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辛勤耕作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坝上沽源县,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我没上过高中,也没上过大学,1985年初中毕业后,就因为家贫无奈地辍学了,那年我17岁。之后,便跟着同村的两个大人,背着行李卷儿外出打工了。同时,我也开始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艰辛的自学之路。1994年凭着一篇获奖作品(注:散文诗《故土恋》荣获当年中国鲁迅文学奖),我被省文联破格录用。从此,跳过了农门,改变了命运。不然,我和鲁迅小说中的闰土没什么两样:早早娶妻生子,双手像老树皮,冬天站在牛栏边晒太阳。 我的童年、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虽然那是一段血色的记忆,但在我的生命中永久地留下了一片生机勃发的翠绿,为我的一生打上了坚强的底色。正是童年、少年那段苦难的经历,洗涤了我的灵魂,成就了我的个性,培育了我命运的根基,使我一路披荆斩棘、奋勇直前走到了今天。 天道酬勤,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今天我有了自己的车子、房子、甚至位子,在众多人眼里,我也算一个成功者。但我时刻忘不了小时候的三个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庭的命运,改变国家的命运。 现在我虽然改变了家庭的命运,但我无法改变无数和我有着血肉感情相连的“闰土”们的命运,他们曾和我一起玩耍,一起长大。我也无法改变众多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们的命运。每次回到老家,他们的贫困和悲苦,他们的麻木和愚昧,他们的纯朴和善良都震撼着我、感动着我,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虽说眼下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鲁迅先生当年描写的“闰土”,在我们21世纪的今天仍然发生着,我们的农民兄弟依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依然是我国社会中一个最大的弱势群体。生活的沉重,思想的压抑,令许许多多的农民兄弟,继续重复着“闰土”的故事,重复着“闰土”的生活轨迹,我对他们始终怀着一种同情与关切的心理。 也许正因此,当改革开放的浪潮把我推向城市里时,我的目光仍然经常瞄向农村那片广阔的天地,使我一直寻思着,想为那些祖祖辈辈在黑土地、黄土地上胼手胝足,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们做点什么。 这些年在城市里工作,听惯了城里下岗工人的苦情苦况,可有谁会经常想到,比下岗工人更苦的还有9亿多农民! 酷热的夏季,看着城里的人们悠闲地在空调的丝丝冷风中,一边喝着啤酒享受着,一边还发着牢骚。这时候,我总会想起在家乡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们,他们挥汗如雨,辛勤耕耘,到头来还不知道有没有收成。 我的老家土地瘠薄,大多是靠天吃饭的旱作农业,而且是十年九旱。这几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当地农民又增加了错季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等一些副业收入。可就这也没什么保障,随着市场的波动,农民随时也会有风险。 记得有一年夏天回去,正赶上错季蔬菜的收获季节,头一天晚上在张家口市里,朋友在一家很有名的饭店请吃饭,一盘很简单的素炒白菜就是12元钱。等第二天回到坝上村里,一个山东的菜贩子正在收购白菜,一打听才2分钱一斤,十多米长的一辆大车装满了才600多元钱,农民除去种子、农药、化肥、浇水等开支还得赔钱,就这还不算在地里所投入的辛苦的劳动。这件事让我当时很震惊。 就在前年又发生了席卷全国奶业市场的三聚氢氨风波,农民的损失更是无法计数,轻者倒奶,重者杀牛。低价赔钱把奶牛当肉牛卖的事情也比比皆是,直到现在笼罩在农民头上的这股阴影还未散尽。 前年夏天回老家,正赶上“国家安全饮水工程”在我们村建设一个项目,为老百姓安装自来水,解决饮水困难。可尴尬的是,国家投资了几十万元打井、盖房、买机器、安装水泵,临到老百姓安装入户管道,每户只需出460元时,全村33户人家却有一半因为没钱不装了。这件事又一次振动了我,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拿出了6600元钱(平均每户200元)要求施工队全部安装。末了,又叮嘱村干部:困难户和孤寡老人可多分配一些,其他户可少分一些,一定要照顾到最弱势的群体。如今看到全村人都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我的心里很欣慰。 想一想,养育了我们这些城里人的9亿农民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也许是因为心中那抹不去的农民情结,在城市这十几年来,只要是农村或老家的人来找我,需要帮忙,我一般都是有求必应。一来是因为我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他们十分了解,他们一般不到万不得已或走投无路,是不会向你开口的。二来是我认为凭着自己的社会关系,办法总会比他们多一些。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也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在为他们解决一些问题或困难,有时候还得贴上费用。就是实在帮不了忙,我也会给他们买上一张返程的车票。因此,有很多朋友常常说我傻,可我又心甘情愿做这些事情。为此,妻子也曾埋怨过我,和我闹过意见。但时间久了,她也就理解了、释然了。 