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沽源地名的历史演变

时间: 2018-10-01 14:51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黄生 点击:

  沽源地名最早源于上古的夏商周时期。虽历史文化悠久,但因战乱频繁,沽源地名曾出现过断档。作为自古以来的边塞之地,沽源有时被纳入汉族王朝疆域,有时则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从而导致了地名的多次变更。
  鬼方
  夏商周时期沽源为鬼方属地。鬼方是夏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周朝时进攻过华夏。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中有“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徒至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的记载。
  戎狄
  春秋早期沽源之地为戎狄、猃狁所居。戎狄是古代华夏族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周时有华夏和四夷之分:南方少数民族为“蛮”;东方少数民族为“夷”;西方少数民族为“戎”;北方少数民族为“狄”。
  东胡
  春秋后期及战国时期,沽源之地被东胡所居。东胡是古民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其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
  上谷
  公元前283年,燕国大将秦开向北驱逐东胡时,将沽源划入燕国版图,并在县境东部修筑长城,建五郡以筑城守卫,当时沽源一带属上谷郡管辖。
  造阳
  燕国所筑长城,西起造阳,东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市)。造阳之地就是赤城县独石口北及沽源县南端坝头一线地方。《后汉书•匈奴传赞》说:“汉朝放弃造阳以北九百里的土地。”《前汉书•匈奴传》说:“汉朝弃掉斗辟县的造阳。”唐代颜师古注解:造阳,上谷的地方。“斗”是绝的意思,县境地形陡险曲折突入匈奴疆界的地方,就是造阳。而斗辟县辖地为过去的龙门县(现赤城龙关)。据《龙关县志》记载:“龙门县在唐以前名斗辟县,有出土古碑为证。”沽源即造阳之地。造阳也是沽源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古地名。
  匈奴
  从秦代推行郡县制到西汉,沽源一直属上谷郡。公元前129年,大将卫青出兵塞外,北袭匈奴,战火曾波及沽源。后来汉朝放弃造阳以北九百里土地,沽源之地再次成为匈奴游牧地。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民族,祖居欧亚大陆西伯利亚寒温带森林和草原交界地带。
  乌桓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朝把乌桓族迁徙于此,沽源成了乌桓游牧地。乌桓又称“乌丸”,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
  鲜卑
  东汉、三国、两晋时,沽源为鲜卑人游牧地。鲜卑起源于东胡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分布在中国北方,是魏晋南北朝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濡源
  公元385年,鲜卑拓跋部建北魏。据史书记载:“公元387年魏太祖拓跋珪十月幸濡源,之后数次到此地”,“公元412年七月,拓跋嗣东巡至濡源,抚诸部落。公元415年六月往濡源,立蜯台”。濡源即闪电河之古名,也泛称沽源之地,北魏前期诸帝把濡源作为避暑、游幸和祭祀的重要地区。
  柔然
  柔然即蠕蠕,是公元4世纪后期至6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与北魏和南朝长期并立。其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河北北部一带。
  御夷城
  沽源为北魏边塞之地,北魏在一处汉代军事要塞基础上修筑了御夷城(现沽源县大宏城遗址)。据《魏书•明元帝纪》记载:“明元泰常八年,蠕蠕犯塞。二月,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戌卫。”又,“太武帝神麏二年(公元429年),北逐蠕蠕,尽取汉南地。置六镇,起平城北,东至蠕源。”由于蠕蠕入侵犯塞,北魏筑长城,其中沽源境内的位于二道渠乡糜地沟村东,南北走向,南起四号村,北至塞北管理区马点村,全长17公里。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东北。后置镇,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镇为州。”这就是现在的大宏城遗址。后弃此城,迁至现赤城猫峪建御夷镇(现赤城县猫峪故城遗址)。据史料记载: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七月,孝文帝巡视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下诏六镇及御夷城人,年满八十以上而无子孙兄弟,终身给其廪粟。七十以上家贫者,各赐粟十斛。此间沽源之地可谓之“御夷城”。
