和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由此可见,作者心诚向善、同情农民、济困扶弱的高贵思想品质再次得到印证和升华;第四次(我不想说是最后一次,事实上肯定也不是最后一次)是受顾祥之邀登门再访。主要写顾祥离家“赴京上岗”之前,诚邀作者来村,以馈赠家乡土特产品来回报作者的关爱善举。表现了顾祥重情重义、憨厚善良、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可以说《嫁人就嫁顾祥》这篇文章写得淋漓酣畅,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四次拜访体现了作者对文友顾祥的关爱之情,同时也是对顾祥一边务农一边创作精神的肯定与赞扬。一个遭遇坎坷,但勤劳善良、不懈追求文学创作与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作品的写法上特色鲜明。
  (一)夹叙夹议
  例如作者在《都市头条》上阅读了顾祥撰写的配音散文诗《娘的那盏煤油灯》:“我习惯了那呛人的煤油气味,儿时常常在娘的怀抱里酣香入睡;曾经无数个夜晚,我在煤油灯下书声朗朗,娘在灯下飞针走线……
  “如今苦日子过去了,娘走了;好日子开始了,娘却成了永远的思念……”
  作者在北京治病期间,举目无亲,病痛折磨,思想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当他读到此文后定是百感交集,触景生情,自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而后议论:“当我读完这首配音散文诗后,情难自禁,这难道不是顾祥用情和泪同样在呢喃诉说着我的慈母吗?儿时母亲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密密缝的慈影浮现在眼前,两行热泪顺着脸颊而下……”
  由此,两颗孝心碰撞出了爱母念母的思想火花。正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尊爱自己家的老人,进而也要尊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抚自己家的孩子,进而也要爱抚别人家的孩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两个孝子的形象呼之欲出,形象逼真。再如,顾祥的名字与故乡谐音,作者把顾祥和故乡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形成了对乡愁思绪的情感共鸣。文中作者议论说:“顾祥的名字与他的作品便映入我的眼帘、刻入我的脑海,仿佛他的每篇作品里跳动的每一个鲜活的文字、凝炼的每一节优美句子、倾诉的每一段动情话语都寄托着我的乡愁,慰藉着我的灵魂,沐浴着我的肌体,浸润着我的情感,流淌进我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的血脉之中……让我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特别是作者写第一次登门拜访,顾祥远接近迎、举手投足那种喜出望外的情态,作者用传神灵动的笔触写的委婉感人,不禁让人感动。眼前仿佛出现了两位知己久别重逢,席地促膝把酒言欢或彻夜长谈掏心掏肺的那种情形。正如古诗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顾祥“寒舍”里作者与顾祥两人之间的精彩对话令人泪目和唏嘘不已。顾祥怀着无比沉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回答作者的提问。目睹顾祥家几年来未粉刷过墙壁,一张破旧不堪的“多功能”桌子,上面平放着一张自制的、不伦不类的桌面,一张双人床,一个铁炉子,一个“过时”多年的大立柜,桌面上还摆放着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都是皱皱巴巴、磨边损页的,里面写满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字迹;两次不幸婚姻的坎坷遭遇,让众多读者同情又泪目。第一次“婚姻”,“夫妻”两人共同生活十年,期间打拼奋斗过,患难恩爱过,也埋怨吵架过,顾祥还视如己出地抚养养子养女读书生活。但生活的重负、世俗的偏见、现实的残酷、利益的诱惑、命运的不公,最终“第一任妻子”还是绝情弃义地离他而去,留给顾祥的是无情又无助、无语又无奈、孤独又凄苦的生活困境,仿佛他的生活又重新回到了“原点”。正如顾祥曾经写过的一段话:“不论我多么的艰难,脚下的路还得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我要用我手中的笔来书写我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来礼赞生我养我的父母、秀美的家乡和可爱的祖国,向世人证明我仍然还活着……”
  “妻子”走了,顾祥仍“傻愣”的不计前嫌,更不“考虑后果”,而是情深义重地、一如既往地资助养子养女上学、生活、买房……连朋友占斌都心疼地说:顾兄呀你这是为何?
  第二次“婚姻”,他和打工妹共同生活了两年,因种种原因导致感情不合,最终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正如文中所言:“命运啊,往往就是这样如此的捉弄人……”


 
  一支笔,一沓纸,一张桌,一支烟,“爬格子码文字”帮他度过了多少个漫漫长夜。虽然婚姻不幸、经历坎坷,但人间自有大爱,他写就的一篇又一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屡屡见诸报端和多个网络平台,且一发而不可收。他从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找到了精神支柱,找到了情感寄托。长期坚持阅读与写作充盈了他近乎干涸的内心世界,他与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对话,找到了倾吐渲泄的对象,以此慰藉他别人看来无法读懂的精神世界……就这样,命运多舛的顾祥一直在奋斗,在挣扎,在挣钱,在创作……他向两次不幸的婚姻“宣战”:只要我活着,绝不苟延残喘,绝不低三下四,绝不任人宰割……因为我心中有大爱,身上有力量!我要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才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中国男人”,正如唐朝·王勃《滕王阁序》所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作者仿佛是运用白描写法创作出的一幅简笔画,粗中有细的勾勒出主人公——顾祥其人其貌、其事其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教育启迪。而后作者又浓墨重彩地进行议论:“生活简单,环境简陋,但顾祥其事不平凡,其人不简单”。类似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绝妙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题的作用。这不仅为作者四次拜访顾祥奠定了情感基础,同时也是作者对顾祥“好”的最好诠释。
  (二)联想对比
  对比,使人物呼之欲出,生动形象。例如写顾祥家舍寒酸、生活窘迫、情感失落时,主人公依然积极乐观、昂扬向上,依然笔耕不辍。更难以想象的是作者生动形象又高屋建瓴地引用了一个例子来对比衬托。作者巧举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江西瑞金茅坪八角楼里,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不朽的光辉著作来联想与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顾祥的人格力量,精神品质,行动举措的与众不同,一位农民“草根作家”便从这里走出……
  (三)列数字
  作者为突出强调并特意展现顾祥创作作品的质与量,作者不吝笔墨详列了顾祥多年来发表作品的时间、文题、出版刊物和网络平台名称等,由此可见作者严谨的文风和务实的作风,也使顾祥的作品真实可信。尤其是对顾祥作品中精彩纷呈的段落语句,进行摘录并给予高评谬赞,既突出了顾祥作品质量上佳,又反映了其作品数量之多,更透视出作者对顾祥作品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四)语言优美
  作者博览群书,文史知识丰富,文字功底深厚,感情真挚细腻。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或是抒情,都尽量做到遣词用句精准恰当,合乎情理,贴近实际,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尤其是文中引用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可谓妙笔生花,给读者带来视觉审美享受,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嫁人就嫁顾祥》是一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时代气息,贴近农村和农民生活实际的精美之作。我如饥似渴拜读之后,终于较完整地了解了顾祥其人其事其作,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作者其人其事其品其行,更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与顾祥这位农民兄弟之间纯洁无瑕的阶级感情,更深深地体会到中华文明“情”的无疆与博大,更深信文友之间的“赏”是多么地珍贵。在此,我也发自肺腑坦言:若来世转成女性,嫁人就嫁顾祥!

(责任编辑:红枫)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