我们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谁去市场买菜,从不和菜贩为几毛钱讨价还价。他们起早贪黑不说,为进城卖点菜还得冒着被警察扣车罚款的风险,确实不容易。因此,我们家结下了不少这样的平民朋友。我们的真诚也赢得了他们的真诚,每当我们买菜的时候,他们总是拣最好的菜拿给我们。 在老家人的眼里,好多人认为我就像作家路遥小说里写的一样:我在城里把官熬大了,铺到家门口的红地毯就有几十里,出入都有专车和秘书…… 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在城市里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罢了。 这些年在城市里,也曾灯红酒绿过,也曾风光虚荣过,却常常面对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没了胃口,总想起家乡的那一碗香香的莜面、黄腾腾的糕。平日里也总是关心所有关于农村的消息,隔三差五地必须吃顿家乡饭,睡觉时做的美梦,也总是家乡的场景。 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一批又一批的农村人涌入城市。我想,这其中一定也有少数人断绝了和农村血肉亲情的联系,而大多数人的“闰土”情结也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无法摆脱对农村、对农民父老乡亲的牵挂。许多人也只是单身跳出了农门,却把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留在了农村。而这些已经成为了“城里”的人,又有哪一个没有经历过一个农村孩子向城市里奋斗过程的辛酸苦辣?这其中不乏自卑、胆怯、懦弱。他们先天就背负着乡下人的自卑感,而这自卑感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他们的心头,这自卑感让他们畏畏缩缩,和城里人保持着距离,不敢充分表现自己。 记得,还是1994年我在《河北文学报》报社做编辑的时候,有一位也是半途辍学的农村女孩,在给我的来信中说:“没有了大学文凭,如同一只死亡的小鸟,不知以后如何生存……”等等,后来她进城打工,也总是一个人闷闷不乐,不敢与城里人正面对话。试想,他们要褪去身上的自卑,需要一个何等艰难的过程?他们往往需要像愚公移山一样,慢慢地经过多少年一点一点地努力,才能把身上这座自卑的大山移去。 今天,我在城市里生活将近17个年头了,虽然我现在比任何一个城里人都要自信,我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也已经完全城市化了。并且,我站在了一个令很多城里人也仰慕的位子。但我明白,我的自信是我二十多年来不停地学习、奋斗,一点一点才获得的。我明白我的心,走过的是一条怎样艰辛的路。 心怀家乡,我灵魂深处的农民情结,将永远无法抹去! 今天,我以一个通过个人奋斗,在城市里站稳脚根的“农村人”的身份与广大的农民朋友们,说几句心里话。 一句话:我们农村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青年朋友们,一定要树立起主人的气概。人与人生来是平等的。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人与城市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但这差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公平,是中国户口制度和古老的城乡二元结构给我们中国人留下的一条鸿沟,这条鸿沟迟早会被填平的。(中国农民交纳了几千年的农业税赋,不就是在一夜之间取消了吗?)在人格与智力上,绝不存在什么劣等人。因此,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无论如何不能自卑,不能沮丧。我们大可不必去理会某些城里人浅薄的轻蔑与讥讽。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绝对不比谁差,我们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我们看看像曹德旺一样,向灾区仗义疏财的当代农民企业家们,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一句:我们农村青年一定要振奋起奋斗精神。主人的地位不是什么人恩赐的,差别的消灭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与其怨天尤人诅咒命运,自暴自弃虚度光阴,莫不如拿出中国农民坚韧不拔的意志来,咬紧牙关埋头奋斗。诚然,竞争的条件很不公平,但唯其不公平,才更需要我们有奋斗的精神。 再一句: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我们甚至应该为自己身为农民而感到自豪。试想,我们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又何尝不是建立在农民的基础之上?再试想,沿着血脉的长河追溯,我们的祖先又有哪一个不是农民?缘一脉眷恋回首,四海之内又有多少游子的情结,点缀在那茫茫的黑土地、红土地、黄土地上…… 主人气概也就是自尊;奋斗精神也就是自强;珍惜自己也就是自爱。有了这三条,不管眼下我们有多么困难,早晚会活得像个样子。倘若少了这三条,无论改革的时代给你创造了多少机缘,也都会化为泡影。 我非常喜欢《国际歌》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国际歌》里所唱的,绝不仅仅是工人的真理! 亲爱的农民朋友们,请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珍惜自己的历史机缘吧。你仔细瞧一瞧,当希望的钟声飘过二十一世纪的旷野,激荡的中国,正铺展开一片复苏的、矢待振兴的土地,走来的不正是一群群创世纪的农民吗? 亲爱的农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把我们的农村,把我们的家园建设的更美好!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