  奚人
  隋朝时,沽源之地为奚人所居。奚人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又称库莫奚族,属东胡鲜卑族一支。奚人曾在沽源闪电河流域游牧,并在那里冶铸造车(奚人善于造车,史称“奚车”)。
  突厥
  隋朝后期,沽源之地逐渐变为突厥人游牧地,直到唐代。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的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和柔然后又一重要游牧民族。
  室韦
  唐朝后期,室韦族迁徙到沽源游牧。室韦族是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又作失韦或失围。北魏时始见于记载。
  契丹•羊城•汉城
  公元904年九月,契丹族侵扰室韦,室韦弃地而走,沽源逐渐成为契丹人游牧区。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支。公元909年耶律阿保机在今沽源小河子一带设羊城,以通市贸易。公元911年10月在今沽源圐圙淖北岸设冶铁场所(今圐圙淖北岸田家营村东冶炼遗址)。公元912年,耶律阿保机征奚大获全胜,3月到滦河行宫勒石记功。公元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契丹国,收留因河北战乱而来的流民,在草原上按中原风格建城郭安置他们,史称“汉城”。据考证汉城有多座,在沽源就有小厂的石头城。
  凉陉•炭山
  公元929年6月,辽太宗耶律德光来到凉陉(闪电河上游一线),十分喜欢这里的风景,凉陉从此成为辽帝王避暑、狩猎及决策各种重大事务之地。景宗、圣宗当政时,在沽源的活动更为频繁,几乎年年到炭山避暑狩猎。萧太后还在沽源东部的炭山建造了避暑凉殿,从入宫到去世的四十年中(公元969年—1009年),有近三十年的夏天在炭山度过。据《辽史•地理志》记载:“炭山,又谓陉头,有凉殿,承天皇后(萧太后封号)纳凉于此。山东北三十里有新凉殿,景宗纳凉于此,唯松棚数径而已”,可见辽人没给我们留下保存完好的地上建筑。位于沽源双脑包附近的梳妆楼相传为萧太后所建(现证实为元人古墓),这个传说一直在沽源一带广为流传。
  金•桓州•宣德州•榷场
  金灭辽后,沽源隶金西京路,分属桓州(今正蓝旗西北)和宣德州(今宣化)。金太祖时,将辽代羊城改为北羊城,设榷场(今沽源西辛营一带)以交易牲畜,设狗泊盐场(今沽源九连城一带)管理盐务。金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8月,金太祖亲征辽国,与辽兵在沽源九连城一带大战,生擒辽国都统驸马萧规,天祚帝由沽源出逃。金大定六年(公元1166年)8月,金世宗游幸凉陉,之后几乎年年必至,公元1168年金朝皇帝将这里作为避暑行营。
  曷里浒东川•金莲川 •金界壕•昌州
  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五月,金世宗将曷里浒东川这片金莲争芳吐艳的苍茫原野,取“金莲玉叶”之意更名为“金莲川”,改旺国崖为静宁山。七月游幸金莲川,到达麻达葛山冰井。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九月,金为抵御蒙古部族侵扰,修筑城墙,经沽源东北边,长约50华里,今称“金界壕”。同时金加强了塞外三重镇(抚州、桓州和昌州)的建设。抚州(今张北)扼守南下中原的咽喉,桓州(今蓝旗四郎城)是通往临潢(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的要道,连接两重镇的则是昌州(今沽源县九连城)。元人杨奂有的诗句“北界连南界,昌州又抚州。明月重泊夜,放霜冷鼠山”,就形象地说明了三地的关系。此时沽源之地一部分属桓州,一部分属昌州(原为宣德州管辖),同属金西京路。
  宝昌州•上都路•兴和路
  大蒙古国时,蒙古人承袭金之旧制,沽源之地仍属桓州和昌州所辖。元朝建立后,行政区域调整,改昌州为宝昌州,隶兴和路(今张北县),沽源之地属兴和路宝昌州和上都路桓州。
  金莲川幕府•开平府•牛群头•明安
  沽源之地为元朝龙兴之地。公元1251年,蒙古蒙哥汗派皇弟忽必烈总治漠南,开府于沽源金莲川,时称“金莲川幕府”。金莲川幕府大多数人习惯于城居,难以适应草原生活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公元1256年,忽必烈命人在金莲川北面建新城。他令刘秉忠选址于金莲川营造宫城,工程由贾居贞负责,于公元1259年竣工,命名为开平府,一座新的草原城市出现在金莲川草原滦河边上。同年9月,忽必烈获蒙哥死讯,次年3月在开平即汗位,并命中书省于缙山(今延庆)至望云(今赤城云州)取径道立海青站,称之为驿路(又称望云道)。沽源境内有两驿,一为牛群头驿(今小河子乡石头城),一为明安驿(今闪电河乡马神庙)。1264年,诏令改开平府为上都(即元上都),从此金莲川草原在历史舞台上闪亮了近一个世纪。
  西凉亭•察汗脑儿行宫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大都、上都两座都城,独创“两都巡幸制度”,之后二十年里,每年夏季到上都几个月,朝会诸王,开诈马宴,举行望祭陵寝等重要活动。为满足出行需要,忽必烈在上都东西各建行宫一座,称东、西凉亭。东凉亭在今多伦白城子。西凉亭又称察汗脑儿行宫或白海行宫(今小宏城遗址)。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意大利使者马可•波罗到上都拜谒忽必烈时,曾途经察汗脑儿行宫。
