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流淌,催生着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沽源县物资交流大会,越办越红火,新的文化元素不断地增加,会场在不断地扩大,商户来自全国各地,有上百家之多,会期也由十天延长到十五天。1989年会场的大戏取消了“布围子”,看大戏不再收门票,唱大戏的费用支出由“大会秘书处”筹措的经费中支出。当时是孙文芳同志任县工商局局长.现在不少的老年人都还记的孙文芳局长在那天说的话,他在赶会的开幕式上说:今年看戏不要钱,谁想看谁看。等到闭幕的那天他又说:今年赶会不要钱很好,大家想看就看,不想看拿上“小板凳”就走,明年我们还这样。从那时起看大戏就不要钱了,剧团从那时起再也不用“布围子”了。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的提高,物资交流会除了县城举办外,各个乡镇也届时举办。它像似甘醇的酒,甜美的歌,在沽源人的脑际里萦绕、沉醉。它成了沽源人期盼的“春晚”,它给沽源人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历史在传承中进步,在生活里思索,在文化中感悟,在现代激情里加速。沽源的历史脚步踏着划时代的交响旋律,大踏步地走进了新的世纪,新的春天。物资交流大会也在思索、感悟、激情中发展和传承,由粗放性的物资交流,发展成为时尚展销、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旅游购物、情感交流、戏剧表演、曲艺杂谈等多种形式的商贸集会,文化集会,是沽源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也是宣传沽源,让外地人了解沽源的窗口,也是不同层次,不同心态,不同思想的沽源人展示自我的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主戏台随岁月洗礼,其址几易,不断更换容颜。1992年由政府出资在人民街南部专门盖起了大戏台,随着交流会规模的不断扩大,2004年又在汽车站南盖了新戏楼。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起会”的固定时间,会期15天也成了不言而喻的习惯。 每到七月,是沽源最好的季节。漫天蔽野的绿色里点缀着五彩缤纷的花朵,柔情万种的朵朵白云,漂浮在湛蓝湛蓝的天上,天气不冷也不热。庄户人刚刚把庄稼种到地里,还不到锄地的时候,正是农闲的季节,人们拆洗拆洗被褥,整理好家务就等着“赶会”。农家的妇女们习惯的凑在一起,聚到大街的阴凉处说说去年“赶会”的盛况,感慨一下至今还未消尽的余兴,喜说爱道的女人总会拉着长音:“娘---呀---去年我没有顾上买这个,没有顾上买那个,今年可得买上”一是显白自己的见识,再是炫耀一下自己家生活的富裕。也有刚订下儿媳,还未过门的婆婆家,也要问问别的妇女,该给未过门的儿媳妇准备多少钱……说长的道短的都有,不管是那种心态的表露都是对“会期”的期盼和等待。 十五号“起会”,十三号就有了赶会的气息和氛围。最先张罗的是“存车处”的那些人,他们按大会秘书处,规划的地段早早地用白石灰粉划出一道道白印,圈出属于自己的地块,你可别小看存车看车这活儿,一天下来也能挣不少的钱。也为”赶会的人们提个供服务,看看红火、凑个热闹。紧接着就是各大、小商团、商户蜂拥而至,有上海的、广州的、南京的、温州的、北京的、天津的、廊坊的、保定的、也有临近区县的。前来为大会助兴的大、小文艺团体紧随其后,眨眼之间整个会场建满了各式各样的布棚,一个连着一个,一排挨着一排,这哪是集会会场,象似一座新型的、带有时代文化激情的商贸之街、文化之街、娱乐之街、饮食之街相连在一起的城堡。它比“天津劝业场”多了几分淳朴,比“上海外滩”多了几分热烈,比“北京王府井”多了几分激情。到了十四号下午,这座好似新起的城堡街井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各自都打出自己的招牌和标志。主会场那座高高的戏楼位于会场中央。围着主会场,从南至北、由东到西,分布着不同的功能区域。忙碌的人群,不停的脚步,接电的,挂彩的穿梭在店铺、街井的来来回回,为大会的开幕做着最后的准备。 十五号晚上,会场内外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会场的街景、面铺光束闪烁,天空中燃放的爆竹焰火,映红了星海银河,羞闭了皓洁月色。 各大、小文艺表演团体齐聚戏楼的舞台,都拿出各自的绝技、品牌竞相亮相,“物资交流大会’ 正式拉开序幕。 到会期的第三天,前来“赶会”的人越来越多,南来的北徍的、轻骑的、驾车的、单行的、相随的,人流、车流齐聚会场。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年轻人装束时尚,沽源的天气气温不高,女儿家平时很少穿裙子,可到了会期这几天她们都要把最好的裙子拿出了,在家里穿了这件再试试那件,恨不得把所有的裙子都穿上,好在人群里展示一下自己的美丽和漂亮。