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保护成难题 “保老城 建新城”如何协调 南京一共有2400多处文物保护,此外还有1000多处尚未核定为文保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怎么做好这些文物古迹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经济半小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南捕厅路最出名的古建筑,当属甘熙宅第,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国宝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竟然存在很大消防隐患,围墙外面竟然没有预留消防通道。 原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薛冰:就是文物局一再提醒他们,要留下(消防)防火通道,开发商寸土不让,一直把建筑建到甘熙故居围(墙)上。就一点不肯让。 南京城建艺术文化街区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晓元:这个里面还是有一些,存在一定的矛盾。 而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应该是减少人为地干预。薛冰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规划管市长还是市长管规划就是一个矛盾,这也是需要用法制来确立的。薛冰告诉记者,他也亲眼见证了一些南京文物保护成功的典型例子。 记者刘朝晖:这是1936年建造的民国建筑,叫美大纸行。几年前在改造拆迁的时候,这栋楼差点被拆掉,那么它是如何被保护下来的?又是如何修旧如旧的呢? 薛冰:2009年的时候,它从这边改造的时候,要去盖别墅的,那么国务院调查组来的时候,这个建筑就留下来。留下来以后,然后就做了维修,这个玻璃是后来加的呀,这个都是《文物保护法》上面有规定的,就是新造的部分,一定要区别于原有的部分。 而南京明城墙管理部门,对墙体的维护修缮,周边环境的整治方面也有很多突破。 记者刘朝晖:这里是南京的明城墙,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墙。几年前城墙两边还是一些棚户区,环境很差,而且分管的部门有六、七家单位,各管一块,那么它们是如何平衡文物保护和规划利用的呢?具体又是如何做的呢?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专职副书记曹方卿:过去我们城墙是分段分片管理的,没有统一管理。这一次城墙统一管理了以后,我们对25公里,现存的城墙进行了物理上的监测,在整个城墙段落,设置了500多个监控探头,一个月左右出一期数据,来进行针对城墙的维护或者修缮。 不仅如此,现在,南京市整体城市规划、定位也越来越清晰。 南京市规划局局长叶斌:我们从2001年开始,确立了一个所谓保老城、建新城的战略,把老城的开发量,包括有关的城市功能,适当地进行医治,另外一个,就把老城的人口的密度也降低下来。 |
(责任编辑: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