  据史料记载,公元1357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刘福通兵分三路北伐,中路军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一路放火焚毁元建筑,察汗脑儿行宫和上都就此毁于一旦。
  开平卫•隰宁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兵十万北征,进兵察汗脑儿,擒获元平章竹真,之后克北元上都。明太祖始设开平卫,建有8个驿站(基本沿用蒙元驿站)。其中,西边的桓州、威虏、明安(沽源闪电河乡马神庙)、隰宁(沽源小河子乡石头城)接独石。据《明太宗实录》卷八记载,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命开平备御都指挥章安,于威虏、桓州、隰宁、明安诸驿建立城堡,各以军二百守御。”从此沽源之地属开平卫管辖。
  沙峪•偏岭•盘谷镇
  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八月,在沙峪(今沽源丰源店)设开平中屯卫,在偏岭(今沽源小厂椴木梁)设开平前屯卫(明永乐皇帝登基后废止)。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七月,明成祖朱棣亲征漠北蒙古鞑靼部,从盘谷镇(即隰宁驿,今沽源小河子石头城)班师,取道独石口还京。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明成祖再次亲征鞑靼,大军经独石口北上偏岭,在隰宁驿大阅五军,朱棣亲制《平戎曲》,让将士歌唱来鼓舞士气。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刑部尚书魏源主持修筑的长城,现已成为沽源和赤城两县分界线。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五月,偏岭至栅子门(今赤城独石口乡东栅子)设墩台五座。
  开平是北方边塞要地,明成祖四次北征都经过这里。他曾说:消灭此地残寇,只要守卫开平,则兴和、辽东、甘肃和宁夏边防就可永远无忧。但在永乐元年,为报答兀良哈“靖难”出兵相助之恩,成祖以其中三卫相赠。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兴和又被阿鲁台攻陷,开平失去了后援。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因鞑靼屡犯开平,宣宗下令将开平卫迁至独石堡,弃地三百里,使龙冈、滦河天险尽失,北部边防更加空虚,沽源境内这些驿路和驿站也随之荒废,独石口开平卫以北大片土地沦为蒙古瓦剌之地,沽源也在其中。
  察哈尔部•齐伦巴尔哈逊•诺海河朔
  清兵入关后,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迁蒙古察哈尔部驻牧宣化、大同塞外,其中正白旗、镶白旗部分驻牧沽源境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三月,康熙亲征噶尔丹,行军至独石口、齐伦巴尔哈逊(今沽源小河子乡石头城),十二日军队驻诺海河朔(今沽源小宏城),六月又从独石口班师还京。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八月,康熙帝巡幸诺海河朔。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开始,沽源之地实行招民垦种,雍正九年十月侍郎阿山率人入沽源清查丈量民间耕地亩数。
  独石口理事同知厅•丁庄湾分汛把总署•抚民同知厅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九月置独石口理事同知厅,隶直隶口北道,同时设四镇:丁庄湾、黑河川、东卯镇和千家店,巡查东南一带村庄逃盗奸匪及催征旗民地亩钱粮,并稽查黑龙山等处禁山矿洞之事。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置独石口理事同知厅下属丁庄湾分汛把总署,驻扎丁庄湾,巡查独石口西北一带村庄。这是清代沽源境内第一个行政机构。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改理事同知厅为抚民同知厅。
  独石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以直隶省口北道和绥远都统、察哈尔部、锡林郭勒盟设察哈尔特别区(清后期称“张垣特区”)。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独石口抚民同知厅为独石县,治所独石口,隶属察哈尔特别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察哈尔特别区改察哈尔省,辖境为今张家口市、北京延庆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部及乌兰察布市东。
  沽源县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独石县改称沽源县,因沽水(白河)发源于县南救龙泉而得名,侨治独石口。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县城迁至小河子,沿用“沽源”之名至今。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