男青年也要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穿上,趁机显示一下自己的潇洒,就是中、老年人也得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即便是走出了家门也还要返回去,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穿戴的是否得体合适、因为瞧灯看唱,穿戴的体面好看些,是自古以来遗留下的传统习俗,也是沽源草原的民风文化。 赶会购物,是新时代会场的主流。会场搭建的临时性商场货棚,成为会场最主要的区域,日用百货、五金家电、农资极具、干鲜水果、土特杂品、烟酒副食、服装鞋帽,应有尽有,品种齐全,琳琅满目。这家货棚写出“清仓处理”,那家商铺又标出“一次性甩卖”,什么展销、什么拍卖的横竖字幅都高高地挂在自家的门面处上,更有的商家用上了电子影像设备,高声地唱着、喊着,用尽一切处销手段兜揽着生意。购物最多的人妇女,她们相随着、簇拥着,走了这家窜那家,比较着挑选着,讨价还价着。要说赶会期间的东西真还不贵,基本上一般都比平时商店里的东西便宜一些,这主要是各商家在组织货源时就事先考虑到消费群体,大多商品都是面向农村,面向大众的。一般农村家庭在赶会时就基本上买齐了一年的日用,多是些内衣、内裤,成衣鞋帽之类,也有的家庭趁赶会时东西便宜,就把过大年的新衣服买好了。男人们买东西大多是离不开和生产、干活的商品,诸如大镰、镰刀、磨刀石以及牲畜用具等等。 要说赶会,人们都喜欢在饭棚里吃顿饭,不在饭棚里吃上一顿,算不上是赶会。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还不算富裕,没有太多的钱在饭棚里买饭吃,就在自己家里拿些熟食到饭棚里去吃,这叫带“干粮”,这不足奇,有意思的是生活富裕之家,其居就在会场附近,也要把家里准备好的酒菜带到会场,坐在饭棚里去吃,体会一下赶会的气息和氛围,还就是在些布衣百姓的所好和情趣,酿就了风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沉积。把沽源的沃野装饰的悠远豪放。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衣兜里的钱越来越多,赶会吃饭也追逐着新潮和时尚。会场里的饭棚、酒家,一家紧挨着一家,家常小炒、风味小吃、麻辣火烫、火锅烧烤、冷饮快餐样样具全。中、老年人不管花样是多是少,总还离不开成年的老酒和以往的猪头肉、猪肘子、猪蹄子,动物下水一类的熟食,还有那忘不了“炸油饼”。而女人们则喜欢吃碗凉粉和山西刀削面。吃的最新潮当属于年轻人,烧烤棚内,麻辣滩前座无虚席,好友、同学、同事相约相聚围坐在一起,喝啤酒。吃烧烤,说天道地,他们的热爱,他们的理想和激情随着酒香,在举杯换盏之间任意地飘洒。烧烤的摊点生意最火,烤的品种也最全,有烤羊肉窜、烤羊肾、烤鸡翅、鸡胸、鸡腿。还有烤鸽子,烤杏干等等,经营的时间也最长,从每日中午一直延续到深夜。 要说最热闹的场面,还得说文化娱乐区。在这个区域内有“儿童乐园”,有歌舞、马戏、杂技、车技、娱乐小技,有优雅通俗的也有激烈刺激的,儿童乐园是孩子们的天地,有孩子们喜欢的各种电动玩具,有各种水路游戏。要说激烈刺激的是年轻人喜欢的“空中飞车”、“悬转座椅“还有那些叫不上名字的游戏项目,让中老年人看了胆颤心惊,可那些参与的年轻人却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他们的气度、激情和胆量无不让人感叹,世界的未来真是他们的。娱乐区最引人注目了,有大孩子、青年人喜爱的碰碰车,套圈的、打枪的、射箭的等。有些游戏项目参与的人明知道赢不了项目的主人,也想赌一赌,试一试,为的是图个高兴痛快,为的是给物资交流大会助兴添彩。 不管节目有多少,场面有多大始终也冲击不了那台大戏,多少年,多少代那座大戏台始终是稳稳地坐在会场的中央。看大戏的人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不等大戏开场就早早地拿上小板凳、小马扎提前坐在会场等着看戏,有的老人看完“午场”连家也不回,吃点“干粮”等着看“晚场”。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也不觉的累。按这些老年人的解释,赶会就是去看戏,是人看人,是心灵的愉悦,是做人、做事总则的召唤,是伦理道德的传承和呼唤,是文化生活的享受,是百姓尊重历史和尊重艺术的真实表达,是对人文和历史的崇尚。 会期到了,还未消散的余兴只能在无奈的遗憾中发出长吁和短叹,期盼着来年。传承了上百年的“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的赶会不只是红火热闹,而是一种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永恒在沽源的草原上。 最可怀念和遗憾的是沽源县那庞大的牲畜交流市场的流失,这既是一个不可估量的经济缺项和损失,也是草原文化的流失,那一段定格的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最庆幸的是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多元性,精神粮食不在匮乏,物资交流大会这个传统的节日我们和我们后人会传承下去,读懂它的内涵,了解它的历史,沽源的交流会会代代相传。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