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化 > 文坛往事 >

1968年作家杨朔为何看到一行粉笔字后自杀(2)

时间: 2014-01-09 16:13 来源: 未知 作者: 江南 点击:

今天回过头来看,1961年是杨朔人生的顶峰。

1961 年4月29日的《人民日报》第八版刊登了一篇杨朔的旅日游记《樱花雨》。文章把美军在日本的势力比作摧残樱花的风雨,而把日本人民比作在风雨中开放的樱 花。毛泽东在这篇文章的标题旁写道:“江青阅,好文章。阅后退毛。”(《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九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在 此之前,杨朔很多散文名篇,比如收在语文教科书中的《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都写于1961年。是年3月,他的散文集《东风第一枝》出版不 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报》等报刊相继刊发评论文章,冰心、曹禺、周立波纷纷撰文予以肯定。

杨 朔的散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抒情不是直抒,它先写一件事、一种物、一个人,然后再引出情和理。其中的情和理是主观上设计好的,因此所写的人物和故事实 际上是作者思想的一个注解,用之则来,不用则去,没有本身存在的规律,是主题先行,人物紧跟”。(梁衡《真实,散文的生命》,原载于《山西文学》1984 年)

《雪浪花》是杨朔的代表作。作品叙述“我”在海滨修养时遇到一位人称“老泰山”的 渔民,缘起是海边的几个姑娘正在嬉戏,追逐浪花,议论着礁石的坑窝。就在姑娘们感到不解时,一个欢乐的声音从后面传来:“是叫浪花咬的”,发出这个声音的 正是老泰山。随后老泰山来了一番政治说教:浪花心齐,“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教它变个模样儿”。结尾时便把开头的浪花和老泰 山说的话来一个“上纲”:“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中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勤勤恳恳塑 造着人民的江山。”

杨朔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献身民族解放的洪流中。他们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作家。1949年以后,一个抒情的时代到来。“文革”前“十七年”,文艺作品的主要任务是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家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歌颂体”,这既是一种艺术手段,也是一种政治态度。

杨朔的创作,鲜明地体现了这个轨迹。在散文创作中,他执着于对光明和未来的赞颂,成为时代大合唱中的一名红得发紫的抒情歌手。

一个老实人的“文革”宿命

但正是这位红得发紫的时代歌手,仍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时代的漩涡中。

“文革”开始后,“和大”所有驻外人员陆续调回北京“接受运动的考验”。原有领导干部一律“靠边站”,由造反派掌权。第一步就是把批斗对象隔离起来,军代表给每人成立“专案组”,进行“内部审查”,被隔离审查的大约有六七个人,杨朔也在其中。

资中筠一直觉得杨朔很“无辜”,因为他是个思想上力求进步,十分注意自我改造的人。

早 在1949年所写的《我的改造》中,杨朔对自己以前所写的作品就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此前的作品多是描写革命军人和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杨朔说:“我不是 他们中的一个,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更无从体味到他们的欢乐和痛苦。我胡乱地写了些东西,可笑啊,大半是概念的,缺乏生活,没有感情,我在笔下侮辱了我 所尊敬的人民。”

杨朔发表于1960年1月10日《光明日报》上的《应该作一个阶级战士》一文,这样写道,“党常常教导我们:‘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也正是教给我们这个真理。政治本身就是一个或几个阶级对别的一个或几个阶级的统治或斗争。而文学正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

“现在看杨朔的作品,非常正统。他没有批判性思想,一直都是非常真诚进行歌颂的。杨朔特别相信党。他对当时的运动没有任何异议,是很老实的一个人。”资中筠说。

尽管如此忠诚地与领袖保持一致,杨朔也没能逃脱挨整的宿命。

贴大字报、揪走资派、成立战斗组……,不过在资中筠的记忆中,“和大”的造反派还算温和,没有关牛棚、打人、武斗,只是在大字报上无情批判,批斗会上高声喊口号。

运动开始之后,杨朔曾真诚检讨过买房子一事。他用稿费买了几间房子,被批判为“变修”的证据之一。杨朔真诚地接受批判,他检讨说,无产阶级作家怎么能买房子呢?说明自己是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了。

资中筠记得,“和大”的造反派头头是外语学院毕业的一名业务拔尖的高材生,比较“讲政策”,多次制止动武,并且反对“扩大打击面”。另外一些人就不大满意,觉得不过瘾,有人贴大字报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据杨朔的养女杨渡说,当时给杨朔定的罪名是“丁(丁玲)陈(陈企霞)反党集团黑干将”,说他的《雪浪花》是给彭德怀翻案,《荔枝蜜》中工蜂供奉蜂王是影射毛泽东。

但这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罪证”。据资中筠回忆,杨朔没有特殊历史问题,中央文革也没有点名评批判他的某一篇文章。只不过因为杨朔是领导,又是作家,在那种特殊历史环境中必然会被揪出来。“印象中红卫兵小将都是鸡蛋里挑骨头,为批判而批判。”

资 中筠记得,在杨朔去世前不久,有一个自诩“根红苗正”的勤杂工,在院子里的地上用粉笔写了“打倒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杨朔”几个大字。杨朔被送进隔离室之前 看到了这几个字。在这之前,他还没有被扣上“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帽子,这些字样是军代表来了之后才出现的,所以杨朔可能以为这是军代表给他定的性。他 关进隔离室之后,曾递条子出来,要求与军代表谈话。军代表没有理会。谁知,杨朔就自杀了。“杨朔比较迂,他太老实,太相信党,太认可军代表的权威。”资中 筠说。

(责任编辑:江南)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