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文史汇编 >

元察罕脑儿行宫实地考辨

时间: 2018-04-17 19:48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郭郛 点击:

  小宏城——元世祖忽必烈察罕脑儿行宫,座落于闪电河畔西岸,现沽源县闪电河乡小宏城子村北。
  这座古老的废城,已有七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各代都给其布上一层绚丽的色彩。到了七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说它是辽代肖太后的“红都”,并给其杜撰出很多演义来。直到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陈得芝在《历史研究》八○年第一期发表了《元察罕脑儿行宫今地考》后,这个元代的重要地名才进一步澄清了混淆了几百年的区域概念,这在史学研究上,特别是对研究元代的文化、军事部署等方面贡献是巨大的。但该文对“察罕脑儿行宫” 的确切地址却疏忽了。他认为现在的大宏城是“察罕脑儿行宫”,小宏城是“明安驿”。经实地勘察和所掌握的有关史料印证。发现了其中的不实之处。
  “行宫”(以下简称察罕脑儿行宫)应是小宏城子,而不是大宏城子;明安驿应为现在的马神庙子(小宏城子东北十二华里处),而不是小宏城子。
  周伯琦《扈从诗后序》曰:“明日过桓州,至李陵台驿双庙儿,又明日至明安驿泥河儿,翌日至察罕脑儿,由此转西至怀秃脑儿。” 由此可见“明安驿”与“察罕脑儿” 不在同一址上,但距离又不会太远,正符合马神庙(明安驿)与囫囵淖(察罕脑儿)的距离。《后序》也纠正了其他史料,特别是《清史稿》《大清一统志》等清以来的史料对“明安驿”、“察罕脑儿行宫”、“西凉亭”、“白海行宫”的异名同地的说法。
  另有许有壬的诗《宿滦河望白海行宫》更清楚地说明“行宫” 与“驿站”的地貌和关系。诗曰: “下马河边市,遥瞻海上宫。水天涵野白,禁树拥云红。”
  闪电河,古称滦河,现下游沿叫滦河。
  “察罕脑儿” 是蒙语, 译为“白色的海子”, 元时称忽必烈西行宫为“白海行宫”,也称“察罕脑儿行宫”。
  “宿滦河望白海行宫”,是说在白海行宫附近有一个可供行人住宿的所在。这个所在就应该是明安驿。“下马河边市” 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明安驿的地理特征。看现今马神庙子实貌,闪电河水从古城正南而来,到离城墙东南角二十米处又顺城墙走向(东西) 缭绕, 宽处十几米, 窄处五、六米。到了城东南角已紧挨城墙。“下马河边市” 的感慨非常在情理。另“遥瞻海上宫”一句,是指怀着崇敬虔诚的心情望这座在元时名扬中外的行宫。这句很明白地说明了马神庙(驿) 与小宏城(宫) 决不在同一地点而是有一定距离的,隐隐约约能望得见。现视小宏城与马神庙一段的地形,这里全为沼泽地,长满一尺多高的“人头墩”,天涝时遍滩全溢着水。而地表平坦,没有任何遮挡物。远远望去定会产生:这座宫殿建筑在海上呀!另,此地常常出现“海市蜃楼”,故这样形容也是非常贴切的。然而,如果把小宏城说成是明安驿, 大宏城是行宫, 那么下马之后遥望“海上宫”一句显然与地表不符。小宏城西、东南是一溜土丘,比小宏城的城基起码高出三十多米。从小宏城望大宏城别说是下马,就是登上房顶也不可能望到。
  再从城的规模和出土文物看,大宏城不是行宫,也不会是元代的驿站和元代其他建筑。
