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沽水风华 >

舌尖上的沽源——我所经历的沽源餐饮业发展片段侧记

时间: 2019-04-03 13:39 来源: 沽水风华 作者: 樊桂云 点击:
 
  爹曾经特别鄙夷地挖苦我,说我啥也干不了,就是个酒囊饭袋。现在回想起来,爹真的没有冤枉我。我也纳闷,快知天命的人了,过去许多重要的事情都像打了马赛克,模糊难忆,唯独吃肉、喝酒、下饭馆的经历, 任凭岁月的风吹雨打,仍旧保鲜靓丽。
  1976 年夏天,我六岁,生产队的一头母猪得病死掉。生产队长舍不得把猪扔掉,把猪肉以每斤1 毛的价钱卖给了社员。由于我家孩子多,队长对爹说,剩下的40 多斤猪骨头,给上8 毛钱完事。
  娘在外屋点着油灯连夜煮骨头,一群孩子趴在灶台上,抢着给娘烧火, 贪婪地吸着锅里热气腾腾的肉香味。现在记不清当时一家人是怎样热火朝天、激动万分地啃猪骨的场景了,只记得自己半夜起来偷啃猪骨头的经历。
  家里人都已熟睡,大概有凌晨两点左右,我光着身子,蹑手蹑脚来到外屋,大气也不敢喘,摸索到水缸上面的盆子,轻轻拿掉笼布,当手指碰触到硬邦邦的凉骨头时,一股暖流瞬间遍布全身。
  如果问我偷吃凉猪骨头的味道如何?我只能说,香!太香了!!真的太香了!!!那种刻骨铭心的香,是我用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
  第二天早晨,娘说,剩下的猪骨头被耗子偷啃了几块。爹说,耗子还会揭笼布?会专挑几块啃得干干净净?姐姐说,怪不得我后背油腻腻的, 原来是小六偷吃猪骨头的油手蹭上去的。说完使劲拧我的嘴头,骂我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好几天,我的嘴头被姐姐拧得都像猪嘴头一样高高的。
  时至今日,我还保留着啃凉骨头的习惯。凉骨头的香不是入胃,而是深深进入了我的骨髓。
  我真正下饭馆吃肉的经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念小学,农村刚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写作文,第一句都会写“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地”。当时在县城的东围子主要有红旗饭馆和回民饭馆两家。二哥骑自行车带我“赶会”,请我下的人生中第一次饭馆,就在红旗饭馆。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酱牛肉,酱牛肉的香味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硬是死缠烂磨央求二哥给上了两盘,另外二哥还点了一道西红柿炒鸡蛋。这也是我第一次吃这道菜。看着白盘子里红黄相间色彩鲜艳的西红柿炒鸡蛋,我很是惊讶,怎么西红柿会和鸡蛋一起炒?太不可思议了!西红柿不是像水果一样生吃的吗?
  自从那次吃了酱牛肉,以后有机会下馆子时,我都会装模作样像是见过大世面地和服务员说,来盘酱牛肉吧。
  1989年,我来到沽源一中读高中。县城仍旧是东西一条主街,街上有一些饭店,不是很多。那时,个别农村人来县城办事,下趟饭馆,来上两斤猪头肉,喝上几瓶啤酒也是习以为常的事儿。当然这些饭店也不怎么讲究装修,有时还挺脏的,从菜盘里捡出只苍蝇也不足为怪。
  生意最兴隆的地方是一中西侧的汽车站周围,一家铁棚衣帽店和一家铁棚百货商店是学生们特别喜欢光顾的地方。卖羊头羊蹄小摊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临街的一些小饭店,客人们出出进进,倍显生意兴隆。我们宿舍一共有8位同学,都是从农村来的,大家和我一样,几乎没下过饭馆。一天,大家商量集资,痛下狠心下个馆子,感受一下酒桌上的美妙状态。当时,我们去了车站对面的一家小饭馆,大家还有点不好意思,像哑巴一样用手比画着点了几个菜,记得有鱼香肉丝、炒羊杂、回锅肉、香菜拌辣椒、拌海带丝,要了两瓶沙城产的龙潭白酒——由于龙潭白酒的标签是黑色的,当时老百姓都称这酒为“黑标签”或“黑脸儿”。吃完饭结账,8个人共花了28块钱,但大家都是酒足饭饱,由于大家是初次饮酒,不胜酒力,回到宿舍个个酩酊大醉,东躺西歪昏睡在大通铺上。
  1995年秋天,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沽源南部的一个乡中教书。乡政府所在地地方不大,居住人口也不多,但街面上开了一家肉铺、三家饭馆,生意都还不错。没成家的年轻教师都住校,有时晚上没事干,爱玩扑克打拼伙。一次由我和张老师出去购买下酒菜,都快夜间12 点了,街上的饭馆仍开着门,而且有许多熟食供我们挑选。记得当时我们买了1个猪肘子、7个羊蹄子、2斤牛肉,当时只有1个鸡大腿,也就顺便买上了。
  回了学校,张老师不停地在塑料袋里翻找着,并惋惜地和我说,坏了,我们买的鸡大腿丢了。我嘻嘻一笑,鸡大腿早被我吃了。张老师纳闷地问我,啥时吃的?我说我们一路说话一路吃呗,到学校也吃完了。
  张老师惊愕不已,说我够狠的啊!如果换在20年前,我一个人敢独吞一个鸡大腿,非得有人和我拼命不可。我说,时代不一样了,就是啃条猪腿,也没人计较的。张老师呵呵一笑,对对。
