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去爬县城的东山。到达山顶,县城的建筑景观尽收眼底:成片的高楼,色彩繁多的建筑,用万花筒形容有点俗,可还真是贴切。爬东山, 不是第一次了。记忆最深的是,每次都会在山顶找自己的家。像在万花丛中找最喜欢的那一朵,不是很容易。可找来找去,总能寻得到。然后就有不小的喜悦感,就会大呼小叫。
这一次,又在山顶找自己家,竟然找不到了。我们的小平房被垛起的高楼挡在后面。于是就感叹这些年县城的变化,变得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大概十几年前吧,我从市里回来,班车进了沽源县城,首先看到的就是人民银行的那几栋高楼,通体镶白砖,白得夺目,很是有些震撼。如果是外地人,接下来,以为还会移步换景,有好的景观在前面等着,可却失望得很。越往东走,越破败,景是变换了,可有被骗的感觉,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被戏弄感。可现在不是了,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县城,都是一步一景。如果有外地朋友来,你可以自信地和他说,步子迈得慢些,沽源城市建设, 不会辜负你慢下的脚步。
说起这些年县城的变化,我应该是有些说话资格的。八岁我家从农村搬到县城,到2018 年已有四十年了,而这正好也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四十年来沽源县城发生的改变,切实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20 世纪80 年代,我们举家搬到县城,除去开阔了眼界外,吃喝居住其实和农村没多大区别。那时县城的住房多是土木建构,自然价钱也便宜。
在今天来看像是开玩笑,两大两小的房子不会超过千元,可仍然买不起。所以我们像大多数初到城里的农村人一样,租房子。
房东是个老太太,独自住着三间房,一间租给我家。租了不到半年,老太太打算去和儿子住,问要不要买她的房。独院,900元。我爸妈嫌贵。然后就有买家来看,我们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可是谁能想到,十几年后,这处房子是沽源县城最早拆迁的一批,据说补贴了二十多万。90年代的二十多万,不知是个什么概念。我知道的是,那时的万元户属于富裕阶层,百万就是富翁了。
老租房子,也不是个事儿,我妈说不像人过的日子。于是就借钱,加上攒的,凑了1000块,在老百货后面,买了两间平房。住了一年,邻居要卖房,最合适的买主就是我家。这是个大杂院,我家在最里面,本来可以圈成独院,过自己清静的日子。可我们已经在大杂院里住了一年多,和另外六家处得都很融洽,就不愿截成独院。我小时候住在农村,邻居的院墙都不往高垒,站在自家的院子里,可以畅通无阻地和邻居对话,甚至和邻居的邻居都可以说上话。那时院墙的作用不是用来隔挡隐私,只是标注地界。
买房后的大杂院,一共住六家,尽管各家情况不同,性格各异,但处得像个大家庭。早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大杂院里有了响动,于是有: 端着漱口缸子蹲在窗底刷牙的下岗工人;灶台不好烧,咳嗽着出来躲烟的老人;催着被窝里不愿上学孩子的母亲;掮着扁担去挑水的中年男人……我们在这个大院里住了十多年,住到躲烟的老人去世、住到下岗工人外出打工、住到我娶妻生子……再后来县城街上盖起了底商,我们把平房卖了,离开了大杂院。卖房的钱,一部分买了两间平房,一部分东借西凑交了底商的首付。东凑西借的部分,压得我们都纠结起了人生的意义。这都是新世纪开始三四年的事儿。
日月如梭。在我的记忆里,应该是2008年左右,经常能在县城的醒目处看到巨大的标语,内容是: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应该是经验作祟吧,每次看到这样口号式的标语,多少都会从心底上生出不屑或是反感来。先喊后做,或是喊了不做,总是让人不舒服。次数多了就不期盼了。
可这次是真的错了!因为这口号落在了实处。我切身的体会是,身边朋友生活上的变化。因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城市面貌提升计划, 是从县城西南开始推行。而我的朋友,就住在西围子。
