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随着科技的发达,信件已经不是我们联络感情的纽带,但它曾经在那个时代牵动我们的心思,撞击我们的灵魂。想起它,就想起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耳边仿佛还回荡着邮递员摁响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听到铃声的父亲急切走出屋外的脚步声。这份沉甸甸的思念啊,挥之不去的记忆!让我们轻轻地打捞岁月吧,回望我们从古到今感情维系的信件历程。
记得还是我念高中的时候,也就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校园里盛行交笔友,我也跟风,交了一个本地区的笔友。几乎每个星期都能寄出或者收到信件,信的内容都是些学习心得,但写信时喜悦的心情以及收信时的感动都在打开信纸的那一瞬升华!这个阶段,所有纯粹的情感都浓缩在薄薄的信件里!
从古到今,书信是人类表达情感最细腻的方式。在几千年来的人际交往、情感维系、信息沟通中,书信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书信在传播文化、提高语言驾驭能力、遣词训练和培养大众的写作水平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书更是心对心的道白和呼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此经典的诗句,描述了千百年来书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纽带作用。八、九十年代,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很多,家书就成了父母们最企盼的物件。因为邮递员要把村里的信都放在大队,所以,大队部成了父母们常去的地方。记忆最深刻的是信封上的邮票,一开始是8分钱,后来是2角,之后是1块钱,那小小的邮票贴在信封右上角,在那个没有现在通讯设备的时代,信件确是一种牵挂和乡愁。
书信在世世代代中成了人们思想沟通的第一条驿路,航行万里的第一座码头。如果把古往今来的一封封书信连接起来,那该是一条多么壮观的历史长河啊!
今天,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愈来愈方便和快捷。电话、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书信却越来越生疏了。
熟悉的传播古而有之,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开始通过邮驿来传递信函。最早把步传称为“邮”,把马传称为“驿”,后来统称为“邮驿”,邮驿是世界上最早的邮政雏形。到秦末汉初,官府在各地的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利用马、车、船等传递官方文书和军情。到了隋唐,邮驿更为发达。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驿更为突出。宋代的邮驿叫“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虽然叫“脚递”,但事实上是一种马递,速度要求日行四百里。到了元代,“急递铺”已经十分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了。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邮政,直到1896年才建立起来。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邮政网络四通八达,覆盖全国、联通世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通信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业务经营工作成效显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合作交流日益增强。
在当今世界,由于现代化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传统的通信被人们渐渐遗忘,只被看作是一种怀旧甚至是落后。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的传统信函,绝对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消失。因为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获知太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这些,恰恰又是现代化技术所不能带给我们的……
从古至今,书信手稿历来受到人们的珍惜呵护。通过手稿,可以识得书法艺术、为学历程,反映出书写人的真情实感。一笔一划,纸张墨香飘逸,浸透着亲切,其文献价值自然要高于刊印文本。书信手稿对于研究文学、历史、社会和个人,起着其它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显可贵。
书信简称为“信”,这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有许多名称和别名。
首先称雁足、雁帛、雁书:在中国,鸿雁一直是书信的象征。“鸿雁传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据《汉书》记载,苏武被拘匈奴,牧羊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对单于说,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到了一只从北方飞来的鸿雁,雁足上系着帛书,说苏武在荒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鸿雁因此成为了书信和通讯的象征。于是,书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还有称之为简、书的,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后来,书信也称为简。书、简小有不同,书长短并宜;还有柬,魏晋以后,“简”也写作“柬”,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今仍不乏使用;牍,古时写字用的木片,后来也指书信,如:尺牍;札、帖,札是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后用作书信别称,古代写在帛上的信则称帖;笺,笺是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用来写信或题词,所以,笺常被指为书信,如:雅笺、便笺;函,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也用函代指信件,如函件、来函、公函等;再有称亲笔信为手书、手札,称简短书信为短简、短书、小书,称答复的书简为答记,称佛家书信为法帖,称与人断绝交往的书信为绝交书,称不署名的书信为匿名信,称诽谤人的匿名信为飞书、飞文、飞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生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各国各时期信函的发展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
通信历史悠久,因此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趣闻。就咱们中国而言,古代设有驿站,专门有人骑马送信。如果遇有紧急情况,就在信封上插鸡毛作为暗号。风筝也曾被用做通信工具。据史书记载,南北朝时,侯景叛变,把梁武帝困在台城,与外部断绝联系。后来太子萧纲与大臣羊侃提出用风筝通信的办法将告急文书发出去,等来救兵才得以解围。另外,唐代大诗人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则是另一种通信方法——口信。
写到这里,很是感动这些信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传递着人类的大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邮递员骑着马、自行车、摩托车穿行在村和村之间、村和县城之间。他们穿着绿色衣服,成了人们的希望。他们不辞辛苦,兢兢业业,风里来雨里去,把自己心里的爱揉进信件或包裹里,带给一双双期盼的眼睛。那时,邮递员和村里的人们都很熟悉。他们就是一只只“鸿雁”,传递着一份美、一份最深情的告白!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