  2003 年,我从乡里学校调到县城,当时县城的餐饮业比较发达了。县城开始流行盖楼房,各条街道的楼房底商,基本都有大大小小的饭店在营业,众多的饭店已经成为县城的一道独特风景。当时沽源蔬菜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外地客商和游人源源不断踏进沽源。手把肉、涮羊肉、婆婆丁、苦菜等这些地方特色食品成了招牌菜或主打菜。特别是桥西有一家大饭店的苦菜馅饺子成了人们进饭店的标配,价格还不便宜。山野菜也开始和鸡鸭鱼肉平起平坐了,餐桌对山野菜需求量剧增, 农民采的山野菜不是撒进猪圈,而是供进饭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竟然和猪抢食儿,想想,挺有意思。
  2008 年,我在乡镇工作。同事们开始有了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等不请自来的“富贵病”。究其原因,就是吃肉太多。早些年是因为营养不良得病,现在是因为营养过剩得病。不管怎么说,得“富贵病”还是需要条件和资本的。小时候,人们一年很难饱吃一顿肉,哪有资格得什么“富贵病”? 
  2018 年,侄儿办婚事,至少得提前三个多月就预订饭店,晚了根本订不上。现在饭店的接待能力也很强,五六十桌平常事儿,一百多桌也不成问题。结婚前一天的晚上,侄儿的外地同学得夜里两点才能到县城,侄儿说同学到了领出去吃个饭,我说凌晨两点去哪吃饭?侄儿说,街上大多烧烤的店面都是通宵营业的,随时去随时吃。以前,一直认为自己是饮食的时尚先锋,如今侄儿的一句话,顿觉自己落伍老土了,我的饮食观念,已经赶不上县城餐饮业的发展理念了。
  第三天,侄儿的同学要走了,他领同学去了一家海鲜饭店,里面除了各种各样的海鲜外,竟然还有蚂蚱、牛蛙、鳄鱼,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就是我这样一位老牌吃货,对于吃牛蛙、烤鳄鱼腿,还是很难一下适应的。
  如今,沽源的饭店大多高端大气上档次,讲究“包子有肉也要看褶”,装修一家比一家高档豪华,异彩缤纷,彰显个性,如富丽堂皇的宫廷式,异国风情的欧美式,草原文化的蒙元式,田园十足的农家式。服务一家比一家贴心周到,不仅仅吃得舒心喝得高兴,饮食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
  沽源人爱下饭馆,已成为一种饮食情结。有个朋友曾和我开玩笑说,他要实现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就是一年之内以新城街为起点吃遍县城的大小饭店。过些日子见面,问朋友目标进展如何?朋友苦着脸说,别提了,现在还在新城街里转悠呢,光新城街(包括新城南街、新城街、新城北街)共有大小饭店166家,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吓一跳。我也大致粗略计算一下,城圈的饭店、乡村的饭店、旅游景点的饭店、大大小小的农家院,全县加起来怎么也有一千五百多家吧!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沽源的饭菜和周边地区相比,还是贵了很多。一次,哥哥从北京回来,朋友请他吃饭,一桌饭花了一千多。他和我大发感慨,家乡的小县城也让他高攀不起了,沽源人在吃喝上花销的胆子大得吓人。下午5点半以后到晚上10点之前,在霓虹闪烁的饭店面前车辆排成长龙,出出进进的顾客构成了一幅很有特色的沽源夜宴图。
  现在大家晚上下饭馆,有的人开始注意饮食上的保健养生,基本不再是大鱼大肉,而是荤素结合。有时看着一桌饭菜,硬是不吃,怕长肉,要减肥。想起小时候啥也没有,啥都想吃;而现在是想吃啥有啥,人们反而不吃了。很是奇怪!
  沽源酒桌上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沽源的女人豪饮。记得40年前,沽源的女人大多都是做在前,吃在后,很少有上桌陪客喝酒的。都说女人是半边天,沽源喝酒的女人可以一手遮天。如今出没在县城大小饭店的那些成熟风韵的职业女性,已经成为促进沽源餐饮业发展的主力军,更是沽源酒桌上推杯交盏光彩夺目的主角,喝酒再也不是男人们的天下了,她们已坐在酒桌中央,稳妥地操控着酒局的风云变幻。一次,外地朋友来沽源, 妻子的几个闺蜜前来作陪。她们英姿飒爽,柔中带刚,几个回合下来,朋友早已醉如烂泥,无法自持。妻子的闺蜜们仍是谈笑风生,毫无失态露丑。作为沽源男人看到此情此景,我也是两眼发愣,心里发虚,不由抱拳表示钦佩之意。从某种意义上讲,沽源餐饮业的发展壮大,也给沽源女人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然,豪饮的沽源女人也为沽源餐饮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沽源的餐饮业如此繁荣,纵然与沽源人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和饮食个性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钱兜比较鼓,下饭店底气足,花个千儿八百的还能承受得起。当然,饭店的干净卫生,物美价廉,还有大家要节省不浪费等等,这些也都是沽源餐饮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