  大宏城,在小宏城东南约五华里的囫囵淖(察罕淖儿) 东北,废古城正南正北方向,南墙长130米,北墙长177米;东、西墙各宽146米,有一东门。此城恰建筑在状若一口锅的土洼中, 南墙以房代之, 在此处南望,察罕脑儿尽收眼底。距南“墙” 北二十米,东西对应两处有凸起的建筑轮廓。“锅底”以及北墙根建筑已模糊难辨。从城内裸露的瓦、陶器看,瓦为布纹瓦、绳纹瓦两种;陶器为泥质灰陶(有少量暗纹斑灰陶) 粗绳红陶两种。从残陶沿部看出有罐、碗、盆等。
  小宏城,南北长374米,东两宽307米,有东、南、西三门。城墙里外均为石头垒就,中间夯混和土。石头里外层均为二尺,中间劣土三尺,计七尺。现尚有残墙2.5米高。城外为护城壕,已被风沙淤平。城南门为正门,铺方砖甬道,直通城中正中的大殿。大殿址高三米,南北长67米,东西宽32米。大殿西,南段有两座南北对应的建筑,北段有五处建筑,前一处与大殿正中平行,第二处与大殿尾平行,后三处一处比一处往西排。大殿东计有六处建筑,布局与大殿西大同小异。大殿址上有明显的顶柱石(已被人挖走)坑。
  整个城内建筑布局错落有数,建筑材料有汉白玉石条, 布纹瓦, 有绿、黄、兰三色琉璃瓦,滴水、雕饰都非常精美。瓷器也很为讲究,多为兰釉细瓷和白釉饰龙图案的器皿。在城内陆续出土过完整精美的瓷器和云龙饰纹斗状的铜具等珍贵文物。
  在城东,与北墙平行稍后,距大城东墙五十米,有一座南北长一百零八米,东西宽九十五米以砖墙围住的小城。该城为南门,与南门对正距北墙二十四米处有一座建筑,为四百四十八平方米。该址有已被刨走的柱顶石坑穴,建筑的残梁短檩均为火烧斑。门左右为对称的两处建筑, 均为646平方米。基高一米。门左建筑南北各有42平米的建筑一处;门右建筑曾挖掘出线轴状高一米,直径五十公分的铁柱两根,铁灶门一个,铁方砖(1.7尺×0.7尺×0.3 尺) 垒的灶膛,灶膛内满是兽骨和草木灰。此小城应为史称的“云需总管府”,与大城是同期建筑。
  距小城东北110米处有一个直径二十五米的大灰坑和与小城正北70米处,直径二十米的一个灰坑。在偏东北的第一个灰坑东为大片建筑群,从凸起的轮廓辨认出,该片建筑群中段为一条东西大街。大街南,房屋布局为四合院,数量不太多、距离较远。大街北房屋密集,占地面积也大,该片再往北为明显的四排四栋四合院,该处琉璃瓦甚多,四合院西为十二栋四合院,建筑材料与东四合院群基本相同。
  小城正北的灰坑周围分布八处建筑,灰坑北为两处带围子的住所,建筑为一正两厢。
  大城正北,六百米以外还有建筑,但难以辨别布局了。大城东门北靠城墙处全为建筑。
  小宏城城内城外出土文物很多,1980年有人在大灰坑处刨出过一条长约丈余冲压制成的表面漆镀的龙形铜片。还有铜佛爷、汉白玉坠饰、铜印、铜秤杆、铜镜等。还有一社员在耕地时耕出一口黑釉大缸,外直径51cm,内直径43cm,高69cm,腰围169cm。口盖一个三条腿平底铁锅、内装一对蛋青色高脖瓷瓶,约高30cm。据该人回顾瓶底部有“内府” 字样,可惜这对珍贵的瓷瓶被打碎扔掉了。
  社员彭德还挖掘出一个鹅蛋色瓷瓶,高约40cm,上有“友” 字,正看、倒看都是这样。
  出土瓷残片经鉴定均为元代瓷,而质地坝上的任何古城难以相比。
  另,在小宏城废城西南500米洼地处,有一片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古建筑遗址。现裸露地表的有整块大铜瓦和整块砖,有笼制花纹黑釉瓷缸,绿釉大瓷缸、鸡腿瓶。出土器皿泥质灰陶(陶片大都带眼,眼内有铁锯)为多,另有相当数量的暗纹灰陶;有少量白釉瓷器,但质量远不如小宏城城里以及小宏城周围的质地。
  诸多迹象表明察罕脑儿行宫是小宏城子,而决不会是大宏城子。那么小宏城南500米处的建筑,小宏城城东北的遗址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它们的联系是什么呢?
