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7月28日,因为一篇2013年5月31日名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新闻报道,网友们炸了。事实上,有关消息早在06年就已被媒体爆出,在十年后的今天还能引起网民热议,恐怕是因为本该解决的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所有人都“同意”,违法行为就可以不追究吗?郜艳敏这个名字一次被大众所熟悉,是在2006年5月,燕赵都市报刊登了她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她迅速成为海内外媒体聚焦的新闻人物。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湖南卫视、河南卫视、凤凰卫视以及香港《大公报》、《南风窗》等几十家媒体聚焦下岸村,数百家报刊、网站纷纷转载。 2007年1月8日,郜艳敏被评为“2006年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同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她的事迹改编成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通过搜索可以发现,与郜艳敏相关的报道主题多为“感动”或“同情”,百度搜索翻了十几页,没有见到一篇报道与追责相关。 一个本该上《今日说法》探究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的问题,却被做成了“感动中国”,是四面八方涌来的“同意”惹的祸。 首先,村民们“同意”。凤凰卫视《冷暖人生》中提到,这个穷山村40户人家买来了30多个媳妇。可见“买媳妇”这种做法早已是村民、村干部公开的秘密;其次,郜艳敏的父母同意。获准回家探亲后,郜艳敏问父母能不能不回去了,父母的回答却是否定的。一个失了身的女孩子回到同样贫穷的家乡,迎接她的命运可能比在被拐去的村子做老师更加灰暗。最终,是郜艳敏自己的认命。而郜艳敏的认命,更像是被各个“同意”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因为村民默许,她很难跑出来;因为社会的压力,父母默许,她即使跑出了山,也无家可归。 然而,在所有人甚至受害者自身都“同意”的状态下,犯罪行为就不应该被追查,违法行为就不应该被追究了吗?令人震惊的是,当时政府不但没有针对此次事件展开调查与救助,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扮演了“帮凶”的角色。 不追查不救助,政府还成了监视被拐女的“帮凶”郜艳敏被拐12年后,获得了媒体的关注。12年前,郜艳敏初到下岸村时,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婆家人的监视。12年后,郜艳敏受到了另外一种监视,来源竟然是当地政府。 下岸村村民们告诉《南风窗》的记者,县、镇干部在下岸村站岗40多天,阻挡前来采访郜艳敏的媒体记者。这期间,除了去山外邮局取包裹,郜艳敏不能随便离开下岸村。并且由中心小学向下岸村教学点派来另一位女教师和郜艳敏共同工作,不过她的主要任务之一却是注意来访的记者,及时向镇里报告。 政府不仅监视郜艳敏,还要禁止她代课。曲阳县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称:“县上一些人很恼怒,说她给曲阳教育系统找了许多麻烦,他们宁愿让孩子们走10里路去山外上学,也不愿让郜老师再干这个工作。”消息被披露后,上百名读者致电新闻媒体,对曲阳教育局这一做法表示不满。舆论压力之下,曲阳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尊重现实,教学点暂不取消,郜艳敏老师继续留任。 地方领导掩饰管理下的丑事,自然不是荣誉感促使,而是为了自己升迁的道路不被堵死。这就不能不与眼下的官员政绩考核、升迁罢黜联系起来。只要能封锁消息不叫上级知道就可以顺利升迁。一出事先捂上,但那些被掩盖的丑事却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甚至引发更大的祸患。 十年了,该给当地被拐妇女儿童一个答案从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发生了哪些改变,十年后的今天旧事重提,能给被拐的妇女儿童带去什么样的影响? 2007年春,郜艳敏自己掏了1000多元钱请了推土机来修村里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羊肠小路”路。路好容易垫平了,可一场大雨又把路冲烂了。郜艳敏仍然坚持,当年就是这短短的六七里,她12年都没有走出来。 2012年9月《燕赵都市报》报道,在热心读者的帮助下,村小学那几间破旧、漏雨的石屋全部翻新,并拉起了院墙。每年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些外地的热心人来给孩子们送文具的。冬天里,热心人士们还会送棉衣、油面来。我们感动于人们的爱心,但同时可以发现,这里的教育问题、贫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013年12月,据《燕赵晚报》报道,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保定曲阳11村民从云南拐卖儿童达22人。到这里,政府掩盖丑事的做法东窗事发,遮不住了。 我们不知道这十年里地方政府有没有作为,但可以看出,拐卖人口、教育资源稀缺、贫困这些问题在两年前依旧困扰着当地人。 昨日上午,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通过实名认证微博称:“人贩子必须严惩,买主也须追究刑事责任。对受害人应当救助,不能纵容拐卖、同情买主。已部署当地警方调查。”十年了,不知道这次,能不能给她们一个答案。 |
(责任编辑: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