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纳兰是在我十一岁的时候。当时我非常崇拜康熙,看过几部关于康熙的纪录片、影视剧,期间我知道了被世人视为“满清第一才子”的纳兰性德。 一读纳兰,我觉得他恃才傲物、不识抬举;再读纳兰,我发现他有太多的不甘和无奈;三读纳兰,我读出了他的苦。我从他的诗词中看到了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心酸。他在生活、朋友和仕途方面都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打击。 讲纳兰性德,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生活背景。他的种种经历都离不开政治。他有一个好朋友,叫爱新觉罗·玄烨。从十六岁开始,纳兰就做了康熙的伴读,后来升为御前侍卫,帮助康熙亲政、平定三藩等等,在康熙年间的诸多功业中,都有纳兰性德建言献策、奔走效力。 康熙与纳兰,算是结交于微时,并且对纳兰有知遇之恩。患难之交,朝夕相处,纳兰与康熙的关系自然与普通君臣关系不同。然而,康熙作为帝王,要驾驭群臣、制衡朝局、维护帝王威严,不得不出于种种政治原因一次次打击纳兰。 书生意气的纳兰性德一生都不甘心在康熙面前做奴颜婢膝的奴才,因此一次次顶撞康熙。 友谊和政治之间的Battle,在他二人之间展开……
第一战:碑文风波 康熙让纳兰性德为皇考顺治帝写一贴《神功圣德碑》碑文,将顺治在《罪己诏》中给自己拟定的十四条罪状,改写成十四条功德(这十四条罪状,其中有一条就是“提倡满汉一体”),而且许诺纳兰,后果由康熙一力承担。 此时,与纳兰青梅竹马的表妹,纳喇惠儿正奉旨准备参加选秀。康熙允诺,纳兰在选秀时,会放过纳喇惠儿,成全二人。 然而,不出所料,纳兰性德写就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引起了朝中议政王大臣和诸位贵族的反对——顺治自拟的十四条罪状,都减损了这些贵族的利益,引起朝中大臣不满和抗议。因此顺治为平定王公大臣的不满,稳定朝局,在去世前将其拟为“罪状”。 康熙要将其改为功德,实际上是肯定顺治减损王公大臣贵族特权的措施,必定遭到朝中反对。 应该说,顺治的这十四项措施,从长久来看都是有利于清朝长治久安的。但是,此时康熙尚未亲政,康熙与朝中辅臣、议政王大臣的关系相当微妙,可以说当时孝庄祖孙二人在处理朝政时如履薄冰。 纳兰写的碑文,可捅了马蜂窝,也惹怒了孝庄。孝庄为了稳定朝局,维护康熙的帝位,要将纳兰送去刑部议罪。后来康熙求情,孝庄答应放过纳兰,但不得不给他惩罚,实际却是拯救——将其表妹纳喇惠儿留在宫中做嫔妃——倘若放过纳喇惠儿,未经选秀的女子与人私定终身,按照律法,纳兰一族都会被牵连。 无可奈何,康熙答应纳兰的事情没有做到。可以说,年少的君臣二人都受到了打击。这一次,终究是康熙负了纳兰。另外,插一句题外话,纳喇惠儿生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大阿哥胤褆。
第二战:科考之路 纳兰性德参加科考,此时康熙已经亲政,作为帝王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威严。 康熙为了打压他的傲气,压了他几名,给了他一个二甲第二,还给出他五品翰林院编修的职位。依照纳兰性德二甲第二的名次,还够不到这个职位。因此在旁人看来,这是对纳兰家天大的恩典。 然而,在纳兰性德看来,这是对他的羞辱,是康熙在故意坑他,心中郁郁不平,出言顶撞康熙。 要知道,科举前几名都是皇上御笔钦点。纳兰不满意自己的名次,在旁人看来,这就是意指康熙不会明断、不是明君啊。 纳兰明珠吓得磕头如捣蒜,索额图则是幸灾乐祸,等着皇上降罪纳兰家。 康熙是很懂得制衡之术的。在朝堂上,明珠一党与索额图一党已经将朝局一分为二,分庭抗礼。基本上朝廷大小事务,明珠与索额图都意见相左,你争我斗;在后宫里,皇后是索额图的侄女,贵妃纳喇氏是明珠的亲眷,二人平分秋色;在皇嗣方面,索额图扶持皇后所出的嫡子,明珠党扶持贵妃所出的皇长子。在方方面面都意见相左互争高下。 但是无论如何争斗,他们的意见基本上都有利于朝廷,不然康熙和政敌,都不会放过他们。所以,康熙在方方面面都要需要做到平衡两者。 当时正值平藩用人之际,康熙觉得此事不可闹大,不然会挫伤主战的明党,让索额图等主和之臣占了上风。因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未计较,反正明珠回家也不会轻易饶过他儿子。 明珠对于康熙没有降罪而感恩戴德,然而纳兰性德更觉得是莫大的羞辱。此后一年多,纳兰性德赋闲在家,受了冷落。 其实,自康熙亲政后,康熙与纳兰的友情,就不会再像之前一般简单。再深的友谊也难以填平地位上的悬殊。 两个都是重情重义的人,当他们的这种友情面对着封建等级的考验,两个人都受了伤。 一次次的顶撞与一次次的愤怒,这是政治对他们彼此的打击。康熙在这种打击中锤炼了心智,历练成了一代君王,纳兰却没有磨炼成一代名臣。 但是不管怎样,这君臣二人都认为,对方是值得交的朋友。 虽然屡次被纳兰这个臣子、奴才顶撞,颜面尽失,康熙从来没有怀疑过纳兰的忠诚。 即使多次受挫,纳兰也仍然坚信康熙会开创盛世,愿意为康熙效劳。 因此,一年后,康熙再度启用纳兰。纳兰为裕亲王福全出计献策,成功将吴三桂拦在长江南岸,为清军渡江收复失地争取了有利的时机。
第三战:南巡求官 三藩平定后,一向主和的索额图受到重创,再加之皇后赫舍里薨逝。朝堂上明珠一党独大。为制衡朝局,康熙冷落明珠。加之汉人学子入仕,明珠感觉到高处不胜寒。 康熙巡视江宁期间,提到开设博学鸿儒科,为更多汉人提供入仕为官的机会。明珠更感危机。见到和纳兰当年同为康熙伴读的曹寅已经外放为官,做了江宁织造,也希望儿子入朝的执念复燃。 在明珠多番逼迫下,纳兰无奈去向康熙求职。 康熙太了解纳兰的品性了,一向清高不愿当奴才,康熙当然也清楚,能让他说出这样的话,自然是因为明珠的逼迫。 出于对明珠一党的顾虑,不愿明珠党羽扩大左右朝局,康熙拒绝了纳兰的请求。 康熙的拒绝,使纳兰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打击。在加之爱妻卢氏的离去,纳兰心力交瘁,最终抑郁而终。 纳兰临终前对康熙说——结识康熙,我幸我哀。幸运的是陪伴了一生的君主是一代明君;悲哀的是一生不愿做奴才,最终却不得不服输,输赢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是做人的心性和格局。 而今才道当时错,君子之交最终难敌政治。如果没有如此封严的等级,放在今天,康熙和纳兰,应该会是惺惺相惜的伙伴吧。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