  公元1251年蒙哥(成吉思汗孙,元宪宗)即蒙古大汗位,命其弟忽必烈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遂从漠北迁到金莲川,并设立了府邸。
  金莲川,辽代称凉陉或炭山。辽以前叫曷里浒东川,指滦河上源,即现在的闪电河流域。金莲川是辽金皇帝清暑的地方,金建有“景明宫” 金世宗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盛夏,金世宗来这里避暑,看满滩遍野金莲花怒放,世宗曰:“莲者连也,取金枝玉叶相连之意。”(《金史·地理志》)遂更名曷里浒东川为“金莲川”。
  1251年忽必烈建立的府邸应该在哪里?经考查实地,据建筑材料和出土文物、残陶瓷片推断,应在距小宏城500米处的低洼处。从建筑材料看与小宏城纹饰质量大体相同,而使用器皿远不如小宏城以及小宏城周围的质地。可想当时忽必烈还不是皇帝,只是一名大将,其使用的器皿自然应该比皇帝的逊色,况当时忽必烈刚从漠北而来,多年的南征北战使他无暇系统地接受汉文化。
  忽必烈总管漠南地军国庶事后,大量接触了汉人,中原文化对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况忽必烈度量弘广,能揽住英才,并量才委以大任。由于这样,中原有志之士纷纷投到金莲川,成为他的座上客。这帮人称金莲川幕僚。
  刘秉忠便是出类拔萃的金莲川幕僚之一。刘秉忠,宇仲晦,1216年生于邢州,曾名侃,又名子聪。自号藏春散人。他无书不读,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他是一个学兼儒、释、道三家,多才多艺的青年学者。忽必烈受了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影响,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他主张改汉制、用汉法,对刘秉忠的建议更是言听计从。在此期间忽必烈萌动了, “念国家龙兴朔漠,奄有万邦,声传所覃, 地大且远,”于“会朝亲展,奉贡述职” 多所不便,遂动议以道里居中计,建城市,修宫室。(《金华黄先生文集,上都大龙兴万岩寺碑》)遂于宪宗四年(公元1256年)春三月,命刘秉忠及其弟子赵秉温“相宅筑城”。刘秉忠建议在桓州(今内蒙正兰旗四郎城,金置。) 东四十五里,滦水北,龙岗南建城,忽必烈同意。刘秉忠尽心尽力,三年后建成,1260 年赐名“开平府”,1263年升“上都”。
  公元1260年蒙哥汗死,阿里不哥在和林(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主持召开库里尔台(蒙族选举大汗的一种形式) 大会称帝, 宣布要坚守祖宗之法。接着,忽必烈破例不经库里尔台大会决定, 在上都(开平) 自立为帝,宣布要改汉制,用汉法。刘秉忠上书,建议“改元建号”,忽必烈采纳,建元为中统。从1260年到1264年,蒙古统治者内部发生战争。结果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也打败了其他反对他的人。改革派战胜守旧派,为蒙古族从奴隶制进到封建制创造了条件。
  燕京(今北京)原为辽、金旧都,形势占据要冲。刘秉忠建议定都于燕,忽必烈同意,改燕京为中都。并又派遣刘秉忠于金中都大兴府东北,筑宫城,建宗庙。1271年改名为大都。大都(北京)、上都(内蒙正兰旗四郎城东),两都并雄。
  元朝皇帝从忽必烈起,每年夏季都在上都地区驻跸。一般到七月下旬返回大都,在此期间举行诸王朝会,开诈马宴,望祭陵寝等重要活动。所以上都地位非常重要,经查史料得知从忽必烈起大部分皇帝在上都即位。
  从忽必烈起,制定定期巡幸两都制度,根据忽必烈的旨意,上都东西驿道各建一所行宫,以备皇帝游猎时居住,通常称为“东凉亭” 和“西凉亭”(也叫白海行宫,察罕脑儿行宫)。
  察罕脑儿行宫始建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281年),“甲辰,作行宫于察罕儿。”(《元史·世祖本纪》)这便是现小宏城城址。小宏城南址是1251年建的“金莲川幕府”,两址建筑时间相距三十年。另据王恽《中堂事纪》所载,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已建行宫,该址应在哪里?经考查实地,应在小宏城东北110米大灰坑(元“望燎”,仪用,在坑内堆积柴草,草土放整牛、羊、黍、稷、玉币、馔食等,然后燃着)正北,此处,南北向七排房,每排四栋,排与排之间六十米,栋与栋之间三十六米。此处建筑均为四合院,布局对称,脊瓦雕龙饰凤,有狮头滴水,黄、绿琉璃瓦遍地皆是。此处瓷器也较考究。
  由此可见,小宏城建筑分为三个阶段。
  大宏城古城不是元察罕脑儿行宫,也不是元代建筑。经有关史料和出土砖、瓦、陶器等文物推断,大宏城古城应是北魏时拓跋部所建。
  南北朝时,离散部落中的拓跋部崛起,到禄官任酋长时,他把疆域分成三部,自己率一部“居上谷(宣化)北,濡(滦河)源西”。《北史·昭帝纪》公元386年,拓跋鲜卑的杰出领袖拓跋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北魏政权,建都平城(今大同)。魏元明帝时,游牧的柔然人是北魏的劲敌,为了抵御柔然,屏蔽平城的安全,遂在今河套西北到张北一线建立六大军事重镇。怀荒(今河北张北)、御夷镇(应是今大宏城遗址)。据《水经注》载:“濡水(滦河,闪电河) 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西北经御夷故城……北流左道则连泉注焉水出故城东,西北流经故城南又西屈而北流,经故城北连结两池沼……” 《水经注》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御夷镇的方位,实地考查就更证实大宏城就是北魏时期的六大军事重镇之一——夷镇。
  以上史料说明,在禄官任酋长时率部驻大宏城,后北魏建国时治六大镇,御夷镇治大宏城,后御夷镇迁赤城北。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