朋友是个头脑灵活、敢作敢为的人。可时运不济,折腾了几年,差点回到“原始社会”。但世上没有白流的汗,赔本还能赚吆喝,他赚的是经验。经验有了,逢个时机就能东山再起。适逢沽源县“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的机遇。县城开发西围子占了他家五亩地,补贴了一大笔钱。凭着这笔钱, 他开起了服装专卖店,扯起了酒楼的招牌,挣得盆满钵满。可正在春风得意之际,2015 年、2016 年,连遭变故,生意急转直下。可2017 年又赶上了好时候,棚户区改造时,他家的平房拆迁时,又补了70 万。新血液的汩汩注入,使得船帆又鼓起来……
朋友三番五次赔钱时,常说黄鼠狼专咬病鸡。现在他得意了,聚会时常买单。有时喝了酒,天晚了,去公园醒酒,转过几条马路,就丢失了方向。看着夜晚里璀璨的灯火,说,我就不信,土生土长的沽源县城人能转了向? 另一个朋友说,别说黑夜转向,白天还转呢。盖了那么多小区,拓宽了那么多路,没转过向,那是没在街上走。当然,城建改造惠及每一人,我这个农村来的,也没被遗忘。2017 年重点改造西围子的棚户区,2018 年风水转到了东围子。我家的那三间房也在改造之中,补贴款自是少不了。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到礼拜天就和同学们疯玩,其中一个玩法就是逛大街。当时县城的中心在东围子。东围子坐落着几家国营的副食品门市部,还有全县唯一的百货商店。所谓逛大街就是挨门进这些商店,这家进,那家出,什么东西也不买,可乐趣丛生,又意犹未尽。因为门市部太少, 到了东桥头,感觉就到了郊区,总是不够逛。时光一晃到了今天,每到过年, 或是换季时陪着老婆孩子买衣服,就犯惆怅。因为店家太多,款式太多, 挑来挑去,眼花缭乱,又累又烦,可这烦乱,和当年比觉得有几分矫情。
上了初中,仍然玩兴不减。那是20 世纪80 年代末吧,我们都有了自行车。吃罢饭,和同学约好了上街比赛。从百货商店出发,一口气骑到三角营,因为全县只有这一条柏油路。到了三角营,就等于出了县城。可今天, 有时候我们从乡下回来,进了县城,就得在十字路口想一下,辨一下方向,不然找不到回家的路。因为沽源县的城市建设脚步太快了,有时去某个饭店聚会,都得求助导航。仔细想想,又很释然。从1978年开始,沽源县公路通车里程338公里,到2017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377.2公里。县内张石、张承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二秦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建成后可与张石高速衔接,届时3条高速公路可贯通全境。宝平线、半虎线、张沽线等省级县级公路连接贯通,形成四通八达的格局。这四通八达的道路格局,不迷失道路,倒显得奇怪了。
改革开放以来,沽源县在城市建设领域掀起了热潮,一步步朝着现代城市的方向发展。一品文城、百合花园、鑫鸿远等众多居民小区的楼群拔地而起,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有数据显示,四十年来,城区面积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50倍。县政府从90年代就开始提倡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市的指标很多,可如果没有文体广场,没有人民公园,那么这个城市怎么说都是欠缺的。2006年去我们邻近的蓝旗,县城不大,可公园占地足有县城的十分之一,我们就感叹沽源在这方面的落后。可是没几年工夫,文体广场、滨湖公园就相继建成,而且规模和占地都是让人惊讶的。特别是文体广场,矗立在县城的中心位置,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滨湖公园则是典型的园林公园,小河环抱,绿树成荫。每到傍晚时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让忙碌了一天的市民,有了个歇脚放松的场所。
站在今天,回头想想,四十年前,我一个农村来的灰头土脸的人,今天能穿得周吴郑王似的,在县城的人群里走,分辨不出来当年的模样。其中的改变,要感谢谁,我想生活在沽源县的每个人的心里,都跟明镜一样。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