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在性格上相似: 1)虽是书生,却不畏死: 汪的刺杀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汪作了汉奸,但我想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因为怕死才当汉奸的。 周曾在上海主管中共特高科活动,他临危不惧的胆识在困难的时候起了很大的作用。 2)两个人都能做到忍辱负重: 汪精卫离开重庆之前,给蒋介石留下一封长信,末尾写道:“今后兄为其易,而弟为其难。” 汪到日本去考察时,见识了日本的坚船利炮,感到中国绝无获胜的希望,遂决定投降。从这一点上,他的见识确实比蒋、毛略逊一筹:蒋坚信凭中国的地大物博,用空间换取时间,必能拖垮日本;毛则坚信任何时候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笔者一直认为,汪最终成为汉奸,是他的思维高度不够,没有蒋、毛的战略眼光,导致他做出了悲观的判断,进而也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我不同意汪是为了和蒋介石争夺权力而卖国求荣的。请看官不要骂,我有说出我观点的权力,你也有坚持你观点的权力。 周的忍辱负重也是尽人皆知,在文革期间凭一己之力,苦撑危局,使国家没变更坏,难能可贵。虽然他也做了很多坏事、恶事,但我更愿意相信那不是主观愿意,而是环境所迫。 最后,他们还有一个最耐人寻味的相似之处:慧眼识毛,对毛有知遇之恩,对毛的成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孙中山和陈独秀推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很多共产党员在保留党员身份的同时加入了国民党。一九二五年三月,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去世,汪精卫接任。由于汪、毛在上海时一块儿工作过,且汪极为赏识毛的才干,所以,同年九月份,毛一到广州,汪就推荐他代理自己做国民党的中央宣传部长。此后,宣传部创办了《政治周报》,毛任主编。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即,毛成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五名委员之一。大会第二年初召开时,向大会作宣传报告的是毛。 周呢,无论是毛在红四军期间,以及后来的长征期间,周都给予了毛巨大的支持。尤其是在遵义会议期间,周时任红军总政委,属于“最高三人团”成员,他 “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他的倡议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 也许是汪、周性格中都有“弱”的成分,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毛这种“强”人吧。 两个如此相似的人,一个骂名远扬,一个流芳于世,是自己的选择还是造化的选择?且待后人评说吧。 |
(责任编辑: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